明前期繪畫
明代前期的繪畫從洪武到宣德、成化、弘治時期,基本形成三大體系并立的局面。即繼承元代水墨畫法的文人畫、宮廷“院體”繪畫和活躍于江浙一帶民間畫壇的“浙派”繪畫。三派之中,宮廷繪畫和“浙派”的繪畫在這一時期占主要的地位,影響較大。畫家王履因為即善于寫生又能師法傳統,成為明代前期獨樹一幟的重要畫家。
 |
宮廷繪畫 |
 |
明代宮廷繪畫的歷史,從明代建國伊始就已經開始,經過永樂、宣德、成化、弘治幾朝,宮廷繪畫達到了興盛階段,到嘉靖、萬歷以后,逐漸衰微。趙原、卓迪、周位、王仲玉等是初期院體畫家的代表。宣德以后,宮廷畫家不斷增多,著名的有謝環、商喜、倪端、李在、石銳、周文靖等,他們的繪畫,技藝全面,師法南宋“院體”,各有特點。成化、弘治之際,宮廷畫家主要有以畫花鳥著稱于時的林良、呂紀;山水、人物畫則以吳偉、王諤的成就最為突出,正德年間的朱端,其人物、山水、竹石畫也具有相當水平。在明代的宮廷繪畫中,無論花鳥、山水還是人物畫,作品中都多多少少可以找到兩宋院體畫的影子。黃筌父子的工筆重彩花鳥畫法在明代宮廷繪畫中得到了傳承;山水人物畫方面的主要效仿對象是南宋的李、劉、馬、夏,也有的宗法郭熙,刻意的摹仿和自己的特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明代院體畫的特有風格。主要特點表現為形象精確、法度嚴謹、色彩艷麗。但與宋院畫相比,明代院畫則顯得在嚴謹細膩之中多了一些輕靈的氣息,所用水墨也較多,成化以后,受到浙派的影響,風格則更加趨于豪放挺拔。 在明初的宮廷畫家中,有些是自元入明的文人,在畫風上仍保持元人傳統,如趙原、卓迪的山水,取法于元四家,郭純則師承盛懋,周臣、王仲玉等的人物畫,以清淡秀逸取勝。邊景昭的花鳥畫與上述等人的師承有所不同,他直接效法的是宋代的院畫,以工筆重彩著稱。 ◆ 劉俊(約15世紀),字廷偉,身世、生平不詳。因其傳世作品中署有“錦衣都指揮”的款識,知其為宮廷畫家。工山水、人物,院體風格。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雪夜訪普圖》軸,畫趙匡胤雪夜訪問趙普的歷史故事,畫法工整。 ◆ 商喜(15世紀),字惟吉,宣德時著名宮廷畫家,官錦衣衛指揮。擅長山水、人物、花卉、走獸。傳世作品有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明宣宗行樂圖》軸與《關羽擒將圖》軸,前圖寫玄宗朱瞻基游獵情形,人物具有肖像畫特征,四周畫山石樹木、叢林建筑,場面浩大。畫法工致細膩,筆法勁健。后圖則色彩鮮明亮麗,有壁畫效果。 ◆ 倪端(15世紀),字仲正,宣德時為宮廷畫家。善畫山水、人物,兼工花卉,師法南宋馬遠,傳世作品有描寫三國故事的《聘龐圖》(藏于故宮博物院)和《撲魚圖》(藏于臺灣)軸,風格細密有致。 ◆ 邊景昭(15世紀),字文進,福建沙縣人。永樂至宣德初年在宮內任職,授武英殿待詔,以善畫花鳥著稱。他繼承了兩宋院畫的工筆重彩傳統,所畫花鳥工細精確、設色濃艷,一派富麗堂皇之象。傳世主要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竹鶴圖》軸、《竹鶴雙清圖》軸(與王紱合作),上海博物館藏《春禽花木圖》軸及藏于臺灣的《三友百禽圖》軸等。其中,《竹鶴雙清圖》筆墨淡雅瀟灑,仙鶴的羽毛略施白粉,與王紱所繪墨竹甚為和諧,而其余三幅,則是他仿宋院畫的典型作品。 ◆ 孫隆(15世紀),一作龍,字廷振,號都癡,毗陵人。明初開國忠愍侯孫興祖后裔。宣德中為翰林待詔,長于花鳥魚蟲,所畫花鳥皆不加勾勒,用色烘染,有徐崇嗣沒骨法遺意。在當世的宮廷花鳥畫家中自成一格。傳世作品有故宮博物院藏《芙蓉游鵝圖》軸、《雪禽梅竹圖》軸,上海博物館藏《花鳥草蟲》冊、吉林省博物館藏《花鳥草蟲》卷,皆以沒骨法繪制。《芙蓉游鵝圖》則于點染中稍帶勾描,水墨濕潤,色彩妍麗。
 |
寫實派畫家王履 |
 |
◆王履 (1332-?),字安道,號畸叟,又號抱獨老人,江蘇昆山人。元末明初的醫學家,兼工詩文書畫,山水師馬、夏之法,長于寫生,作畫不拘成法,主張從真山真水中吸取素材。現在分別收藏于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的《華山圖》冊是其唯一傳世杰作。該冊共四十幅,是他洪武十六年(1383年)游歷華山時的寫生作品。每幅寫華山勝景一處,構圖新奇,筆法多變,多用小斧劈皴,風格奇特。該冊每幅上有題詩,共有百余首,并有序跋。他在序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藝術理論,其中的“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一句,已成為傳統繪畫理論的名句之一。
 |
浙派畫家及其作品 |
 |
◆ 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庵,錢塘(今杭州)人。初為銀工,后習畫,早年負盛名。宣德中曾被舉薦入宮,為謝環等人所忌,以畫《秋江獨釣圖》不稱旨被黜,后回杭州買畫為生。技藝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皆長,面貌多變。其主要畫法來自院體,山水畫取法郭熙及李、劉、馬、夏諸家,兼取元人水墨傳統。人物畫多以道釋、歷史故事、隱士漁樵等為題材,衣紋用線多鐵線描及蘭葉描,有時也用蠶頭鼠尾描,行筆頓挫有力。早年花卉畫以工整為主,中晚年筆墨趨于豪放,用筆由方改圓。由于他是浙江人,在當時部分畫家中影響很大,被稱為“浙派”之首。戴進的傳世作品較多,面貌不一。遼寧省博物館藏的《達摩至慧能六代像》卷取材于佛教六祖故事,工筆嚴謹,線條勁練,為師承南宋院體的典型作品。而藏于臺灣的《羅漢》軸用粗筆水墨寫意法,面部描畫細膩,衣紋用線粗重有力,山石用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被認定為其中年人物畫的典型之作。現藏故宮博物院的《鐘馗夜游圖》軸則筆墨更加豪縱奔放,應是其風格發展至晚年的變化。上海博物館藏他62歲時所畫的《春山積翠圖》軸則師承馬遠、夏圭,筆墨勁爽,略帶寫意筆法,是他晚期仿宋院體的代表作。此外,從他的多幅存世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分別取法荊浩、關仝、范寬及郭熙等人筆法嘗試,以及在宋元人的水墨寫意風格之間游移的表現。至于他的花卉畫的變化,則可以從故宮博物院藏其《葵石蛺蝶圖》軸、《墨松圖》卷、《三鷺圖》冊頁中見到。戴進的繼承者頗多,直接繼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錢、夏芷、夏葵等,多無作品傳世。夏芷有傳世山水一幅,合裝于李在、馬軾的《歸去來辭圖》卷中,80年代又在江蘇淮安明王鎮墓出土書畫中發現一件他的《竹石圖》,風格秉承戴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