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情景其實很常見啊,還會有不少孩子在幼兒園都挺好的,老師反應很獨立,但是一回家,特別是媽媽回來后,就變得各種粘人。有個媽媽曾經給我留言說,平時外婆帶,外婆上廁所,和她說一聲,她就乖乖自己玩;她一回家,同樣上廁所,她是一定要跟著進來,有時還要坐在她大腿上的,完全一刻不能離開。 為什么其他人帶都挺好,去幼兒園也很好,回家后媽媽帶就不好了呢? 因為孩子在“懲罰”我們的離開。媽媽產假結束回去上班,或者孩子剛剛開始入園生活,一開始不少孩子都會有不適應,哭著鬧著不想讓媽媽離開。慢慢地,孩子開始適應了,不再哭鬧了,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不再想念我們了。在他們心底深處,他們還是很想念很想念我們的。 但這個年紀的孩子還無法很好地表達思念,他們就會用這些“不乖”的行動來表現。比如,有的孩子早就不需要夜奶了,又出現夜奶需求了;媽媽去接幼兒園放學的路上,總會出現孩子蠻不講理,非要這個那個,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亦或者就像這兩個例子中的媽媽一樣,變的特別特別粘人,不講道理的粘人。 這些真的不是他們不乖,而是他們很想念我們,他們也想知道我們也是這樣想念他們的。但很多時候他們感受不到,于是他們就只能用這些行為來試探。 當孩子極度“妨礙”到我們時,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我希望他快點睡覺”。 于是,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看到,他表達了自己的想念,卻沒有得到父母的反饋。沒被看到的孩子只能進一步用各種“作”來強化自己的情緒表達,來試探父母到底有多愛他、多想念他。其實大家可以自行回憶一下自己或者隊友當年戀愛時的情況,鬧小脾氣時很多都是和這有共通處的。 這時,我們該做的是,先回饋孩子的這份情緒,“嗯,你是舍不得媽媽去上班所以不想睡覺是嗎?媽媽也好舍不得啊,但媽媽要去上班,寶寶也要去上學,因為我們都長大了。長大就意味著,我們不能時刻在一起,但我們心里會時刻想念對方”。 小D特別喜歡各種小動物,我買的很多睡衣上面都會帶著動物圖案。有一段時間,她也這樣。那時我說完上面這些話后,還會額外說一段,“你看你衣服上的是小兔子,今晚兔子會陪著你睡覺。”然后,我會親一下自己的手,把一個吻放在兔子上面,告訴她,“如果半夜小D醒了,想媽媽了,可以從兔子那里拿出媽媽的吻,而兔子第二天也會告訴媽媽,小D有多想念媽媽。那時媽媽也會告訴小D,媽媽好想你啊”。每個孩子情況不同,不用照搬,但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思路。 我們這一代從小缺失了情感教育,即使學過再多育兒知識,也會出現道理都懂,現場就忘的情況。這就要求我們時刻提醒自己,給自己一個緩沖時間,不要馬上跳入“我要矯正他這個行為”的思維慣性中。先解決情緒,情緒解決了,那些所謂的“壞行為”自然就容易解決了。 很巧,我之前還收到一位媽媽給我的留言,說自己一直堅持“規(guī)則與愛并行“的教育理念。但最近一直出現一個情況,讓她很沮喪。平時老公帶娃并不多,但只要是老公帶娃時,孩子出奇的乖,根本沒有什么調皮的情況。為此,老公就質疑她的教育理念,覺得她太溺愛孩子了。沒必要整那么多虛的,不乖就該罵一通。這讓她很疑惑。 為什么花心思教育越多的一方,孩子反而更經常發(fā)脾氣? 說這個問題之前,先劃清一個概念,這里談的是真正花心思科學育兒的父母,或者就是我上面加粗的“規(guī)則與愛并行”,而不是溺愛。 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孩子的“淘氣不聽話”,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Terrible Two,孩子的第一次獨立宣言,你懂嗎?(點擊標題直接閱讀),很多時候,我們眼中的“淘氣”其實就是孩子在走向獨立之前的過程。他們通過挑戰(zhàn)權威來了解底線在哪里,通過破壞來明白自己可以做到什么,不可以做到什么。 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挑戰(zhàn)和破壞,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正因為如此,他們選擇在覺得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進行,而這往往就是對他更加無條件接納、更加包容、陪伴他時間最久的那個人。 因此,千萬不要以為孩子不喜歡你,或者開始懷疑自己的育兒方式,這恰恰說明孩子和你在一起有更加充足的安全感,只有當孩子感到足夠被愛被接納被信任,他才愿意把他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 心理學上有一類叫“討好型人格”,他們通過取悅他人來贏得關注和愛。對于孩子來說,他未必就是形成了這樣的人格,但是當他感受不到父母另一方足夠的愛和關注時,他就有可能想變乖變懂事來贏得這份愛,這是基本的生存法則,而孩子是很快就會學會的。 千萬不要誤解了我的意思,以為孩子就不需要設置規(guī)則。相反,愛與規(guī)則并存是不矛盾的,但這一切一定是基于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的。是的,我們都第一次當父母,但我們都曾經是孩子,想想我們的童年,我們曾經希望被怎么對待,打一頓罵一頓真的是我們想的嗎? 現在大環(huán)境有個很大的誤區(qū),總把孩子聽不聽話當成了帶娃是否成功。所謂“聽話”,父母說不,孩子就不做;和孩子自發(fā)知道什么是對的,因此選擇不做,這兩者是有千差萬別的。教育的本質應該是喚醒,喚醒孩子內心想要變更好的驅動力,這不是一句“聽話”可以概括的。 我們在養(yǎng)育孩子,其實孩子更在幫助我們。讓我們學會心理斷奶,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開始有內察,不那么容易被激怒;也讓我們學會同理心,設身處地去理解。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的確不容易,但正是因為不容易,所以才有趣。 |
|
來自: 欲速不達71mzob > 《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