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血壓特效方: 生龍骨、生牡蠣、牛膝、枸杞子、白芍各15克,元參12克,黑桑葚30克,生地、熟地各24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適應證 高血壓陰虛陽亢證。 2.治療脫發: 柏枝(干藥)、椒仁、半夏各90克。將藥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入蜜少許,再煎1—2沸。用時人生姜汁少許,調勻,擦無發處,每日2次。 預防脫發:食鹽15克。將食鹽加入1500毫升溫開水,攪拌均勻,洗頭,每周1—2次。此法長期應用,可防止脫發。 3.缺鐵性貧血方: 黃芪30克,當歸25克,白術、茯苓、黨參各15克,遠志、阿膠、益母草各10克,甘草6克。 加減變化:偏氣虛者重用黃芪、黨參;偏血虛者重用阿膠、當歸;偏陽虛者加淫羊藿、炮姜;偏陰虛者加生地、丹皮。 用法:每日1劑,頭煎加水400毫升,煎30分鐘,取汁150毫升;第2煎加水300毫升,取汁150毫升,兩煎混合,分2次服用。治療3個月觀察結果。 功效主治:益氣養血。主治缺鐵性貧血。 4.咳嗽: 荊芥12克,車前草12克,竹葉12克,川樸9克,桔梗12克,枇杷葉15克,百部12克,前胡12克,杏仁10克,膽南星12克,天花粉12克,枳殼9克。 服法:咳嗽初起如若伴有微喘,可加葶藶子15克,鮮竹瀝水100毫升,分3次兌服;若痰黃,可加蒲公英30克,敗醬草30克;若大便不通,可用生大黃10克泡開水300毫升,每次取大黃液50毫升,兌服,以大便每日l~2次即可。 上方以每日1劑煎成600毫升,劇者可每日2劑,每4小時服藥1次,每次100~200毫升。連服3天,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主治:感冒咳嗽初起,或支氣管炎急性發作初期,咳嗽,胸悶,氣急,有痰,或大便干結等證。 功用:宣肺疏表,止咳化痰。 5.胃痛: 白芷60克,甘草30克。 制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6.失眠: 丹參、遠志、石菖蒲、硫黃各20克。 制用法:共研末,用時加白酒適量,調成膏狀,貼于臍中,再以棉花填至與臍部平齊,用膠布固定,每晚換藥1次。 適應證:失眠。 7.青壯年頭發早白: 黑芝麻粉、何首烏粉各150克。將藥加糖適量,煮成漿狀,開水沖服,每晚1碗。 本方半年后可使白發轉灰,灰發轉黑。 8.遺尿: 黃芪、桑螵蛸各25克,黨參、白術、當歸各20克,陳皮、柴胡、益智仁、五味子、補骨脂各15克,升麻、甘草各10克。 制用法 水煎服。 適應證 肺脾氣虛遺尿。 9.補腎益精: 熟地30克、杞子15克、淮山藥15克、茯苓15克、巴戟天15克、露蜂房10克、蛇床子10克、黨參15克、補骨脂15克、仙茅15克、淫羊藿15克、山萸肉15克,水煎服。 功能主治:功能補腎虛,益精髓。主治腎虛體弱、陽萎之男性不育癥。 辨證加減:腎陽虛加附子15克、肉桂3克;腎陰虛加知母15克、黃柏15克、鱉甲30克、青蒿10克、女貞子10克、旱蓮草15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依據患者情況適當選用其中2~3味即可);若氣血虛加黃精20克,當歸身15克、黃芪20克、雞血藤30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