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湯劑是中醫治療疾病最傳統、最廣泛的劑型之一,具有吸收快、起效迅速且能辨證加減藥物、應用靈活的特點,被廣大患者所接受。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患者對于什么時間服用湯藥,存在許多誤區和盲點。大家普遍認為,中藥的服用時間就是早晚各一次,但實際上根據病情藥物的服用時間是不同的。 《神農本草經·序錄》:“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藥(即飯后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后食(即飯前服藥);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中藥湯劑不宜喝隔夜的,當天藥當天喝,非密封的情況下切忌喝隔夜藥。無特殊規定的口服湯藥,一日分2次~3次,于早中晚或早晚飯后0.5小時~1小時各服一次。 補益藥:一般宜飯前空腹服用,此時胃中空虛容易吸收。空腹服用是指早飯前一小時或晚飯后一小時服藥。 補陰藥:一般宜晚上服一次,可提高療效。 危急重癥:應及時服藥,為保證藥力持續發揮,將所需藥量酌情分次給予。 解表藥:應及時服用,防止病邪由表入里。 鎮靜安神藥:睡前1小時~2小時服用,有利于入睡。 澀精止遺藥:早晚各服一次。 截虐藥:發作前3小時~5小時服用,以發揮截瘧的功效。 峻下逐水藥:清晨空腹服用。 瀉下藥:入夜睡前服用。 止瀉藥:及時服用,按時再服,瀉止停服。 潤腸通便藥:空腹或者半空腹服用,利于消除胃腸積滯。 驅蟲藥: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服用,藥物可迅速入腸,利于驅蟲。 祛痰藥:飯前服,使藥物刺激胃黏膜,間接促進支氣管分泌物增加,從而稀釋痰液。 平喘藥:在哮喘發作前兩小時服用。 健胃藥:用于開胃的宜飯前服用,用于消食導滯的宜飯后服用,可使其充分接觸食物,以達到消食化積的作用。 制酸藥:飯前服,可中和胃酸,以減少胃酸并增強對胃黏膜的刺激。 涌吐藥:宜清晨、午前服。 治療慢性疾病的湯藥:必須在固定時間服用,以使體內保持相對穩定的藥物濃度。 湯劑什么時候服用是一門大學問,只有掌握正確的服用時間,才能充分發揮藥效,提高中藥湯劑臨床療效,達到治病的效果。 文/武漢同濟醫院藥學部 李婷婷 杜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