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麥藍設計:惠靈頓 學校建筑通常指的是各校根據本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地理、歷史等的實際情況,為達至特定的教育目的而興建的教育活動場所,具體包括校舍、校園、運動場及其附屬設施。[湯志民.學校建筑與校園規劃[M].臺北:五南圖書,2006:10.] 每一種類型的建筑都不會有現成的模板可以套用,但是,也許每一種新的思路都會產生新的方向和可能性。我們特別挑選出8位建筑師,希望他們在學校建筑實踐中的所思所想能夠對你稍有啟發。 從學校需求規劃設計需求 寶麥藍設計:惠靈頓 ▍Harry Hoodless(英國寶麥藍設計專家) 隨著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術的發展,例如協作學習、遠程課程、STEAM課程等, 教育者和校方對學校設計和功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每一個運營者,學校業主或開發商,都對如何創造一個優質的學習空間有著不同的觀點。每一個項目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說,某個運營者的主要動力可以是可能是學校的開學計劃、靈活的、適應性高的,而其他人想要設計得像辦公環境,還有人想通過設計去鼓勵在探索和玩耍中學習。 設計師也應該考慮客戶現在和未來的需求,從而使設計在長期有效。如果考慮到這點,在趨勢改變,而目前的設施不能滿足時,學校可以輕松地調整以實現合適的空間集合轉變。這可能包括可移動的墻體,家具解決方案,設計開放和寬闊的空間等,這些可以改變以適應學生、老師和家長的新需求的因素。 寶麥藍設計:惠靈頓 寶麥藍現在有一個項目,不同的業主方有著不同的意見,所以我們確定了這種使大家都能根據自己的想法來使用空間的靈活性。我們的挑戰是把所有這些意見放在一起,設計了一個獨一無二的學校環境來適應學校的品牌。 在校園中設立校園 悉尼大學 ▍Pearl Huang(伍茲貝格全球高級董事合伙人) 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動手能力與參與性,空間就需要很強的靈活性,可以快速演變來適合教學進程:例如課堂討論與小組活動。 經過我們在教育領域的長期實踐,具體解決方案是,設計一種折疊式多變化的教學空間。通過家具與空間合理化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從使用需求的角度,設計基于研討與活動的空間,可折疊式的教室,跨學科的創客空間等。 學習空間 在傳統的教育空間布局上,以教室為單位分割出走廊與公共區域。現在,伍茲貝格通過教育空間的研究,更加提倡在校園中設立校園。所有的公共空間都可以設計成學習場所,提供更多的社交空間,甚至在社交中依舊可以學習,學習變得無處不在。 悉尼大學 學校設計需要考量靈活性需求 德威國際學校 ▍Bill Doerge(帕金斯威爾建筑事務所董事、國際實踐總監) 從我所看到的現狀來看,教育與教育關系正在發生改變很大的改變,打比方來說,正在變成不同的動物。 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與學校的關系都正在發生改變,而這些正在影響著所需空間的類型,而我們對這些正在發生的新變化還沒有全面徹底的認識。假如回看一下教師-學生、學生-學生等關系的發展演變進程,就會發現學生彼此的互動正在增多,但同時學生個體也正變得更具有獨立性。 “通過即插即用的方式,我可以在家學習。”發展速度最快的大學類型之一便是遠程教育。我們正在看到的是,設施的設計更加重視靈活性,以便能夠更輕松地適應未來的種種變化。這也意味著,一些設置了較固定式座椅的空間 – 如哈佛式階梯教室 – 和通用教室相比可能就沒有那樣實用。在通用教室里,你可以改變家具布局,變成不同的配置方式。 科技讓一切變得大為不同。哈佛式階梯教室出現的部分原因在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教師在教室前面,你朝向前方就坐。媒介都是固定的和受控的狀態。而通過“即插即用”技術和無線技術,這樣的布局問題就容易解決了。我們注意到,對靈活性的重視程度正在提高,因為教育模式需要它。 德威國際學校 把校園當成一個城市設計 華南理工大學 ▍朱亦民(華南理工大學建筑系副教授) 在畢節醫學專科學校規劃上,我們的出發點是把整個校園當成一個小的城市來設計,甚至想象這個建筑群除了學校也可以做別的用途。因此這個校園設計中采用了各種形態的平面,主要是提供多樣化的空間樣式和豐富的空間體驗。 華南理工大學 方案還采用了組團形式。除了圖書館、辦公室和風雨操場等公共設施以外,整個校園由四個組團構成,每個組團包含了教學設施、宿舍和食堂等完整的功能設施。 這種布局方式不同于前些年流行的大功能分區的模式,學生不必在教學區和生活區之間大范圍地奔波往返。完整的功能組團更像是城市中的一個社區,使學生的活動更方便,容易產生認同感。 提高人與人交往的可能 校園空間設計 ▍榮朝暉(江陰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最近幾年做了很多中小學校,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空間的復合和活力上面。學校是最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空間類型,在規則行為模式下更多的創造偶然因素,提高人和人交往的可能是激發學生創造力的基礎,這也是設計對應試教育的一種彌補。 校園空間設計 加入更多的人文和詩意元素 校園空間設計 ▍盧志剛(米丈建筑創始人) 學校的建筑類型,是我們比較感興趣的,它首先要重視功能性和經濟性,但在精神性上也有很大的空間,現在中國的基礎教育領域正面臨一些新的變革機會,在對教育的方式和理解上比以前有了進步和解放,同時傳統的應試教育部分對學校和主管部門也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校園空間設計 對于新時代的校園空間設計來說,我們在保證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嘗試一些新的方式。在學校建筑中加入更多的人文和詩意元素,創造豐富空間變化的同時,構建貼近自然的學習生活模式,讓學生在校園中能接觸到植物、光線、形體的演出。 我們努力表達出的建筑本身應該具有的精神面貌,希望能夠給孩子們帶來的全新的成長和感知環境。 校園空間設計 多具備一些普世價值 浙江大學 ▍沈曉鳴(浙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院長、設計總監) 浙大舟山校區則是嘗試將老浙大的校園建筑文化加以傳承和發展,讓浙大的百年歷史在一個遠離杭州的海島上的新校區得以呈現,并讓每個人能夠感知。 這與我以往追求創新的建筑思考顯然是不同的,但似乎讓我貼近更廣層面的普世受眾。我理解絕大部分建筑不該是建筑師自己的沾沾自喜而應該是在不媚俗的前提下多具備一些普世價值的。 浙江大學 向老校園學習 深圳大學 ▍龔維敏(深圳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總建筑師) 在最近的兩個校園規劃設計過程中我們有一個認知:近二十年來的新建校園,往往缺少傳統校園具有的那種特有校園場所精神,應該向老校園學習。 我們嘗試將一些老校園的營造方式與當代的手法結合,比如總體關系上軸線、網格對位,營造有圍合感,尺度合適的開放空間,將樹木、綠化與建筑同等考慮等等。此外,對地域特色的現代表達,建筑的“重”感與“輕”感的平衡,空間深度感、空間多層次滲透也是設計所關注的方面。 深圳大學 深圳大學 ▍ 必達亞洲必達更好的學校建設 BEED Asia 聚焦學校建設領域 選址規劃 | 設計建設 | 建材設施 | 科技裝備 獲取更多學校建設資訊,關注微信公眾號“BEED-Med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