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心法  上次講到,筋節(jié)骨肉皮血都是物質(zhì)的東西,屬于技法。除此之外,書法還講究心法。筋節(jié)骨肉皮血組成的是形體,但人還要有靈魂、有精神。中國有“行尸走肉”這一成語,就是形容沒有靈魂、只有軀體的人,書法可不能這樣。 一、什么是心法? 首先說說這個“心”。古代以“心”為思維的器官,不是大腦。所以孟子說“心之官則思”。在中國人口語中,“心細如發(fā)”“心靈手巧”“粗心大意”這類詞特多,就連現(xiàn)代心理學也用了一個“心”。其實跟心臟沒有關系,但大家都習慣了。
→ 我們現(xiàn)在當然知道心和大腦的不同。古人說心指揮手,手運用筆,其實那是腦的作用。 南齊王僧虔《書賦》說:“手以心麾,毫以手從。”你看八個字說了三樣東西:心、手、毫。“麾”原本是軍隊指揮用的旗幟,引申義是指揮。“手以心麾”,心是根本的,心指揮手。“毫以手從”,筆毫聽從手,手使用毫。心麾手,手麾毫。所以,在書法中,心(也就是大腦意識)起著引領的作用。沒有手,毛筆自己不會動,而手怎樣動是腦指揮的。所以筆和手是被動的,心是主動的。但這只是發(fā)揮技法的一面,這樣積極主動地用大腦意識去指揮手,能不能把字寫好呢?恰恰是沒有好作品的。
 為什么?我在本級課程第二課中講過,書法是表現(xiàn)人潛意識的。當你意識越強,則潛意識就被壓住,被隱藏,結果就表達不出來,或者表達不好。比如說,你要寫一個曲尺勢,你該怎么做?初學書法的人都會這樣想。我現(xiàn)在兩面換起筆,手腕向右,寫到關節(jié)點,黃老師講過,筆筆要斷。現(xiàn)在我先收筆,做撥鐙四個動作,先往上,再往下,豎筆寫一個努,最后頓筆收。好了,這就寫完了,可以透氣了。 你這樣想,這樣寫,就是意識指揮手腕,全神貫注于手腕指揮筆鋒。這時候潛意識還能抒放嗎?當然不能。所以這種作品,只是表現(xiàn)技法,不能表現(xiàn)潛意識。 太專注于技法,會阻止情感的表達。這問題,前人早就覺察到了。齊·王僧虔《筆意贊》這樣說:“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心手達情,書不妄想。”這事奇怪了,剛才王僧虔明明說“手以心麾,毫以手從”,現(xiàn)在又說“必使心忘于筆,手忘于書”,很矛盾。所以有人就認為,這一篇必定不是王僧虔所著。歷史上確實有標注為這是唐太宗所言,這些考評我不說了。就理論來說,剛才“心指揮手”是第一步,現(xiàn)在“心忘于筆”是第二步。 蔣夢麟先生有一個非常好的解釋:“書之神妙由心與手的多數(shù)良好習慣積點滴而成,使心之精審與手之運用,均付諸潛意識作用。如是,則意之所欲,筆即隨之,所謂意先筆后是也。”把心之所想和手腕運用都交給潛意識,由潛意識發(fā)揮作用,這樣意和筆同出一源。這實在講得太好了。 普通人是由腦中的意識來指揮筆的,而你要表現(xiàn)的是潛意識。意識和潛意識這時候發(fā)生了沖突,意識趨于強勢。如果全部交由潛意識,技法運用和表達目的就統(tǒng)一起來了,潛意識當然可以順利表現(xiàn)在作品中了。有些同學馬上又要問了:“怎樣可以做到不是意識指揮筆,改為潛意識指揮呢?”那就是技法要熟練。蔣夢麟先生說:“書貴精熟。心精則所知者深而所識老真,力熟則動作悉出于習慣,從心所欲不踰矩。心力精熟則神妙生矣。”注意這里出現(xiàn)了“習慣”這個詞,當你的用筆動作,熟練到成為一種習慣動作,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想也不用想,這時候就是潛意識指揮用筆了,近于下意識動作。下意識動作往往是天然反應,如太燙就縮手。潛意識動作是訓練熟練以后的自動反應,如看見紅燈就停車,這時候要不要想?新手要想,起作用的是意識,而老手想都不用想,起作用的是潛意識。
 我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你用筷子吃飯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筷子的動作?只有初學者才會去想怎樣用筷子,用熟的人根本不用想。因為用筷子已經(jīng)成為一種習慣,無需用意識去指揮,它已經(jīng)成為潛意識中的動作,成為自然的反應。如果你用筆動作也像用筷子,那就是潛意識動作了。吃飯時還在想筷子怎么用的人,那飯就吃得沒有滋味。書寫時還在想筆鋒怎樣用的人,情感表達就必然不暢順。 蔣夢麟先生說:“技之進于潛意識作用,則成神遇。神遇者,心手相應于不知不覺之間,非玄妙不可思議事也。故書之達于至精熟時,則不但忘目,而且忘手與筆。意之所至,即書之所成矣。”他說當你的技法熟練程度進入潛意識時,就好像庖丁解牛那樣,不是靠眼睛看關節(jié)在哪里?而是神遇,靠感覺,靠一個意念來進刀。這時候就是心忘于筆,手忘于書,“意之所至”,書法作品就寫成了。所以技法熟練是重要的一步。技法熟練到想都不用去想,有助于潛意識的表達。這個意思古人講過很多。唐·孫過庭《書譜》說:“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于精熟,規(guī)矩諳于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后。瀟灑流落,翰逸神飛。”這就是剛才蔣先生講解的意思。, 感動人的藝術品,就是真實表達內(nèi)心的作品。中國老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意思是很難了解一個人的真實內(nèi)心。但一幅字,卻可以暴露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包括品味、心情、性格、教育程度,甚至年齡、健康等等。所以唐朝張懷瓘說“書則一字已見其心”。潛意識平時是封閉起來的,要它開放就要創(chuàng)造條件。以前講過,如做夢、喝醉都會反映出你的潛意識。
 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入靜”是重要手段。這樣我們可以畫出一個循環(huán)圖,心指揮手,手指揮筆,而筆又表達心。 只要把“心”改為“潛意識”,就是現(xiàn)代的語言。當用筆技法高度熟練,就是潛意識指揮手,手指揮筆。而這時筆所寫出來的,就是你潛意識中的內(nèi)心世界。 簡言之: 心、手、筆三者是互動關系。 首先熟練技法,變成潛意識動作。 心手相應,抒發(fā)潛意識成為作品。 二、蔡邕《筆論》 剛才說了,抒發(fā)潛意識,不一定要做夢或喝酒,入靜也是重要手段,入靜就是排除雜念。氣功有靜坐,佛家有打坐,道理是一樣的。
 歷史上講入靜的著作有蔡邕的《筆論》。這篇文章很短,只有127個字,但意義重大。我建議所有學書法的同學,好好讀一讀這篇小文。全文如下: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為書之體,須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 開頭兩小段:“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前一段講怎樣可以寫好書法,后一段講怎樣會寫不好,我先解釋后一段。中山國在太行山東邊,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后亡于趙。古籍中提到中山很多,那地方產(chǎn)優(yōu)質(zhì)兔毫。韓愈寫過一篇《毛穎傳》,把毛筆當作人給它寫傳記:“毛穎者,中山人也”,很很幽默地說毛筆是中山國人。所以講到“中山兔毫”,就是指好毛筆。蔡邕說“若迫于事,雖中山兔豪不能佳也。”“迫”,《說文解字》說“近也。”《廣韻》說“急也”。《增韻》解釋為“窘也”,我們有“窘迫”一詞。引申為逼迫,強迫,壓力大。《前漢書·武帝紀》有一句話“外迫于事”,外面迫于公事繁多。這里蔡邕指出,“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是說在壓力下寫,逼迫你寫,俗務雜念下急寫,就算你有中山兔毫做的毛筆,也是寫不好的。怎樣才能寫好呢?關鍵是解放你的心。第一句只有四個字,“書者,散也。”“散”就是舒散的意思,書寫前“先散懷抱”,就是去除雜念,消除壓力。“任情恣性”,“任”中聽憑,“恣”是放縱。聽憑你的情感和本性放出來,然后動手寫。這就是釋放潛意識,只有表達潛意識才是真實的你。 “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前面講的是原則,這段講“散”的具體做法。“言不出口”就是不要講話,不要打電話玩手機。“氣不盈息”,不要大透氣,而是平靜地呼吸。你要知道,人一激動呼吸就加快,所以呼吸是你是否平靜的標準。“沉密神采”,不要有表情,七情上面就完了。“如對至尊”,好像對著最尊敬的人那樣。有些人把“至尊”解釋為皇帝,未必如此。對于一個佛教徒來說,“至尊”就是佛祖。你唯一要做的就是“默坐靜思”,這是主動的。然后“隨意所適”,這是被動的。在靜寂的境界中,有一個意念引領著你走。你內(nèi)心的大門徐徐打開,潛意識洪流般地涌出,通過你的手熟練地寫在紙上,那作品還會不好嗎?這一段是教你“散”的具體方法,關鍵字就是“靜”。 簡言之: 拳術是動功,書法是一種靜功。 下棋取勝靠意識,書法好壞靠潛意識。 古人說,書法好作品往往“無意得之”。 越是想學好,越是學不好。為什么?你給自己壓力了。只有在心中完全沒有任何壓力和雜念的情況下,感動人的作品就會產(chǎn)生。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說:“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這是“書”的本義,在竹帛上用文字著錄謂之書。“書者如也”,清代段玉裁注說:“謂如其事物之狀也。”文字書寫,本來是記錄事或者物,“如其事物之狀”,這就是文字著錄的實用功能。
 文字書寫從“書者如也”,發(fā)展到“書者散也”,這是一個大變化。蔡邕這句話是書法史上的標竿。“書者如也”,這是寫字,重要的是表達字義。而“書者散也”,跟字義一點關系都沒有,這是書法的心法。所以兩句話只差一個字,從“如”到“散”,表明寫字這件事情,已經(jīng)從實用轉(zhuǎn)變?yōu)樗囆g了。往往各位,下一課繼續(xù)。 本節(jié)要點: 技法要熟練到成為一種習慣。 摒除雜念,入靜打開潛意識。 “書者散也”是書法藝術的標志。 復習思考: 王羲之《喪亂帖》表達悲哀,顏真卿寫《祭姪稿》表達懷念和憤怒,這和蔡邕所說“默坐靜想,隨意所適”是否矛盾?(不矛盾。王和顏都是在表達情感,而不是思想。悲憤之情是意識,書寫動作出于潛意識。兩者神遇,方成神品。) 學習技法和書法創(chuàng)作心態(tài)是否一樣?曾有同學說“我作業(yè)寫不好,因為是老師逼迫的”。學習階段是否要有壓力?你怎么看?(不一樣。臨習是在意識指揮下進行的,創(chuàng)作需在潛意識引領下實行。)
五律♀禪 田牧 2015-12-29 陰陽悟中合,宇宙入三關。獨坐衡廬穩(wěn),靜觀云水閑。 ○⊙◆○■,●◆■○○。■◆⊙⊙●,◆○⊙●⊙。 鳥飛天地側,蝶化有無間。月影蓮香鏡,拈花一笑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