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1)什剎海的段家大院_淥水庭院(2)《段家大院十剎庵 ,酒藥葫蘆北義興 》(3)糖房大院里老店鋪的遺物_淥水庭院(4)糖房大院
(2)什剎海的段家大院_淥水庭院
在糖房胡同很難找到代表性建筑,僅以這棵洋槐作為標的物。
糖房大院南北走向,南起濱海胡同,北至孝友胡同,中有岔巷通向德勝門內大街。全長132米,均寬5米。糖房胡同形成于清中期,在此之前,這里部分區域還是水稻田,隨著什剎海水域面積的逐年遞減,稻田變成百姓居住之地并形成街巷。早年這里叫“段家胡同”或“段家大院”,據《老北京的生活》記載,因為胡同內住著溥安堂的段家,胡同故名“段家大院”。民國期間將糖房胡同與糖房大院合并,統稱糖房大院。1965年,將北段析出命名棠花胡同,南端析出命名濱海胡同,甚于部分為糖房大院。
(2)《段家大院十剎庵 ,酒藥葫蘆北義興 》糖房大院在清宣統年間稱為“段家大院”,據《老北京的生活》記載,因為胡同內住著溥安堂的段家,胡同故名“段家大院”。 溥安堂在北京城中藥店里也算得上老字號之一,距今已經300多年的歷史。1919年北平市藥行商會統計中證實當年溥安堂在德勝門內大街開店,執事為段仲坡。溥安堂賣得最火暴的叫“坎離砂”,因此京城中人們一提到“坎離砂”自然與住在段家大院的段家聯系在一起。“坎離砂”由當歸、川芎、防風、透骨草等組成,該方堪稱治療風寒濕痹的經典方,是歷代醫學名家的經驗總結。主治祛風散寒,活血止痛。用于風寒濕痹,四肢麻木,關節疼痛,脘腹冷痛。坎離砂”采用熱傳導給藥方法,具有遠紅外理療、熱療及藥療三重功效。自行發熱,熱到藥到,立即滲透,快速止痛。當歸、川芎、防風、透骨草均含揮發性中藥成份,患者使用時,藥貼自行發熱,所含揮發性成份不斷從藥貼中透出,在患處形成具有一定溫濕度的“藥霧”,在熱力的作用下,直達患部,迅速滲入病灶深部組織,促進藥物透皮吸收。 段家胡同5號有什剎海寺,現在的門牌在糖房大院27號。什剎海寺建于明萬歷年間,清順治、康熙年重修。什剎海寺又名十剎海庵、什剎海廟、什岔海等。什剎海名稱來源各說不一,其中有因什剎海寺而得名之說。什剎海寺坐西朝東,早年面對什剎后海,附近還有不少稻田。傳說明萬歷年間,陜僧三藏于今后海西岸建十剎海廟,因三藏和尚為人厚道,口碑極佳,香火不斷,于是人們把門前的湖稱為“什剎海”。 廟內法物有木像四尊,銅像三尊,泥像四尊,大鐘一口,鐵磬兩口,供桌兩張,鐵香爐一個,瓷爐四個,木爐一個,木燭扦四支,木花瓶一對。什剎海寺后成為百姓的居住場所,除建筑布局沒有多大變化外,供奉的神像與法器早就沒有蹤跡。 清末、民國時期,胡同內聚集著幾家制作關東糖的商鋪。這些商鋪大多“前店后廠”,前面為經營門臉,后面是制作關東糖的作坊。1965年胡同名稱定名為“糖房大院”。目前胡同北側,還能依稀辨別出舊時賣糖的門臉房。 現在到孝友胡同更多的是到“九門小吃”嘗個新鮮。很少的人去詢問孝友胡同的來歷。記得在鼓樓西大街西口北側,曾有個叫“北義興”的飯館,專門經營北京風味小吃,也兼營一些簡單的正餐。上世紀八十年代改換門臉,變成了涮肉館,近兩年又變成了粥店。這個“北義興”和孝友胡同有關聯,因為清中期“北義興”就設置在胡同內,它除了賣露酒外,還專賣藥酒,于是孝友胡同也曾叫“酒藥葫蘆”。 孝友胡同原來是自西北向東南延伸,與鴉兒胡同連通。明代在《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稱簪兒胡同。清《乾隆京城全圖》依然為簪兒胡同。清光緒年間,因醇親王府(北府)擴建,胡同東南側被占用,胡同改為向后海延伸,形成曲折走向。北義興酒鋪在胡同的西側,專門賣露酒,其中玫瑰露酒最為出名,引得一些社會名流常到此處品嘗。成親王永瑆住在后海北沿時,時常微服至此,小酌幾杯。嘉慶六年(1808年)手書“春在水之鄉”橫匾,懸掛在店堂中。“北義興”所出售的藥酒在京城中也略有名氣。據民間傳說:有一種叫“四消酒”的藥酒,對消食、消水、消暑、消氣效果明顯,其價格也較低廉,深受百姓喜愛。為方便顧客攜帶,“北義興”出售的藥酒都裝在用葫蘆做成的容器里,俗稱“藥葫蘆”。晚清時,胡同改為藥酒葫蘆胡同。民國以后,“北義興”搬到了鼓樓西大街(當年叫丁字街)路北,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名為孝友胡同,并沿襲至今。
(3)糖房大院里老店鋪的遺物_淥水庭院 
早年的店鋪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三個石件在門的東側。
棠花是糖花的諧音,什剎海有個糖房大院,還有個棠花胡同,清末至解放初年胡同內有做糖花生意的店鋪,故名糖房大院或棠花胡同。
聽街坊講,當年店鋪有十幾家,主要賣糖花外,還有幾家販賣水果。店鋪外還有流動商販。當地百姓管這里叫“糖市”,就是老北京城里賣糖的地方。
糖花是什么?據老人講屬于飴糖的一種,也叫“關東糖”、“糖瓜”,形狀像瓜類的飴糖制品。北京有句老話:“臘月二十三,糖瓜粘”,百姓灶臺上供的就是“糖瓜”。
“糖市”粗算起來有近百年的歷史,也算的上什剎海的民間一景。由于附近有“曉市”,名聲大于“糖市”,甚至有人誤以為“糖市”和“曉市”是一回事。時間一長,慢慢把它淡忘啦。
今天接工作之余,我走進糖房大院,想了解一下當年“糖市”的一些情況。在我印象之中,在孝友胡同西側原來有幾間門臉房,傳說是賣糖花的店鋪。可惜的是前兩年,胡同院門及老舊危房翻建,老的店鋪早就改換門庭。
 刻有”乾果類“文字的拴馬樁,說是栓馬,實際更多的栓毛驢用。拴馬樁地面高度約50公分。因在角落,不常被人發現。
可巧的是,在63號門前,我發現地上埋著根四方形石柱,柱子上鐫刻著“乾果類”三字。石柱上柱頭,刻有獸形圖案。因圖案模糊,依稀辨得類似獅子的樣子。石柱可能是當年店鋪遺留之物,拴馬樁既可當作店鋪招牌,還是栓牲畜的物件。
在我拍照期間,走過幾位老人,他向我介紹了石柱的來歷。原來63號曾是個干果店,上世紀30年代開的。公私合營后關閉,店主陳子厚以自有股份并入五道口水果批發站,直至退休。他和齊慶魁在“糖市”都屬于果子行,買賣做得都挺大。關于店鋪名稱,老人們已無印象。
 拴馬樁東側為傘柱石。表面為蓮花圖案,中間有個被浮土遮住的洞,洞用于插傘桿。
老人指著類似于碾子形狀的圓形石件,問我是否知道它的名字,我搖頭示意不知。老人講,這是傘柱石,夏季太陽曬的時候,在石上支起洋傘,就可以遮陽避暑。傘柱石兩塊,分別在屋外兩側。這可能是陽光照射角度不同,支傘的地方需要調整。從傘柱石的石料材質上看,是花崗巖雕刻而成。
傘柱石旁還有塊類似于傘柱石的方形石件,老人告訴我,這叫蓬桿石,夏季,店鋪在門外還有搭建棚子,用于遮風擋雨,這石件就起固定篷子支架用的。

蓬桿石,固定杉篙之用。按說蓬桿石應該是四塊,現僅存一塊,蓬桿石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感謝糖房大院。
老人講:早年”糖市“可熱鬧啦,到這里逛的數婦女、兒童最多。當然最熱鬧的時候是臘月二十三,北京人有個習俗,這一天要給灶王爺供糖瓜,號讓灶王爺升天之后在玉帝老兒面前美言幾句,保佑家庭平安。做糖瓜的店鋪,進入臘月就開始忙活,那陣子,老遠就能聞到胡同散發出來的甜香味。當然,“糖市”賣的既有“南糖”,又有“北糖”。南糖主要是花生粘、芝麻糖、麻糖等,“北糖”則是水果糖、飴糖等。不過當時的店鋪一般是加工制作,成品出來后,主要是批發。零售主要靠流動商販。因“糖市”距離曉市較近,受其影響,早上四五點鐘就開始營業,到上午九、十點鐘收市。“糖市”屬于自發市場,不收管理費,店主或商販每月僅向清掃人交上一定數額的清潔費即可。“糖市”興盛的時候,店鋪有十來家,商販有7、80人。
我雖然沒有拍到老店鋪的模樣,但拍到了老店鋪遺留下來的傘柱石、蓬桿石,也算是意外之喜。

從前的老店鋪,現在的居民屋。
(4)糖房大院糖房大院糖房,為制售糖、糖稀、糖色等之作坊,舊時主要是制麥芽糖,制蔗糖者甚罕。截至晚近,以糖房為名 糖房大院 之胡同尚有五處。一在德勝門內。其名始于民國,稱糖房朝同、糖房大院,當因其地舊有糖房而名。糖房胡同東北起鼓樓西大街,西南至糖房大院。糖房大院東接糖房胡同,西至德勝門內大街。60年代,并之為棠花胡同。二在宣武門內大街路東,東至油坊胡同。名糖房胡同,見《志稿》。《乾隆圖》繪其尚為兩個不相連的半截胡同,無名。沿至本世紀60年代更名大方胡同。三在陶然亭北。名糖房胡同。亦始于民國,60年代改名黑窯廠西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