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陽病寒熱的性質是什么 少陽病的特征是往來寒熱。對往來寒熱的形成機理,張仲景自己的解釋是“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p> 對于往來寒熱的特征,大家的認識是一致的,即發熱與惡寒交替出現,發熱的時候不惡寒,惡寒的時候不發熱。 一 對于往來寒熱的形成機理,從成無己以后,絕大多數的醫家直至現在的各版教材,都認為是邪在半表半里,邪氣出表則發熱,邪氣入里則惡寒。 但這種認識顯然是自說自話,沒有顧及仲景的感受。邪在半表半里只能是邪氣的出入,不可能是正邪分爭。 張仲景認為形成“往來寒熱”的原因是“正邪分爭”。“正邪分爭”就是正邪雙方相持不下,互有勝負。 形成“正邪分爭”的原因是,病至少陽,正氣已顯不足,正邪雙方都呈衰減之勢,正氣雖能抗邪,但卻無力一鼓驅邪外出;邪氣雖能侵襲人體,卻也不能長驅直入。 所以,半表半里不是張仲景的意思,是成無己的意思。這在《肖相如論傷寒》和《肖相如傷寒論講義》中有詳細討論,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二 對于少陽寒熱的性質,則沒有找到相關的論述。但這是一個應該探討的問題,這是今天要討論的主題。 太陽病的特征是惡寒與發熱并見,惡寒是寒邪襲表,束縛衛氣,衛氣不能溫分肉的結果。發熱是寒邪束表,衛氣向外抗邪,正邪斗爭的反應。 從太陽病的治療用麻黃湯和桂枝湯來看,主要目的是散寒。 太陽病的惡寒要通過散寒來治療,太陽病的發熱也要通過散過寒來治療,這和其他的發熱要通過清熱來治療是不同的,需要格外的注意。 陽明病的特征是發熱不惡寒反惡熱。發熱是里熱熾盛,充斥內外所致。從治療用白虎湯和承氣湯來看,以寒涼直清里熱,是胃熱和腸熱。 少陽的寒熱顯然不同于太陽和陽明。 從少陽病主方小柴胡湯的組成分析,柴胡和黃芩是清熱的,作用部位在膽,據此可以認為,少陽的熱是膽熱。 結合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來看,少陽的熱是膽熱更加肯定。 半夏和生姜是辛熱的,作用部位主要在胃,據此可以認為,少陽的寒是胃寒。 寒在胃而不在表,那少陽的寒就和太陽的惡寒不等同,也就是說并不一定是怕冷而不為加衣被所減輕,可能是現在所說的畏寒。 人參、甘草、大棗,都是甘平偏溫的,都具有益氣健脾的功能,少陽病有脾氣虛的存在。 如果將半夏、生姜、人參、甘草、大棗結合起來看,也可以認為少陽病的寒是脾胃的虛寒。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少陽的熱是膽熱,寒是胃寒,或者是脾胃虛寒。 如果可以這么理解少陽的寒熱,那對一些條文的理解也就與以前有不一樣的地方。 相關條文的理解 原文一: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96) 按語:這一條是少陽病的主要證治條文,提出了少陽病的四主證,七或然證。在外感病的過程中只要出現了四主證,就要考慮少陽病的可能。 原文二: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97) 按語:這條原文主要是對往來寒熱形成機理的說明,參考前面的說明。 原文三: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37) 按語:太陽病十日已去,但惡寒發熱的主證沒變,如果出現了胸滿脅痛,這是少陽的特征,已經屬于少陽病了,這時的寒熱也應該是少陽的寒熱,而不是太陽的寒熱了。 這就是101條所說的“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俱。”余皆準此。 原文四: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99) 按語:以前的教材認為這條是三陽俱病而輕,治從少陽。其實是身熱惡風與脅下滿并見,就是少陽了,意思同上條。 原文五: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144) 按語:如果有正氣不足的發熱要考慮少陽病的可能,經水適斷等同血弱氣盡,同第97條;續得寒熱,發作有時如瘧狀,與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類同。 原文六: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它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 按語:嘔為少陽的特征,發熱與嘔并見就是少陽的發熱了。 原文七: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229) 按語:發潮熱與胸脅滿并見,就是少陽的發熱。 原文八: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230) 按語:陽明病,當有發熱,與脅下硬滿、嘔并見,是少陽的熱。 原文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231) 按語:陽明病有潮熱,發黃,與脅下痛等少陽特征并見,其熱便是少陽的熱。 原文十: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266) 按語:從太陽病的發熱惡寒變成往來寒熱,是病入少陽的特征。加上還有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等少陽的特征,肯定是少陽的寒熱。 原文十一: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379) 按語:嘔為少陽的特征,發熱與嘔并見,便是少陽的熱。 原文十二:傷寒差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394) 按語:傷寒瘥后更發熱,當屬正氣虛弱在先,小柴胡湯是可選方之一,并非都是小柴胡湯。 舌紅苔薄黃脈弦細者是小柴胡湯的適應證;舌淡苔薄白脈浮弱者是桂枝湯的適應證;還有竹葉石膏湯證、調胃承氣湯證,以及后世的增液承氣湯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