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是奶牛等草食動物的重要優質飼草,被譽為“牧草之王”。發展苜蓿產業,對于調整種植業結構,推進農牧結合,提升草產品和畜產品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為促進苜蓿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 全國草食畜牧業發展規劃(2016-2020)》和《 全國奶業發展規劃(2016-2020)》,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苜蓿產業經歷了緩慢發展階段(1978-1998年)、快速發展階段(1999-2003年)、調整轉折階段(2004-2008年)和振興發展階段(2009年至今),優質苜蓿產量和質量大幅提升,為草食畜牧業提質增效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國家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投入專項資金,建設高產優質苜蓿示范片(區),帶動優質苜蓿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質量快速提升,有力促進了苜蓿產業和奶業的發展。 (一)優質苜蓿生產初具規模。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優質苜蓿生產得到有效發展,生產基地實現通水、通電、通路“ 三通”,生產過程推行良種化、機械化、標準化“ 三化”生產,做到良種、良法、優質苜蓿,指達到《苜蓿干草捆質量標準》(NY/T1170-2006)二級及以上的苜蓿干草及其草產品。良機“三良”配套,初步解決了苜蓿單產低、質量差、商品率不高的問題。據行業統計,2015年,全國苜蓿年末保留面積 7067萬畝,產量3217萬噸,其中,商品苜蓿種植面積 649萬畝,比 2010年增加324萬畝。優質苜蓿種植面積 320萬畝,比 2010年增加 270萬畝;優質苜蓿產量180萬噸,比2010年增長8.2倍。據抽測,優質苜蓿干草平均單產 562公斤/畝,粗蛋白平均含量 18.1% ,達到國家二級苜蓿標準。 (二)苜蓿區域化生產取得新進展。2015年,甘肅、內蒙古、新疆、寧夏、黑龍江、河北等 6省(區)的優質苜蓿種植面積占全國的89.8% ,形成了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科爾沁草地、寧夏河套灌區等一批十萬畝以上集中連片的優質苜蓿種植基地。苜蓿種植面積超過1萬畝的縣有405個,其中,排名前 100位的優質苜蓿生產大縣產量占到全國的 72.8% 。一批苜蓿草業企業快速發展,在一些區域形成了種加銷一體化的發展模式。 (三)苜蓿產業為奶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增加了奶牛用優質苜蓿供給量,促進了奶牛單產和生鮮乳質量的提升,推進了奶業轉型升級。目前,國產優質苜蓿能滿足120萬頭泌乳牛的需求。36個奶牛養殖場對比試驗數據顯示,奶牛飼喂優質苜蓿后平均單產提高 1047公斤,生鮮乳乳脂率提高0.22個百分點,乳蛋白率提高 0.11個百分點,奶牛代謝類疾病發病率降低39.6% ,一頭泌乳牛年可增收1289元。苜蓿產業發展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產不足需。2015年,僅奶牛用優質苜蓿的缺口就有 130多萬噸。隨著奶業的發展,優質苜蓿供需缺口將進一步擴大。二是質量水平不高。受收獲加工、儲存運輸、質量檢測等設施設備不完善的影響,與發達國家相比,國產苜蓿的粗蛋白含量較低、相對飼喂價值不高、產品質量不穩定。三是產業化程度較低。龍頭企業較少,全國年產 1萬噸以上苜蓿草業企業只有 50家,大多數生產規模小,機械化裝備水平低,管理水平不高。2015年全國商品苜蓿種植面積僅占總面積的9.2% 。此外,在苜蓿生產技術研究推廣方面,存在著研發集成不夠、推廣力度小等問題。 隨著奶牛等草食動物養殖的發展,對優質苜蓿的需求將持續增加。“十三五”期間,種植業結構調整、草食畜牧業發展、奶業發展等對苜蓿產業提出了新要求,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糧改飼試點、草牧業試驗示范等政策措施,為苜蓿生產發展提供了機會。這些有利的內外部環境和政策條件,為苜蓿產業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 二、優質苜蓿市場分析 2015年,我國優質苜蓿總供給量為 300萬噸,其中國產 180萬噸,進口120萬噸。受需求拉動,我國苜蓿進口量從2008年的 1.9萬噸增加到2015年的120萬噸。 (一)2020年需求量 根據“十三五”草食畜牧業發展規劃,2020年全國奶類產量目標為 4100萬噸,即泌乳牛(荷斯坦為主)應保持在 600萬頭的水平。按照2020年奶牛規?;蔬_到70% ,規模牧場需要飼喂優質苜蓿的泌乳牛將達到 420萬頭。按每頭泌乳牛一年飼喂 1.5噸苜蓿,優質苜蓿需求量為630萬噸。此外,預計肉牛、羊、兔等對優質苜蓿的需求量為60萬噸。預計 2020年全國優質苜??傂枨罅繛?90萬噸。 表一 2020年優質苜蓿需求量測算表 (二)2020年生產量 預計2020年我國新增優質苜蓿種植面積 300萬畝,優質苜蓿產量可以達到360萬噸;按照屆時苜蓿進口量 150萬噸,預計 2020年我國優質苜蓿總供給量為510萬噸,缺口180萬噸。 三、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總體思路 按照加快發展草牧業、振興奶業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總體要求,堅持優質苜蓿供給“國內為主、適當進口”的基本方針,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龍頭企業為依托,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優化種養殖區域布局,加強苜蓿草種繁育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高產優質苜蓿種植加工,推行種養結合發展模式,提高苜蓿生產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水平,促進苜蓿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基本原則 1.種養結合,協調發展。按照草食畜牧業發展目標,結合糧改飼工作推進,因地制宜,以養定種、以種促養、種養結合,促進苜蓿種植與草食動物養殖配套銜接,就地就近轉化苜蓿,實現草畜協調發展。 2.優化結構,突出重點。統籌考慮資源、環境、市場等因素,優化“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科學規劃優質苜蓿區域布局和發展重點,以生產加工苜蓿干草為主,兼顧苜蓿青貯、草粉草顆粒等草產品生產。 3.龍頭帶動,提質增效。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集中資金、技術、銷售等優勢,通過訂單生產、參股入股、收購托管等多種形式合作,促進種加養融合發展,提升綜合效益。 4.科技創新,強化支撐。提升苜蓿生產科技水平,加強技術人才培養,加大育種、種植、加工以及全程機械化作業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完善苜蓿生產科技研究推廣體系,強化苜蓿產業科技支撐。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新增優質苜蓿種植面積 300萬畝,改造提升優質苜蓿種植面積 300萬畝,苜蓿干草單產達到 600公斤/畝,增加優質苜蓿產量180萬噸,優質苜蓿自給率達到80% 左右;二級及以上標準的苜蓿干草比例達到 55% 以上;新增或改造提升苜蓿種子田面積10萬畝,苜蓿種子單產達到30公斤/畝;發展壯大100家萬噸級苜蓿草業龍頭企業,建設 500個高產優質苜蓿生產基地+奶牛(或其他草食動物)的種養結合示范場,建設 238個優質苜蓿重點縣。 表二 優質苜蓿發展的主要基礎數據和2020年目標 四、區域布局與發展重點 根據苜蓿自然適宜性、區域生產條件及現狀,結合全國奶業發展規劃,將苜蓿產業分為東北及內蒙古、西北、華北和南方四個發展區域。 (一)東北及內蒙古區 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4?。▍^),適宜苜蓿種植的土地面積大,土壤肥沃,牛羊養殖量較大,是我國畜牧業的重點產區。2015年,區域內商品苜蓿種植面積 204萬畝,占全國的 31.4% ;苜蓿產業化發展較快,有萬噸級草業企業 16家;奶牛、肉牛、羊存欄分別占全國的 32.5% 、20.4% 、25.8% 。該區域積溫不高,苜蓿年刈割2-3茬,冷害頻發。 發展重點:主要發展苜蓿干草,適度發展苜蓿青貯,建立一批標準化優質苜蓿生產加工基地。推行草田輪作,改造和利用中低產田、瘠薄地、輕度堿地種植苜蓿。促進種養結合,苜蓿就地就近飼喂奶牛和優質肉牛。重點解決苜蓿冷害問題,提高出苗率、成活率和越冬率。 發展目標:到2020年,新增或改造提升優質苜蓿種植面積200萬畝,建成優質苜蓿種植面積 3萬畝以上的重點縣 66個(見附錄),苜蓿干草平均單產達到600公斤/畝,二級及以上標準的苜蓿干草比例達到50% 以上,萬噸級草業龍頭企業30個以上。 (二)西北區 包括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 5省(區),苜蓿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大,是我國主要苜蓿種植區和種子生產基地,也是我國草食畜牧業主產區。2015年,區域內商品苜蓿種植面積 393萬畝,占全國的60.6% ;苜蓿種子田面積 35萬畝,占全國的 70.8% ;有萬噸 級 草 業 企 業 29 家;奶 牛、肉 牛、羊 存 欄 分 別 占 全 國 的25.6% 、21.9% 、32.7% 。該區域氣候干燥、降水偏少,苜蓿種植用水主要依靠灌溉。奶牛養殖規?;实停俎M怃N運輸距離遠、運費高。 發展重點:主要發展苜蓿干草,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優質苜蓿生產基地。加快推進苜蓿產業化,提高加工水平和商品化率。加快苜蓿新品種培育,建設一批良種繁育基地,完善苜蓿種子繁育、收獲、加工和檢測體系。大力發展草食畜牧業,促進苜蓿就地就近利用轉化。推行地下滴灌等節水灌溉措施,解決苜蓿種植缺水問題。 發展目標:到2020年,新增或改造提升優質苜蓿種植面積280萬畝、種子田10萬畝,建成優質苜蓿種植面積 5萬畝以上的重點縣129個(見附錄),苜蓿干草平均單產旱作達到 450公斤/畝、水澆地達到800公斤/畝,二級及以上標準的苜蓿干草比例達到60%以上,萬噸級草業龍頭企業50個以上。 (三)華北區 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5省(市),氣候、水土等自然條件較好,苜蓿年刈割 4-5茬,單產較高,奶牛、肉牛、羊以及肉兔等飼養量大,是我國畜牧業的主產區。2015年,區域內商品苜蓿種植面積40萬畝,占全國的6.2% ;有萬噸級草業企業2家;奶牛、肉牛、羊存欄分別占全國的 32.3% 、16.4% 、21.4% 。該區域為傳統農區,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大,優質苜蓿種植優勢不明顯,草業企業發展滯后。 發展重點:穩定發展苜蓿干草,適度發展半干青貯和青飼。充分利用糧改飼政策,加快建設優質苜蓿生產基地,培育苜蓿草業龍頭企業。適度改造利用鹽堿地、灘涂地、黃河灘地、中低產田,擴大優質苜蓿種植面積。提高苜蓿收獲、加工技術水平,重點解決收獲期“雨季霉爛”的問題。 發展目標:到2020年,新增或改造提升優質苜蓿種植面積100萬畝,建成優質苜蓿種植面積 2萬畝以上的重點縣 29個(見附錄),苜蓿干草平均單產旱作達到500公斤/畝、水澆地達到 800公斤/畝,二級及以上標準的苜蓿干草比例達到 60% 以上,萬噸級草業龍頭企業10個以上。 (四)南方區 包括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等南方省份,水熱條件好,雨熱同期,苜蓿產量高,奶牛飼養量較少。2015年,區域內商品苜蓿種植面積 12萬畝,占全國的 1.8% ;有萬噸級草業企業 3家;奶牛、肉牛、羊存欄分別占全國的 8.7% 、31.7% 、19.9% 。該區域氣溫高、降水多、土壤酸性,丘陵山區地勢不平,不適合苜蓿干草生產,奶牛用優質苜蓿干草主要依靠外調。 發展重點:主要發展苜蓿青飼和半干青貯,在云南高原部分地區推行苜蓿干草加工。在丘陵山區推廣小型苜蓿種植加工設備,提高苜蓿生產水平。推廣耐濕熱的非秋眠級苜蓿品種,應用酸性土壤改良、田間排水等措施,解決南方區高溫高濕的問題。 發展目標:到2020年,新增或改造提升優質苜蓿種植面積 20萬畝,建成優質苜蓿種植面積 1.5萬畝以上的重點縣 14個(見附錄),苜蓿半干青貯單產穩定在2.0噸/畝,二級及以上標準的苜蓿干草比例達到50% 以上,萬噸級草業龍頭企業5個以上。 五、主要任務 (一)提升苜蓿良種生產能力 以西北地區為主,繁育推廣苜蓿新品種。加強苜蓿育種技術研究,加大苜蓿新品種選育和推廣力度,提高苜蓿良種化水平?!笆濉逼陂g,建設 10個年種植面積 100畝以上的原種繁育基地、50個年種植面積2000畝以上的良種繁育基地。加強苜蓿良種繁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種子基地的田間工程,配套種子收獲、清選、加工、包裝、檢驗檢測等設施設備。 (二)加強優質苜?;亟ㄔO 在全國新增或改造優質苜蓿種植基地 600萬畝。加強種植基地土地整理、灌溉及排水等田間設施建設,配置或擴容儲草棚庫、堆儲場、農機庫、加工車間等,配備檢驗檢測設備。在西北地區推行節水灌溉生產,在東北和黃淮海等地區的鹽堿地推廣雨養苜蓿生產。加強苜蓿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加工等重點環節生產技術服務,提高苜蓿標準化生產水平。推廣“企業+農戶”“企業+基地”“企業+合作社”等多種經營模式,完善優質苜蓿生產經營體系。 (三)推進苜蓿生產機械化 實施苜蓿生產機械化提升示范行動,改造提升 100個苜蓿種植企業(合作社)機械化生產水平。在苜蓿種子生產環節,完善育種、擴繁、收獲和包衣拌種等設施設備;在種植環節,加強土地耕整、播種和田間管理的機械配套;在收獲加工環節,推廣機械化刈割壓扁、摟草攤曬、打捆集垛、二次加壓、青貯、烘干、草粉草顆粒加工等高效低損生產設備。 (四)促進種養結合發展 建設500個高產優質苜蓿生產基地+奶牛(或其他草食動物)的種養結合示范場。每個示范場奶牛存欄 300頭以上,每頭奶牛配套4畝飼草料地(2畝苜蓿、2畝青貯飼料輪作)。加強示范場種植、養殖設施建設,推廣應用飼草料高效調制飼喂技術,完善糞污收集、處理、利用等設施。大力推廣示范場典型經驗,示范帶動種養結合發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把優質苜蓿產業作為促進草牧業發展的戰略產業,加強規劃和指導。優質苜蓿重點發展區域,要制定本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發展目標和工作重點,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畜牧獸醫部門要與財政等部門加強溝通協調,積極爭取資金、項目、技術等方面的支持,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優質苜蓿生產的扶持力度,對新增的規?;俎7N子田、集中連片苜蓿種植基地給予資金補貼支持。加大苜蓿等飼草料作物收獲、加工機械補貼力度。探索金融保險支持,給予苜蓿種植企業(合作社)信貸支持。建立苜蓿生產風險防范機制,開展苜蓿種植保險試點。開通草產品運輸綠色通道,降低商品苜蓿流通成本。 (三)完善質量檢測制度 修訂苜蓿草產品質量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用標準規范苜蓿生產。加強苜蓿草產品檢測技術研發,組織開展苜蓿草產品中粗蛋白、中性洗滌纖維、酸性洗滌纖維等營養指標,以及農藥殘留、重金屬等安全指標的監測,提升苜蓿草產品質量。逐步建立第三方檢測制度,促進形成“優質優價”的價格體系。 (四)健全市場營銷體系 支持苜蓿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培育壯大苜蓿草業龍頭企業。加強苜蓿草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推動苜蓿草產品網上交易,推行訂單生產,實現苜蓿生產者與養殖企業的對接。完善國內與國際市場苜蓿草生產信息監測、市場預警和信息發布制度,科學引導經營主體合理安排生產。 (五)強化科技支撐 依托畜牧獸醫技術推廣部門、科研院所等力量,加大草畜一體的輕簡化技術示范推廣力度。加強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與省級技術體系的合作,研發因地制宜的苜蓿生產技術,提高苜蓿生產水平。加強苜蓿生產、加工、儲運等技術培訓,培育產業發展急需的技術人才。 附錄:238個苜蓿重點縣名單 一、東北及內蒙古區(66個) 遼 寧(2個):昌圖縣、沈北新區 二、西北區(129個) 陜西(20個):宜君縣、隴縣、千陽縣、永壽縣、彬縣、合陽縣、富平縣、大荔縣、寶塔區、安塞縣、志丹縣、吳起縣、榆陽區、綏德縣、神木縣、府谷縣、子洲縣、靖邊縣、橫山縣、定邊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