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牙齒早已不僅是滿足吃飯咀嚼這樣簡單的需求了,它還是“形象工程”中最重要的一環。健康的牙齒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每個人都想擁有一口潔白亮麗的牙齒。然而,生活中不少人在日常牙齒保健方面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誤區。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最常見的8大護牙誤區,一起來看看您犯了幾條。 刷 牙 誤區一:大力刷牙,刷刷更干凈 有些人,尤其是年輕人,很習慣大力刷牙,以為這樣能更好地清潔牙齒,其實不然。長期大力刷牙會導致牙齒缺損,很多中年人牙齒出現鍥狀缺損,就是長期用力刷牙導致的。 正確做法 刷牙宜選用刷毛軟、有彈性的牙刷,刷牙力量要適度。只有講究刷牙的方法,牙齒才能刷得又干凈,又不會損傷到牙齦。 誤區二:牙膏越貴越好 有些人購物時有一個誤區,認為東西越貴就越好,因而迷信選購價格昂貴的牙膏。實際上,刷牙時牙膏主要起到摩擦劑的作用,從而能夠有效去除牙面一些細小凹陷部位的牙菌斑。然而,能否更好地清除牙縫內和牙面窩溝內的菌斑,關鍵不在于牙膏的品牌和價格,而在于刷牙的方法是否正確。 正確做法 無需刻意追求價格昂貴的牙膏,選用普通的含氟牙膏即可。 誤區三:牙齒不痛就是沒牙病 很多人衡量牙齒是否健康的標準就是牙齒痛不痛,誤認為牙齒不痛就等于沒有牙病,因而沒有必要定期就醫檢查。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專家指出,口腔疾病早期,如齲齒和牙周病早期,一般都不會感覺到不適或疼痛。一旦出現疼痛感,則說明疾病已經發展得比較嚴重了。一顆蛀牙從開始產生到使用時感覺到疼痛,成年人至少需要1年時間,兒童稍短,牙周病的發展也是如此。 正確做法 成人宜每年、兒童宜每半年做一次全面的牙科檢查,以便及早發現牙齒和牙周疾病。 ![]() 誤區四:刷牙的時間不重要 ![]() 每天刷牙兩三次,但每年洗牙時還是被醫生說牙垢很多,這是為什么?專家指出,刷牙的關鍵不在于每天刷幾次,而在于什么時間刷。 很多人都有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覺前刷牙的好習慣,卻沒有養成飯后定時刷牙的習慣,這就存在著弊端。有研究發現,進食后附著在牙齒表面的食物殘渣在10~20分鐘后就會被牙菌斑內的細菌所利用,產生酸性物質破壞牙齒。 ![]() 正確做法 除了早晚刷牙,飯后10分鐘內也應刷牙或漱口,以盡快清潔口腔,從而破壞細菌賴以生長繁殖的環境。 ![]() 誤區五:不吃糖就不會得牙病 ![]() 少吃糖或不吃糖固然可以減少齲齒的發生,但糖并不是口腔細菌破壞牙齒的唯一來源。面包、饅頭、米飯等碳水化合物中的淀粉在口腔水解后,也會產生小分子糖分,后者同樣容易被口腔內的細菌所利用。 ![]() 正確做法 除了少吃糖,更重要的是飯后盡快漱口或刷牙。 ![]() 誤區六:藥物牙膏可以治療牙周病 ![]() 有些人認為,藥物牙膏可以用來治療牙齦“上火”和牙周病,因而出現牙齦腫痛、出血時不及時就醫,而是盲目使用藥物牙膏來“降火”。 專家提醒,牙齦炎、牙周炎大多由局部牙結石、菌斑刺激引起,藥物牙膏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所以在牙齦炎早期的確能起到一些功效。但是,它們無法祛除牙菌斑和牙結石,并不能根除引起牙齒發炎的根本原因,因此僅有治標不治本的些許作用。 ![]() 正確做法 牙齦炎、牙周炎發作時應及時就診,日常應做好牙齒清潔、洗牙等工作以預防牙齦炎、牙周炎。 ![]() 誤區七:洗牙會把牙齒洗壞 ![]() 很多人在洗牙后自覺牙齒酸軟,吃過酸、過甜的食物時產生不適感,認為這是洗牙傷害了牙齒所致,這絕對是誤解。 目前醫院洗牙多采用超聲波潔牙,依靠超聲儀器在牙面發出的超聲震動來祛除牙結石和牙菌斑,而非磨削作用,對牙齒硬組織并不構成傷害。 那么,洗牙后牙齒為什么產生酸軟的感覺呢?那是因為多年沒有洗牙的人,牙面的結石很多,不僅厚,而且將大部分牙根包住。由于牙結石附著在根面,看似“護住”了牙根,平常不會感覺到太多不適。而洗牙祛除牙結石后,牙根露出,因而在遇到冷、熱、酸、甜食物時,短時間內會感到牙齒酸軟,但這樣的感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緩解。 ![]() 正確做法 如果洗牙后出現酸痛,那只是暫時的,只要等待它慢慢緩解即可。只要堅持每年洗牙,牙齒保持潔凈,這種感覺就會很少發生。 ![]() 誤區八:人老牙齒必然脫落 ![]()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01年9月20日的愛牙日提出了“8020”計劃,即80歲的老人應該還有20顆健全的牙齒。因此,人老牙齒必然脫落的說法是不靠譜的。 ![]() 正確做法 專家指出,健康牙齒陪伴到老不是夢!只要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多吃有利于牙齒清潔、健康的食物,注意營養均衡,定期檢查口腔,科學護理牙齒,常用茶水漱口,勤做叩齒和牙齦按摩,就能擁有一口健康的好牙齒。 以上八大護牙誤區,您中招了嗎? 本文來源:網易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