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兵器吧棘背龍 在古往今來的話本小說里,談到行軍打仗,往往都喜歡強調“兵者詭道”一詞。而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夜襲”、“劫營”、“突襲”都是奇謀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屢試不爽的通用戰術。但是古代小說一般不會提及如何具體實施一場奇襲,基本流程都是主公大人唉嘆一聲“為之奈何”,某某“羽扇綸巾,仙風道骨”的軍師掐指一算,說只須如此如此,這般這般。然后一員猛將遂領五百精兵,按照軍師之言奇襲敵營。敵將肯定是毫無防備的蒙頭睡大覺,之后被猛將兄沖入大營,斬下人頭,百萬敵兵束手待斃,我軍大獲全勝。這種不負責任的敘事方式,給讀者們帶來一種“奇襲作戰簡便易行,堂堂之陣傻子才擺”的錯覺。 錯覺畢竟是錯覺。對此,筆者不得不從《舊唐書》、《資治通鑒》的原始記載之中,重新回顧一場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戰役——李愬雪夜襲蔡州之戰,看看古代真正的“奇襲”執行起來有多困難。 【雪夜襲蔡州之戰時期的唐代藩鎮分布圖】 奇謀永遠不能靠拍大腿 公元814年,唐憲宗元和九年,淮西節度使吳少陽病故,其子吳元濟擁兵自立,控制了唐朝淮西鎮(轄蔡州、申州、光州,今河南汝南、信陽、潢川三地)。唐憲宗遂出兵討伐叛軍,數年時間內官軍與叛軍互有勝負。朝廷內部因戰和意見不一而多次引發混亂,主戰派丞相武元衡慘遭刺殺,唐軍經歷數年苦戰后也疲憊不堪。但唐憲宗依舊執意消滅淮西,并以名將李晟之子李愬為西路唐軍統帥,新的主戰派丞相裴度為淮西宣慰招討使,繼續作戰。 【唐憲宗、裴度與李愬】 李愬來到前線后,并沒有按小說慣常的套路,手撫長髯計由心生。因為唐軍中彌漫著厭戰情緒,對于一支不想打仗的部隊來說,什么奇謀詭計都是無法實施的。所以,李愬暫停了當時嚴酷的軍事訓練與教條管束(“乃不肅軍陣,不齊部伍”),并與士兵同甘共苦,親自安撫傷員來緩和軍中矛盾(“散其優樂,未嘗宴樂,士卒傷痍者,親自撫之”)。同時散布謠言,說自己只是來前線安撫士兵的老好人,并不是來打仗的(“天子知愬柔而忍恥,故令撫養爾輩。戰者,非吾事也”)。這些言語不僅能安撫士卒,更迷惑了叛軍。 但李愬并非真的來前線做樣子,他已經開始擬定奇襲叛軍大本營的計劃。真實的奇襲計劃遠不像小說里那樣簡答,只要隨便“點齊五百刀斧手”就能完成。李愬首先請求調撥二千騎兵支援(“詔河中、鄜坊騎兵二千人益之”),之后進一步重新訓練,培養了三千名準備用于奇襲的精銳戰士(“始募敢死者三千人以為突將,醞自教習之”)。 【晚唐軍隊出行壁畫】 練好了部隊,還需要充分搜集敵方情報。盡管古典小說里主角的探子每次都能帶回有效情報,而敵人的探子每次都中計,但真正的情報工作卻并不輕松。他廢除了處死叛軍間諜的舊軍令,厚待抓獲的間諜,由此獲得了不少關鍵情報(“舊軍令,有舍賊諜者屠其家,愬除其令,因使厚之,諜反以情告愬,愬益知賊中虛實”)。同時李愬親自審問投降叛軍(“每得降卒,必親引問委曲,由是賊中險易遠近虛實盡知之”),甚至任命對唐軍造成過嚴重殺傷,將士皆欲殺之而后快的叛將李佑(“官軍??嗟v,皆請殺之,愬不聽”)為自己的親衛隊長。李佑參與到奇襲蔡州的計劃制定中(“愬乘間常召祐及李忠義,屏人而語,或至夜分……時唐將隨牙隊三千人,號六院兵馬……又以祐為六院兵馬使”),極大提升了李愬軍的情報優勢。 古代戰爭的奇襲,并非單純讓全軍直奔敵人大本營。因為不掃除敵人設置的關隘等預警設施,奇襲部隊的下場便是一頭栽進包圍圈。因此李愬首先掃除了文城柵等叛軍據點。吳元濟在蔡州城囤積重兵,以李愬所部兵力,即便奇襲也很難拿下。為了引走叛軍主力,北線的李光顏部唐軍從正面發動了郾城之戰,大破北線叛軍,斬殺近萬人(“光顏敗元濟之眾三萬于郾城。其將張伯良奔于蔡州,殺其賊什二三”)。逼迫吳元濟出動最后的精銳預備隊給洄曲守將董重質挽救局勢(“時董重質將軍守洄曲,元濟悉發親近及守城卒詣重質以拒之”)。董重質果然不負期望,在北線挫敗李光顏的進攻(“李光顏、烏重胤與淮西戰,癸亥,敗于賈店”),甚至差點成功突襲唐朝戰區最高指揮官裴度(“裴度帥僚佐觀筑城于沱口,董重質帥騎出五溝,邀之,大呼而進,注弩挺刃,勢將及度,李光顏與田布力戰,拒之,度僅得入城”)。但在取得戰術勝利的同時,董重質也把叛軍全部的精華釘死在了北線戰場,大本營現在只剩下老弱病殘。 淮西叛軍大營空虛后,唐軍奇襲的條件已然成熟(“李佑言于李曰:“蔡之精兵皆在洄曲,及四境拒守,守州城者皆贏老之卒,可以乘虛直抵其城。比賊將聞之,元濟已成擒矣”)。李愬在請示裴度得到許可之后,決議奇襲蔡州。 【唐軍平叛的總指揮官裴度,在平叛之戰中他全力支持李愬的計劃】 準備充分,奇謀實踐依舊艱難 公元817年,唐憲宗元和十二年十月十五日。李愬以舊淮西叛軍將領李佑、李忠義率領三千訓練好的奇襲部隊“突將”為先驅,自己親率三千親軍為中軍,另有三千部隊殿后,夜襲蔡州。 但李愬一開始并沒有點明作戰目標,更沒有直接奔襲蔡州。他只是告訴士兵向東行軍六十里去摧毀敵人的張柴村據點(“初出文成柵,眾請所向,愬曰:“東六十里止?!敝临\境,曰張柴村,盡殺其戍卒”),想借此激發士兵的斗志(“孤軍深入,則人皆致死,戰自倍矣”)。張柴村據點被摧毀后,唐軍總算得到了補充體力、磨礪武器的機會(“令軍士少息,繕羈靮甲胄,發刃彀弓,復建旆而出”)。這次休整很有必要,因為雪夜行軍的惡劣條件下,倘若李愬直奔一百三十里外的蔡州城,可能還沒到,就已經全軍凍死荒野了。 唐軍休整完畢后,諸部下請示李愬之后的命令,奇襲計劃這才顯露出來?!叭氩讨萑窃獫钡拿钜幌?,沒有心理準備的諸將大驚失色,監軍公公更是哭著說中了淮西叛將李佑的奸計(“諸將皆失色。監軍哭曰:果落李祐奸計”)。但在“陰晦雨雪,大風裂旗旆,馬栗而不能躍”的雪夜里,面對陌生環境(“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唐軍士兵假如后撤損失也不會小,更可能受到軍法處置。因此眾將士們只有硬著頭皮,繼續強行軍挺進蔡州。 攻打蔡州的過程中,計劃縝密的李愬命令留下五百士兵拆毀橋梁,阻擊洄曲方面的董重質叛軍(“醞道分五百人斷洄曲路橋”),五百士兵阻擊朗山方面的叛軍。 蔡州城下,即便后半夜“雪愈甚”,但李愬還是為了避免數千大軍被守軍發覺,下令驚擾近城的鵝鴨場,用家禽的嘈雜驚叫聲來掩護大軍行動(“近城有鵝鴨池,愬令驚擊之,以雜其聲”)。全是老弱病殘,更從吳元濟其父吳紹誠擔任淮西節度使時代就沒見過官軍的蔡州守軍,自然沒有發現行蹤隱秘充分的李愬軍(“自吳少誠拒命,官軍不至蔡州城下三十余年,故蔡人不為備。壬申,四鼓,至城下,無一人知者”)。李佑先登破城,斬殺門卒之后,還留下了打更人,以假裝城內一切正常(“守門卒方熟寐,盡殺之,而留擊柝者,使擊柝如故”)。 最后,叛軍首領吳元濟直到李愬軍已經突入其外宅,都還以為只是囚犯鬧事或者洄曲守軍來求冬衣(“元濟尚寢,笑曰:俘囚為盜耳!曉當盡戮之。又有告者曰:城陷矣!元濟曰:此必洄曲子弟就吾求寒衣也。”)。而因吳元濟對淮西一直采取暴力壓迫的統治方式(“吳氏父子阻兵,禁人偶語于途,夜不然燭,有以酒食相過從者罪死”),蔡州城百姓紛紛背著柴草幫助唐軍火燒衛城,吳元濟隨即兵敗被俘。李愬又利用被俘的董重質家屬招降了董重質,淮西平叛遂以唐朝官軍的全面勝利告終。 雪夜襲蔡州之戰,盡管李愬做了一系列周全的準備,過程卻仍舊十分艱難。經過加強訓練的唐軍在雪夜強行軍中還是遭遇了嚴重的凍傷損失(“時大風雪,旌旗裂,人馬凍死者相望”“其夜凍死者十二三”),最后利用蔡州守備薄弱才破城成功。而假如唐憲宗沒有釋放被唐軍彈劾的叛將李佑,李愬的計劃恐怕也要失?。ā氨鹊v至京,詔釋以還愬,乃署為散兵馬使”)。后世有些不懂軍事者看了一部《三國演義》,便以為靠計謀便能在戰爭中無往不利,實不知奇謀妙策的施展也得仰仗客觀環境的允許。李愬為夜襲蔡州而布置的局面,如果出現一處意外就可能前功盡棄。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也正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名言么? 【雪夜襲蔡州之戰示意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