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必須慎重選擇第一本字帖? 第一不本字帖,就像給嬰兒喂的第一口奶。“營養”的好壞,將直接關系到長遠的發展,甚至終身受到影響。 一般來說,選擇第一本字帖有三條原則:一是選擇歷史上被公認的、有典可查的名碑名帖;二是選擇與自身性情、性格喜好相符者;三是照顧好學習者的年齡和學習目的。如能綜合考慮以上三個方面的因素,來選擇入門的第一本字帖,那就是佳選。 現在的書店,帖海茫茫。初學者是最好在導師的指點下,根椐以上三原則選擇你所需要的第一本字帖。 有人認為,初學者從零開始,選擇字帖無須那么多講究。那種隨手拿來練習就行的想法,是千萬要不得的。 現在有許多初學者,吃的就是“近新繁殖”的虧。因此在選擇范本時,應當盡量不選當代人的、當地人的,特別是自己導師的字帖。在導師的指點下學習古代的范本,眼前可能遠比“近新繁殖”者難得多、累得多。但你不能忽視的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是,你已經與你的導師并列面對同一本古代范本,并且在導師的帶領下,你對范本的理解與導師對范本的理解之間間的距離,已經縮小到最短了。這就是我們所倡導的“不學導師書,而跟導師學書”的擇帖法。由于這關系到你學習起點高下的大問題,因此不可不慎。 2.為什么學齡前兒童宜選擇楷書之外的書體學習? 俗話講:條條道路通羅馬。選擇字帖的方法也多種多樣。但總起來不外乎三條道路。一日取法于上,二日取法于中,三日取法于下。我們把由篆入門的方法,稱為取法于上,篆是中國書法的源頭。把由隸入門的方法以,稱為取法于中,這是一種中間切入,可謂追上繼下的方法以。把由楷入門的方法,稱為取法于下。這是一種由近及遠,不斷追索的方法以。 三種取法,各有長短 在青少年書法教學的實踐中發現,取法于下由楷入門,往往效果不佳。原因是楷書結體復雜,筆法繁瑣,特別是學齡前兒童難以掌握。過多重復技法訓練,又會枯燥乏味,導致學習興趣減退,難以達到教學效果。如果取法于上學習篆書,當然立意很高,但由于遠離時代,不適應大部分學生學習。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取法于中,由隸入門最宜。隸書不僅橫平豎直,結體偏平,易于掌握,而且還為學生長期學習書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初學者特別是學齡前兒童學習書法,取法于中,由隸書入門,不僅易于培養學習興趣,而且為學生將來在書法藝術上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3.為什么“書法教學法法”不從點畫入手,而從“練線”開始? 線,是書法入門基礎的基礎。線條的組合,是方塊漢字的基本特征。練好線條,才能迅速準確地學習漢字的點畫。 “五種線條入門法”是“吳寒松教學法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從掌握漢字各種書體點畫的要求出發,又高度概括了在掌握各種書體、各種筆畫的過程中,對生理提出的總要求。 “五種線條入門法”,不僅繼承了“五指執筆法”的優點,而且由關注“指法、腕法”出發,進而同時關注“肘法”和“肩法”。 前人為什么只關注“指法”和“腕法”,是因為基本不寫大字。而書法在當代的生存環境下,需要重視展廳的效果,需要考慮與建筑的協調和觀眾的視覺效果效果,我們需要創作大幅作品。因此,除了指和腕,不得不考慮肘和肩的作用,特別是“指、腕、肘、肩”四個部位的協調配合。 吳寒松為學員設計的五種線條是“─”、“│”、“○”、“”和“”。概言之“─”是通過肩的運動,掌握水平能力。“│”是通過肘的運動,掌握垂直能力。“○”和“”是通過腕的旋轉,掌握圓轉的能力。“”是通過縱橫交叉的重疊線條,達到勻稱間距、訓練足夠的蓄墨量和線條重疊心理適應的三個目的。 訓練足夠的蓄墨量和線條重疊心理適應,對于幼兒尤為熏要。有了足夠的蓄墨量,才有連貫的線條。有了重疊線條的心理適應性,才會下筆爽快不遲疑。 4.為什么初學書法應選擇羊毫筆? 羊毫筆軟,可以增力。狼毫筆硬,于增力無補。彈性強則鋒芒畢露,彈性弱則含蓄飽滿。羊毫蓄墨多,書寫可持續時間長。可持續時間長,書寫易貫氣有韻味。這些都是初學者所必須掌握的。 在選筆時,由于所學的書體不同,對筆的要求也有些不同。例如:寫篆隸可選擇長鋒羊毫。學習楷書,顏體與歐體也有不同,寫顏體的筆頭宜厚實飽滿些,寫歐體則宜選擇筆頭較有彈性、能寫出剛勁之力者為佳。 那么,在選擇毛筆時,究竟什么樣的筆才算好筆呢?前人有四個字可作為參考:尖、齊、圓、鍵。尖,指筆鋒。好筆的筆鋒在聚合時,應該是尖的。齊,指的是筆毫鋪開時,筆端是整齊的。圓,指筆毫之體要圓。鍵,指的就是有適度的彈性。 5.為什么說初學書法字宜大不宜小? 我們在同一個教室里做過這樣一個實驗:讓一組學員練二十厘米大字,讓另一組學員練六厘米小字。一個學期后,兩組學員大小對換。結果,起先寫大字的一組,總體水平優于起先寫小字的一組。經分析,先大后小的那組,不僅筆力強于另一組,而且用筆方法、點畫的準確度也略勝一籌。原因在于,先小后大的一組,由于乏力,點畫走樣嚴重,字型結構也難以掌握。 另外,初學時寫得大些,還有利于學員克服膽怯心理,增加膽量。 由此得出結論,初法書法字宜大不宜小,動作宜大不宜小,尤其是學齡前兒童在,筆桿還宜精不宜細。 6.為什么既要技法,又要心態? 初學書法,是一定要學習毛筆的書寫技法的,就不可能寫好字。書寫的技法,主要包括執筆的姿勢和用筆的方法。而用筆的方法,又包括中鋒、側鋒、偏鋒的方法,圓筆、方筆的方法等等。 有了書寫技法,就一定能寫出一手好字?答案是否定的。有了較完備的書寫技法之后,還需要有較好的書寫心態。書寫的心態,關系到書寫技法的正常或超常發揮。“心態是書寫技法得到正常甚至超常發揮的精神保證”。(《陳方既論書法》)所以,在握筆寫字時,思想要放松,不緊張,學會平心、靜氣,有一個好心態,非常重要。 7.為什么說筆畫、結體、章法三者相互依存? 筆畫好比零件,結體好比機器,每一個零部件合格了,才能完成組裝,機器才能運轉。然而,機器必須“成龍配套”,整件書法作品又好比是一條由許多大大小小的機器組合成的流水線。這條“流水線”,要做到前后配套,協調一致,各司其職,這就是章法。換名話說:筆畫組成一個一個字,整篇的字又構成了章法。 筆畫、結體、章法,三者在各種書法中都各有區別和特點。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雖然各體互為因果,也有漸進漸變或互相滲化、兼容的現象。但就其成熟期而言,各種書法的筆畫、結體和章法,都形成了各體鮮明的特征。例如:篆書多婉轉、勻稱,取縱勢。隸書多方圓結合、重波捺,取橫勢。而楷書則方筆為主、結體方正、字如棋布。行書呢,中側鋒并用,書寫連帶,能簡則簡,大小、粗細、疾徐,錯落有致,講一氣呵成,追筆墨情趣,變化無常。 初學者須先對基本筆畫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和把握之后,才能學好結體與章法。筆畫、結體和章法在學習中是一種遞進的關系,相互依存的關系。 9.為什么鋼筆不能替代毛筆、設計不能替代書寫? 現在我們用毛筆鍛煉性情、培養耐心、陶冶情操、增加涵養。把練寫毛筆字看作是一種手段,一種塑造人的過程。古人去:“非人磨墨墨磨人。”時間早已證明,毛筆書法具有這種磨人的功效、鍛煉意志力的功效和在復雜多變的情形下,能統攬全局、和諧謀篇的功效。電腦設計的出現,它可以根據設計師的想法,隨意變化字的形體,可是無法設計出毛筆書法那種一揮而就的隨意性、不可重復性。 10.為什么要關注“主筆”? 主筆在一個字中起著覆蓋、承載、貫穿、包孕其余筆畫,穩定重心的作用,以長捺、長橫、長豎、長鉤、長撇筆畫為主。一般比較長或比較粗重,在字中占位較大,常出現在字內筆畫疏朗之處,顯要奪目。 例如:先上后下者,多以下邊筆畫為主筆,如:土、之。先左后右者,多以右邊筆畫為主筆,如:川、州。先橫后豎者,多以豎為主筆,如:十、干、千。先外部后內部的半包圍結構,多以外部的最后一筆為主筆,如:門、匡、風、司。最后有長撇的字,長撇即是主筆,如:少、戶、夕。有撇有捺者以捺為主筆,如:人、入等等。由此還可以得出結論:主筆多出現在字的右邊、中間或底部。 在學習中,如能迅速找到主筆,將對布局好一個字的結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1.為什么要注意起筆與收筆? 起筆和收筆是筆畫的靈魂。起筆與收筆由于筆畫中起著轉承啟合的重要作用,必須認真對待。所謂“藏頭護尾”,就是說兩頭的形態。也就是應該做到“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這和前人所云“無往不回,無垂不縮”是一個道理。初學者一定要在“起筆”和“收筆”處下功夫,學會運筆、學會轉峰、學會行筆。總之,下筆和收筆時都必須做到寧慢勿快,緊緊把握住起止的形態,并由兩頭帶中間。 注重起筆和收筆,還應該從臨習具體的范本考察和審視。因為一種書體的特點或一個書法家的風格主要反映在字的兩個方面,那就是字的形態和筆畫。而筆畫的特點又常常體現在筆畫的起止上。如:筆畫的方與圓、秀與樸、飄逸與厚重等等。臨習一本字帖都應從這些方面認識清楚了再動筆。 有比較才有鑒別,實踐告訴我們,初學者最好的導師的指點下去認識所要臨習的范本。例如:學漢碑時,我們只有將《禮器碑》、《張遷碑》、《石門頌》都拿來,放在一起,才會立刻明白《禮器碑》是圓中見方、圓多方少。《張遷碑》是方中有圓、以方為主。而《石門頌》是圓頭圓尾,筆筆中鋒,而結體稍方而已。 12.為什么要了解“線條的性格”? 中國書法歸根結蒂是由線條組成的,了解“線條的性格”,對于進一步認識書法的點畫、結體和章法都會帶來幫助。 我們認為線可以有兩個定義:一個是動態的定義——點的移動軌跡;還有一個是靜態的定義——面的界限與交叉。 在線的性格中,直線代表剛勁、挺撥、堅實、明確;曲線代表幽雅、柔和、輕盈,飄逸。直線寓意秩序化、規律化;曲線寓意自然界中的植物、動物、河流、山川之生機與活力。除此之外,直線還顯示平靜,顯示滿足、穩定;斜線顯示動感、危險、不穩定;輻射線暗示能量的擴散,生發:會聚線產生一種縮小、增強與聚集;凹形線表示包含、吸納、預防、庇護、退縮;凸開線代表排出、擴展、生長等等。真可謂三寸柔毫,可寫盡天地自然之形態和人的思維活動之意態。 13.為什么要了解書法與繪畫的關系? 前人云:“書畫同源”,這個“源”是什么?回答是傳統文化!是東方人特有的自然觀!是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的材料與工具!在這樣一個大背景的條件下,產生了特有的線條,特有的章法。比如:書法是中國畫的基礎,中國的繪畫又給書法帶來了無限的創作源泉。前人說得更為透徹:“書到熟時書畫如畫,畫臻妙處畫如書。”在中國,書畫本來就是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因此,為了學好書法,多讀畫、多看畫展、多了解傳統的繪畫理論,也會受到啟發和得到補益的。 14.為什么要了解書法與篆刻的關系? 寫字的人了解一點,甚至學一點篆刻大有好處。篆刻是用刀“書寫”,是在石上“書寫。”只有刻過印的人,才會有這種較為深刻的認識。 學過篆刻的人,更能理解什么是澀,什么是逆,什么是“入目三分”。 更何況,書、畫、印三者,主要的原理都一致,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而已。在我們讀碑、臨碑時,學習了解一些篆刻的知識,對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石化”和碑上之字的“金石氣”大有益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握著羊毫筆在宣紙上表現“刀韻石味”。因些,我們常對學員講,握筆寫字如屋刀刻字,應沉著深入,既忌板又忌滑。 15、為什么要了解用墨的方法? 前人對墨色的分析也有非常豐富的論述。例如墨色可分焦、濃、淡、干、濕、竭、漲等七種。 焦墨,濃重少水分,有霸悍氣;濃墨,比較墨,易見精神,見力度;淡墨,清雅淡遠,善用者有韻味;干墨,墨水較少,澀而不暢,易出飛白;濕墨,表現豐滿、渾厚;竭墨,極度干,用得好有提神作用;漲墨,含水特多,有滲化墨暈。 對墨的特點和作用也有許多論述。例如:“墨濃則其書氣實神旺,顯得雄強。墨淡則其書氣活神清,顯得清雅。”墨干若“疾風駿馬寒壯”,墨潤如“杏花春雨江南”。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 另外關于筆、墨、水三者之關系,也有這樣的論術:用新墨、清水與新筆作書,則有清新之趣,用宿墨、臟水與禿筆臨池,則有沉郁之氣。 16.為什么要了解毛筆性能和用筆的方法? 毛筆總體上稱為軟筆,但也有羊毫、狼毫、兼毫之分。羊毫筆寫字,見豐厚、質樸,對提高腕力有幫助,但也易見軟弱、無筋無骨。羊毫易按難提、易圓難方。兼毫,軟硬合一,兼有兩者優點,初學雖易掌握,但一般不提倡,原因是對增強腕力不利。狼毫,易見挺撥,但易單調僵硬,雖然對筆力軟弱者有輔助之力,但如不是年齡或書體的原因,一般就更加不提倡使用了。 了解了毛筆的性能,對如何使用毛筆就會有幫助。例如: 起筆、收筆的方法。起筆、收筆決定點畫的形象,兩頭不宜快,中間運行宜快不宜慢。可謂“藏頭護尾、力在字中”。 中鋒與側鋒的方法。中鋒指筆桿垂直,側鋒指筆桿側斜。兩者互為兼顧,不可偏廢,在書寫時各有作用。當然不同書體,對中側鋒的要求有所不同。側鋒外露,精神外拓。 方筆、圓筆的方法。方筆見力、圓筆見潤。方筆干凈利落,圓筆圓潤多姿。 提筆與按筆的方法。提筆線條變細,易流暢。按筆線條變粗,易凝重。 疾筆與澀筆的方法。疾筆須有勢如破竹之勢,易得勁挺。澀筆則指運筆遇阻力,有步履艱難之態,筆欲行又止,有凝重之趣。 17.為什么要理解“知其白,守其墨”? 老子有云:“知其白,守其黑”。這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一個美學命題。作為一個學習傳統書畫的學員,一定要了解其中深奧的原理。 疏至極則為白,密至極則為黑。中國書法是最為抽象的藝術。其用一白一黑可以表現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寫盡自然山川之美,可以表達筆者的意趣和情感。黑白不僅相生,而且相互依存。我們必須在臨池時,懂得這個原理,學會“計白當黑”,將“白”計入我們創作謀劃的范圍。中國書法的“有無相生”說,根基即在于此。筆者曾說“藝術家的全部任務是在空間中分割空間,又在空間的過程中,創造新的空間。”其實,不僅是書法家要懂得這個道理,畫家、篆刻家、建筑師以及所有被稱之為視覺藝術的創造者都要懂得其中的道理。 作為一個觀賞者,一個臨池學書者,要想真正了解漢字書法的奧妙,你也要“既觀其黑,又觀其白”,不要忽視“白”在整個字中的依存作用。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進入到所臨碑帖的內在世界,才能看清原作者的用意和構思。 除了相生和相互依存之外,黑白還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一個空間中,你說窗戶是白的還是黑的?我們認為窗相對整個建筑是白的,但它相對天空又是黑的。在中國書畫中,這種現象也是隨處可見的。一根淡的黑線,相對于紙是“黑”的,但它想對于另一根比它濃的黑線又是“白”。因些黑與白既是相生互補的。也是想互依存的;既是相對的,又是有層次的,可轉換的。 18.為什么說寫字更需要用腦? 若你不用腦子去思索,其結果只能是把白紙變成了廢紙,除此之外,只會一無所獲。 歸根到底,字不是靠手去寫的,而是用腦寫的。幾十年下來,我越來越覺得,我不是在用手寫字,而是在用腦子玩筆,用腦子玩線條和用腦子玩結構。手的作用,充其量是腦的工具而已。因此,我們就很好理解那些缺了手、靠嘴甚至用腳都能“寫”出好字來。 19.為什么不可“三日一帖,五日量碑”? 學習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如果站在此山望那山,三日一帖,五日一碑,喜新厭舊,那是學不到真本領的,要學到真本領,就必須耐下心來擇其一二,堅持數年,打好扎實基礎。 我們臨帖分為三個階段。 所謂臨帖分為三階段,是指“過門臨”、“入門臨”和“出門臨”。 過門臨,是“走馬觀花”,指不入門或未入門時的初臨階段。入門臨,是指對碑帖進行深入的分析比較,掌握碑帖的特點,努力做到眼到、手到、筆到。出門臨,指由“形似“向”神似”轉化,筆者的主觀意識得到加強,比較多地考慮“個性特點”,努力追求碑帖的神韻和整體效果。 因此,“臨得像”是“入門”所必須的,但只是學習的第一步。因為“入門”是為了“出門”。所以“臨得像”只是新起點的開始,而不是學習的終結。 20.為什么要了解筆力,筆勢和筆意? 筆力,是指線條的力量感,即漢字線條的堅挺與韌性。筆勢,是指線條的態勢,方向感、運動感,是書寫動作留在紙上的痕跡。筆勢能使線條和筆畫相互呼應、顧盼、連貫,甚至產生“勢如破竹”、“筆斷意連”等效果。筆意,是指書寫者通過線條點畫留在紙上的情感和意趣。所謂“筆情墨趣”、“筆歌墨舞”,都是就書寫的筆意而言的。 正確地認識筆力、筆勢、筆意各自的特點和相互關系,對于書法學習的提高至關重要。
|
|
來自: 老劉tdrhg > 《三十三、書法/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