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曉鈴)“敦煌在中國,敦煌研究在國外!”這句學術界流傳甚廣的話,訴說著國人對敦煌文物流失并致研究滯后的酸楚。2月18日,敦煌研究院院長、研究館員王旭東亮相成都博物館舉行《當現代科技遇上古代文明——敦煌石窟的保護與傳承》講座。在與觀眾互動時王旭東表示:我們不應忘記西方列強的強盜行為,但如今仍希望敦煌學在世界,因為只有更多人參與研究,才能推動敦煌文化在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宏揚。 希望敦煌學在世界 100多年前,隨著道士王圓箓發現藏經洞,敦煌超過4萬件文物被西方探險家先后用各種手段帶到國外。如今,每當看到敦煌文物在國外博物館展出,都令國人無比心痛。我們是否應該追回文物,讓敦煌學研究也更多留在中國呢?王旭東表示,敦煌藏經洞文物的流失,這個歷史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當一個國家在封閉弱小的時候,根本不會顧及文化。藏經洞文獻流失國外,客觀的情況是包括大英博物館在內的機構,對這些文物保護得非常好,“至于哪一天文物能夠回到敦煌,由歷史去解決。但敦煌學沒必要狹義回歸。敦煌在中國,我們希望敦煌學在世界,而不是把這些資料要回來不開放,讓別人拿不到,沒法研究。” 王旭東透露,敦煌保護和研究的國際化,一直是敦煌研究院正在推動的事情。目前,法國國家圖書館已經把5000件館藏的敦煌遺書高清數字復制件無償贈送給敦煌,敦煌遺書最精華部分實現了“數字化回歸”;與英國國家圖書館的合作也已開始。未來,敦煌研究院希望推動俄羅斯、印度等擁有敦煌文物的機構加入其中,讓散落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獻和文物形成完整數據庫,共同提升敦煌研究的水平,王旭東認為,文化與文化一定要包容和交流,這樣才能形成新的文化形態。“我們要讓外國人來講中國的故事,這一定比我們去給人家講要強很多。尤其敦煌文明能夠持續一千多年?更需要我們放在絲綢之路這個背景下研究,放在不同文明相互交融的背景下研究,而不是孤立進行。” 數字敦煌工程已全域推進 王旭東透露,上世紀90年代,敦煌研究院為了保護敦煌石窟,留下可能消失的壁畫和彩塑,開始啟動了數字化保護工程。如今,這種對敦煌石窟信息的采集,已經成為在更大范圍內傳播敦煌文化的手段。而現代科技的廣泛利用,也讓敦煌在資源共享、旅游開發、文化推廣等方面形成了獨有特色。 敦煌擁有彩繪和壁畫的洞窟有492個。如今,已有150個洞窟完成了壁畫、彩塑的數字化信息采集,30個洞窟,則可以在“數字敦煌”網站上免費三維立體呈現,其中的高清圖像,比到現場借著手電筒光看得更加真切。這種全球資源的共享,讓敦煌在更大范圍內得以傳播。據悉,去年敦煌研究全媒體的點擊量超過1700萬次。 此外,通過數字技術,也讓莫高窟有了新的旅游模式:先網上預約、再看數字展示中心,最后才到實際洞窟。不僅大大減少游客滯留洞窟的時間,保護了文物,也讓他們對敦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在策展方面,不僅有在成都的這種實物展,還有互動視覺展,讓公眾帶著VR眼鏡就能身臨其境。王旭東說,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敦煌的保護與數字化進程就已經在與美國、日本的合作中展開。未來,敦煌研究院則希望通過這些技術手段讓敦煌文化傳播得更遠更廣。 即將與四川合作展開觀音寺壁畫保護 對于公眾關心的敦煌文物保護現狀的問題,王旭東表示:目前已經控制了壁畫、彩塑的病害發展速度。據悉,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第一代敦煌人便開始通過安裝窟門、清理積沙等方式,減少風雨以及人為破壞。最近幾十年,則已經從科技保護的角度,選擇了一些病害嚴重、價值較高的洞窟做保護修復。目前,敦煌研究院進行保護的團隊多達兩百余人,分別進行病害預防監測、科學檢測分析、數字化保護以及文物修復。每年,敦煌要對洞窟進行調查,如今有近100個洞窟的壁畫和彩塑存在顏料起甲、空鼓等問題。不過王旭東表示,文物保護的理念如今已從“能做什么”發展到“應該做什么”,“如果我們確定文物狀態穩定,就盡量不進行干預,避免保護性破壞。” 王旭東表示,這種文保理念的發展,也可用來看待張大千當年臨摹敦煌壁畫時揭掉表層壁畫引起的爭議,“我們從現在的理念來看,肯定不允許再揭這些壁畫,但當時的經濟、技術等發展水平,局限了他們的視野。事實上后來常書鴻從藝術家的角度,也揭過220窟的壁畫表面。就敦煌研究院過去所做的保護敦煌的研究,也存在保護性破壞,但不能因為現在技術和理念的提升,就一味否定過去。”所以,王旭東認為現在的敦煌強調預防性保護,盡量讓病害不發生或者慢發生。不干預即是最好保護。 不過,敦煌擁有的強大科研團隊,在莫高窟外的文物保護方面也發揮著作用。王旭東透露,今年年底,敦煌研究院將與四川文物部門合作,開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津觀音寺泥塑與壁畫的保護。不久,關于觀音寺壁畫的病害調查、材料檢測等工作就將相繼展開。 |
|
來自: 陽關殘雪 > 《莫高窟的史跡、文化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