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1],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2];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3],其奚決焉[4]?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5]。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審問而明辨之也[6]。 《書》不云乎:“好問則裕?!盵7]孟子論求放心[8],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9],問且先于學也。古之人虛中樂善[10],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11];芻蕘之微,先民詢之[12]。舜以天子而荀以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13],非茍為謙[14],誠取善之宏也[15]。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16],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18],俗之通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19]。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20]。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21],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22],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23],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24],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25]。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于古者[26],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故,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27]。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28],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29]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30],而老可以問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31]。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32]。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注釋: [1]致疑:有疑問。[2]不達于事:不能用于實際。[3]舍:通“捨”,除去。[4]其奚決焉:怎樣做出決斷呢?[5]就有道而正:向有道的人請教以正是非?!墩撜Z學而》:“子曰: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盵6]審:詳查,細究。[7]好問則裕:《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裕:寬,廣博。[8]“孟子”句:《孟子告子上》:“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鼻蠓判模呵笃涫У袅说谋拘?、善心。放:放失。[9]子思:戰國初期哲學家,孔子之孫,名伋。相傳《禮記》中的《中庸》、《表記》、《坊記》是他的著作?!抖Y記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意為祟尚道德,必須通過好問求學來達到。[10]虛中樂善:虛心并樂于學習他人的長處?!爸小蓖ā爸浴?,內心。[11]“狂夫”二句:《論語微子》:“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聽了,認為這話有可取之處。[12]“芻蕘”二句: 《詩大雅板》:“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芻蕘(chú ráo除饒):割草打柴的人。先民,古代賢人。[13]“以大知”句:《禮記中庸》:“子曰,舜其大知(智)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边儯航瑴\近。[14]非茍為謙:並非隨便表示謙虛。茍:茍且,隨隨便便。[15]取善之宏:廣為吸取別人的長處。[16]咨訪:咨詢,詢問。[17]流俗:《孟子盡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敝祆渥ⅲ骸傲魉渍?,風俗頹靡,如水之下流,眾莫不然也?!焙蠓褐甘浪谆蚴浪字?。[18]是己而非人:肯定自己而否定別人。[19]狎(xiá匣):親近,親熱。[20]師心自用:以自己的心為師,只相信自己的意見,只按自己的意見行事?!皫熜淖杂谩庇邪H兩義:褒義為自有主見,不隨意附和,不模仿蹈襲;貶義為固執己見,自以為是。一般用為貶義。[21]謹護:小心謹慎地維護。[22]心術:《管子七法》:“實也、誠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謂之心術?!毙男g即心意的動向和性質。[23]異文鄙事:奇特的記載,低級無聊的事情。[24]取善:吸取長處。[25]屈己:指屈躬下問。[26]幾于古:接近古人。[27]宜:理所當然。[28]理無專在:真理不能為一人專有。[29]外朝以詢萬民:到朝門外邊去征求民眾的意見。語見《周禮小司寇》:“小司寇之職,掌外朝之政,以致萬民而詢焉。”[30]不肖:不賢。[31]惟道之所成:只要對于道德學問有所幫助。[32]“孔文子”二句:孔文子:春秋時衛國大夫,姓孔名圉(yǔ雨),謚文?!墩撜Z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夫子:對孔子的尊稱。 劉開(1784—1824),字方來,一字東明,號孟涂,安徽桐城人,諸生。喜交游,不重科舉,終生未仕,專心從事古文寫作與研究。姚藏著名弟子之一,頗為姚鼎所倚重,謂“此子他日當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墜緒,賴以復振,吾鄉幸也?!笨上г缱洌┏俏募页R詾楹?。于散文寫作提倡繼承前人傳統,主張“以漢人之氣體運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經,參之以周末諸子”,然后變而出之,“則之于一家之言”。所寫散文明白曉暢,能縱橫,有才氣,工古文,亦工駢體。著有《劉孟涂集》?!肚迨犯濉酚袀?。 此篇論虛心好問的美德,從“虛中樂善”,好問而“有益于身”,和“師心自用”,不好問而“害于心術”這正反兩方面論述,說理頗為透辟。特別是強調凡真理所在,都要虛心求教,不應分賢愚貴賤老少,所論極是,無論個人修養還是治學,都可以從中吸取教益。 |
|
來自: 名天 > 《清代散文名篇集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