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某,女,45 歲,2016 年10 月15 日初診。 病史:2 年前因咳嗽入住某醫院診治,行肺功能、肺CT 等檢查后,明確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予信必可都保吸入,順爾寧、阿斯美膠囊口服,咳嗽減而未除,每因氣候變化加重。半年前因自感吸入及口服西藥效果不顯而停用。刻下:夜間刺激性咳嗽,基本無痰,咽癢,乏力畏寒,口干飲水不多,時有鼻塞噴嚏,納可,因夜咳致睡眠不佳,二便正常,舌淡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既往過敏性鼻炎病史。 辨證治則處方:證屬氣虛不固、風寒外束、肺氣不利,治以益氣升陽、祛風散寒、止咳下氣,方選御寒湯加減。 處方:黃芪30 克,黨參15 克,白術15 克,蒼術10 克,陳皮10 克,羌活10 克,白芷10克,升麻10 克,防風10 克,辛夷10 克,炙款冬花15 克,紫菀15 克,炙甘草10 克,五味子10克,艾葉6 克,7 劑,水煎服。 二診:咳嗽減輕約一半,鼻塞噴嚏好轉,夜寐安,仍畏寒乏力,舌脈同前。守初診方去艾葉、辛夷,加制附子6 克,干姜10 克,淫羊藿10 克,7 劑,水煎服。 三診:咳嗽基本止,偶有鼻塞、噴嚏。天氣漸冷,仍感乏力肢冷,改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真武湯善后。 按:咽癢咳嗽,鼻塞噴嚏,飲水不多,風寒外束之證;遷延不愈,舌淡齒痕,乏力神疲,脈象沉細,顯為氣虛不足。虛實夾雜,當扶正祛邪并進,方選御寒湯加減。本案以黃芪、黨參、白術、炙甘草等益氣;羌活、防風、辛夷、白芷等祛風散寒;紫菀、款冬花、艾葉、五味子等溫肺止咳。治療半月,在未用西藥的情況下,臨床癥狀緩解很多。 御寒湯出自李東垣的《蘭室秘藏》。原方所主:寒氣風邪,傷于皮毛,令鼻壅塞,咳嗽上喘,由黃芪、人參、炙甘草、羌活、防風、白芷、升麻、蒼術、陳皮、佛耳草、款冬花、黃連、黃柏等藥物組成。初看稍顯雜亂,但結合李東垣自身學術思想分析,十分有條理。 東垣學說,立足于脾胃內傷,在此基礎上又出現氣虛下陷、陰火上沖等一系列兼證,治療多以補脾胃、升陽氣、瀉陰火為主,御寒湯也不例外。在李東垣眼中,外感風寒也往往是因脾胃元氣不足所致,故以羌活、防風、白芷、蒼術、升麻等祛風散寒的同時,仍用黃芪、人參、炙甘草補脾胃之氣,款冬花、佛耳草化痰止咳、下氣平喘,陳皮理氣以防壅滯,黃連、黃柏清熱以瀉陰火。 河南中醫藥大學李發枝教授臨床擅用本方治療慢性咳嗽、過敏性鼻炎等疾病,筆者也是受他啟發,探索應用于氣虛外感類疾病,確有較好療效。本案因無明顯火熱表現,故未用黃連、黃柏,佛耳草目前藥房多不備,以艾葉代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