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教育成功的三大支柱:擬定長期戰略、堅持核心價值、改革師資。 “排名”、“資優”犯大忌 “芬蘭沒有壞學生,即使最差的學生也很好”。 全球最嚴格的師資標準 自1979年開始,教委會就定調,中小學老師屬“研究型”,必須具備碩士學歷。師資(師范)教育從原本的三年,延長為五年,高中生畢業申請師范學校時,除了要看在校成績,還必須通過層層面試,確認有教學熱忱與創新思維,才能擠進錄取率僅10%的師范窄門。 社會、家庭教育責任重大 芬蘭的圖書館與博物館都有為學齡前兒童設計的活動 。 芬蘭教育 先見林再見樹 芬蘭的教育方式是“先見林再見樹”,能讓小孩有一個視野的高度,看到整個課程或學習目標的全貌。
把高中生當大人對待 16歲的芬蘭中學生麗芙苧06年夏天收到的成年禮,是跟父母親一起到越南旅行。行前父親分派她任務,“到圖書館找越南的歷史來讀。”麗芙苧每天下午3點放學,就先到赫爾辛基市內圖書館,找越戰時期的越南史來讀。在閱讀中,她逐漸了解,1968年風靡歐洲的學習運動和越戰有關,而這場學生運動,又直接影響芬蘭左派政府的許多觀念和政策。還沒到越南,她就已經能和父親一起討論“越戰對歐洲的影響”。
閱讀經濟學 根據PISA的定義,閱讀能力愈強的人,愈有能力收集、理解、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目標、增進知識、開發潛能,并運用資訊,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復雜運作。 “一個也不能少” 的核心價值 接受好的教育是每個人的基本人權 (本文選自于《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敬請關注生本教育微信公眾號:“生本教育” |
|
來自: jinjin1698 > 《芬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