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載《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7年第2期P47-51
翻轉課堂之關鍵:變“出題”為“問題設計” ——微課程教學法變革傳統教學的實踐與感悟 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周苑 微課程教學法是翻轉課堂本土創新的理論與方法。2015年12月在上海接觸到微課程教學法,便敏感地意識到,微課程教學法是真正著眼于培養學生綜合素養、讓孩子終身受益的教學方法。之后便開始學習有關理論并付諸教學實踐。 依據微課程教學法,設計自主學習任務單的時候,要善于將教學重點、難點和其它知識點轉化為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和微視頻支持,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達成依據《課程標準》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制定的學習目標。 在自主學習任務單中,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等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問題。問題與題目是有聯系的,問題本身可以表現為題目的一種。但是,問題和一般性題目又有很大差別,它能夠引導學生發現式學習,讓學生在自主的思維活動中體驗成就感,從而完成由機械記憶模仿到“發現學習,發展智慧”的蛻變。 微課程教學法給傳統教師帶來的最大的沖擊是:題目被問題取代。這對已經習慣于“題海戰”的教師構成嚴峻的挑戰。我在實踐中體會到,理性地認清題目和問題的區別和聯系,發現“題海戰術”對實施微課程教學法造成的困難,以及研究怎樣實現“以題帶點”向“問題導向”的轉變,怎樣設計有效的問題導向的學習任務等問題,對于成功實驗翻轉課堂是非常有意義的。 一、題目與問題的區別和聯系 微課程教學法認為:“問題導向的學習任務有利于學生看清學習要解決的問題,從而綱舉目張地完成學習任務,達成學習目標。” 之所以采用問題導向策略,是因為問題具有促進學習的四大優勢。首先,問題帶有啟發性,能夠引發思考。其次,問題具有很強的自主學習可操作性,面對指向精準的問題,幾乎沒有學生不會自主學習。其三,問題一般反映概念、原理、方法,解決問題就意味著學生已經理解問題所包含的概念、原理和意義,也掌握了破解的方法,能夠“明理通達”應對幾乎所有題目。其四,問題引導的自主學習,有助于學生體驗學習成就感,激發持續的學習興趣。尤其有助于學困生重拾信心和尊嚴。 題目的主要功能是供考試、檢測使用。往往反映知識的某一個點、面,不容易養成系統思考的習慣。尤其是填充,往往導致“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虛假認識。而且,題目容易固化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在解決問題時會想方設法套用以前的經驗,缺乏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和通過解決問題得到創新的意識。有時候,通過題目訓練過的知識點會,沒有訓練過的就不會,不能舉一反三,難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但是,題目具有重評價、可量化、測量效果明顯等特點,用于學習效果的檢測比較方便。因此,可以作為微課程教學法三大模塊之三——課堂學習方式創新中有關“課始檢測”的手段,范圍與難度與“自主學習任務單+微視頻”相當。這樣做,有利于學生體驗學習成就感,為進入難度漸次提升的學習打好心理基礎,順便查漏補缺。此外,還可以用于“進階”之用,與“檢測”的差別僅僅在于:以讓學生盡到最大努力后能夠摘到學習成果為設計意圖。因此,題目在“進階”中運用時需要以“最近發展區”為原則。 二、“題海戰”是“問題設計”的最大障礙 傳統課堂教學在時間上是一個常量,無法給每一個學生以足夠的時間按照自己的方法、步驟去自主學習,所以,在單位課時教學內存在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常見現象。對應的辦法僅僅是不斷地做題,期待“以題帶點”彌補知識漏洞。 實際上,由于沒有掌握概念、原理和方法,做題也是死記硬背,稍一變化還是迷迷茫茫,又要通過各種變式繼續“補漏”。于是,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抱怨:“這個題我已經講過N遍了,你怎么還不會?”不得已,還得繼續“題海戰”、“滿堂灌”,形成惡性循環,給學生帶來了嚴重的課業負擔和心理壓力,也使教師心力憔悴。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么還要樂此不疲地“題海戰”、“滿堂灌”呢?因為通過不斷刷題,確實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知識漏洞,幫助考生快速進入習題所創設過的情境,提高做題準確度,從而影響學習成績。久而久之,“刷題”成為“提高成績”的習慣性手段,其結果,思維水平下降,只能成為做題的熟練工,不能成為知識的創造者。教師的思維水平也在下降,表現為有的教師給不出問題,這構成實施“問題導向”“智慧點化”的最大障礙。 很多教師并不了解微課程教學法的精妙之處,往往不敢嘗試。在教學實踐中,也一度遭到學生、家長的反對。在他們看來,“問題導向”好像不針對考題,會使學生想多想偏,不能夯實基礎;如果不做題就無法落實考點,就不能進行量化、評價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反正不做題就是一百個不放心。對學習是否有效的原因的無知,使學生寧可背負沉重的課業負擔,也不愿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所以,在實施微課程教學法的過程中,改變師生固有的想法和做法既是很難,也是及其重要的事情。 三、把題目轉變為問題是突破傳統、成功“翻轉”的關鍵 摒棄傳統的“題海戰術”,使學生和家長能夠認同“問題導向”的重要性,是高中實施微課程教學法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我采取三種措施來幫助他們轉變觀念,逐步突破傳統,走進微課程教學法“三大模塊”“導學一體”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 表1.《DNA的復制》課前自主學習任務單 表2.《DNA的復制》導學案 通過自主學習任務單和導學案的比較,結合檢測結果對照,學生們驚喜地發現:原來在“任務單”問題的引導下,借助微視頻的幫助,大家都能完成學習任務,達成課前學習目標,而且效果顯著,從而對自主學習任務單產生信任。 排除顧慮后,學生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問題探究中去,而不是再期待做題、做題…… 此外,通過“任務單”的“課堂學習形式預告”,使學生發現,完成任務達成目標是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像“導學案”那樣把問題留到課堂上,等待老師講解和答疑。 其二,過渡階段適時給出問題答案。針對學生習慣于做題、對答案的行為習慣,以及感覺沒有答案好像就什么都沒學到的心理狀態,我在實踐之初,即從傳統教學向基于微課程教學法的翻轉課堂過渡的階段,適時向學生出示問題(包括后面的課上探究問題)的參考答案。 例如:我曾經在檢測之后通過小組“對一對”“議一議”,組織學生盡可能統一答案,然后再用幻燈片出示參考答案,讓學生與自己答案比對。幾次之后他們就會發現:所謂答案就是對問題有理有據的看法。只要課前自主學習階段完成了學習任務,達成了學習目標,就完全有能力獲得正確答案。通過這樣的辦法使學生擺脫了對答案的依賴,更加相信自己,解除了心理上的顧慮。在之后的學習過程中,再也不吵吵著要答案,而是主動的通過小組協作評價來獲得對問題的認知。
尤其是設計課堂探究問題,設計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答案,那樣直接給他們好了,就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探究,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方式實現對已有知識的重組和不斷訪問,實現知識要素的多重鏈接,以此達成對所學知識的深度理解。其實,按照高中學生現階段的認知水平和實驗條件,有些問題最終也是無法獲得答案的。 1、血液中K+濃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為什么會導致膝跳反射減弱?
2、將槍烏賊離體神經纖維放在Na+ 濃度不同的兩種海水中,為什么靜息電位基本相同而動作電位不同?
由于學生還沒有學過靜息電位的計算公式:Vm=(g鉀*E鉀+g鈉*E鈉)/(g鉀+g鈉)所以,最后也無法解釋靜息電位基本相同的原因。但在這一過程中引爆了他們的思考,甚至引起質疑,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的展開探究,就已經深刻理解了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產生的離子基礎,這就是設計探究問題的目的。
由于與傳統教學中,問題通常由教師提供,能夠預期、猜測和尋找答案,學生無需對問題本身進行界定相悖,所以,在剛開始實驗的時候學生并不理解,感覺沒有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下,我采取向學生說明問題設計意圖的做法,讓他們理解問題導向和問題探究絕不是“偽課改”的“作秀”,而是實實在在為完成依據《課程標準》與《學科教學指導意見》制定的學習目標及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而設計。
其三,定期開設習題課作為“獎勵”。為什么說習題課是獎勵?因為微課程教學法指導下的翻轉課堂使學生的學習行為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解決了許多因為個性差異產生的落差問題。
實踐微課程教學法的“填溝”理論,“學困生”不見了,學生做題是在理解了概念、原理所包含的意義,掌握了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是“懂了做”,練練手,與“題海戰術”通過大量的訓練來取得成績是截然不同的,結果自然是各種題型應付自如。
適當的定期的訓練有助于學生打通思維的邏輯通道,熟練掌握所學知識,建立起對知識體系的認知。在這樣的前提下,做題就變成一種獎勵,而不是沉重的課業負擔。這一舉措也讓學生發現:即使不像熟練工那樣把各種題型反復練過,最后也會做題,也能取得好成績。
四、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習需求
精心設計“問題”,按照翻轉課堂的特征,分別表現為課前自主學習的問題設計和課堂“微項目學習”的問題設計。
(一)課前自主學習的問題設計
依據微課程教學法的原理,課前自主學習是目標管理式的學習,是在微視頻的幫助下,依據相關的學習材料,通過循序漸進解決問題來達成目標。
本人認為,這部分“問題導向”的設計是為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服務的,即為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提供腳手架(支架),為課上教師進一步組織學生深度學習、協作探究做鋪墊。所以,這類問題在設計的時候一定注意它是有正確的、有限答案的問題。學生無需對問題本身進行界定,需要的是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尋找答案。達到掌握學科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目的。
因此,教師需要在深入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知識點和能力點,重點和難點,同時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精心設計出一系列彼此之間有聯系的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解決一個問題,就離目標更近一步。
在設計中,要保證學生破解一系列問題之后,能夠達成全部學習目標。這樣,就為課堂內化知識,拓展能力,發展核心素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假如不能支持學生完成課前學習知識的任務,那么,課堂內化知識、拓展能力、發展核心素養就會流于空談。
(二)基于真實情境的課堂探究問題設計
課堂“協作探究+展示活動”構成“微項目學習”。“微項目學習”是微課程教學法借鑒國外項目學習而創意的適合翻轉課堂本土創新的課程學習形式,是內化知識,拓展能力,發展核心素養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徑。
“微項目學習”的探究問題要求來自真實情境。這類問題比較復雜,依據給出的條件和相關的資料不能直接得到問題的答案。學生可以依據問題所依存的情境對其中一些元素提出自己的界定或假設,然后尋找證明假說的方法、途徑和理論依據。
這類問題要求能夠激發解決問題的動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的方案都更具開放性。探究的結果可能唯一也可能不唯一,也可能到最后也沒有答案,但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卻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接近或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甚至可以在學生解決問題的同時發現新的問題。可以說,是根據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的需要而設計的。從事這類問題設計,對教師業務素養的要求更高了。正像微課程教學法所強調的,教師不再編了腳本自己演,而要思考怎樣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發現式學習。
例如,前面兩個基于實驗情境的探究問題設計:
1.血液中K+濃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為什么會導致膝跳反射減弱?
2.將槍烏賊離體神經纖維放在Na+ 濃度不同的兩種海水中,為什么靜息電位基本相同而動作電位不同?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在老師提供的微視頻的幫助下,已經了解靜息電位的產生是因為K+通道開放,K+外流引起的。在此基礎上依據問題1所給的真實實驗情境,通過協作探究能夠得出:血液中K+濃度急性降低,使神經細胞外K+濃度下降,K+外流增多,靜息膜電位絕對值增大,當受刺激時,就可能導致Na+內流不足以引起內負外正電位的逆轉或動作電位值偏小的情況發生。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看似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卻引發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探究活動。學生很快就發現新問題:擴散后膜內外K+濃度是否相等?然后展開激烈的爭論。最后得出不等這一結論,原因在于電位差的存在。緊接著,問題又來了:如果電位差能影響K+外流,那么,將槍烏賊離體神經纖維放在Na+ 濃度不同的兩種海水中,為什么靜息電位基本相同……
設計這樣的探究問題并不是在事先就知道學生還會發現什么問題。不過是在設計的時候充分考慮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引導學生對問題本身主動思考,滿足他們不同的發現式學習需求。支持學習的最佳方法應該來自于需求的一方,學生完全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學習,這樣的探究活動甚至課后還要持續很久,他們會利用休息的時間繼續查閱相關的資料來解決問題。
看似一個與知識點無關的探究問題,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將所學的知識融會貫通,幫助他們深刻理解了靜息電位形成的原理,輕而易舉的完成了對動作電位波形的分析。問題設計的目的應該如此: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
能夠做到把題目轉化為問題,把學生從繁重的題海中解放出來,投身于問題的探究中,是微課程教學法實施課堂教學時最重要的一環。當我們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所做的一切都是著眼于學習質量提升,尤其是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和核心素養提升,我們就會認同精致有效的“問題導向”。 |
|
來自: 高占國 >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