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穴

部位:在脛骨頭之內側陷中,去膝關節二寸五分。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胃酸過多、反胃(倒食病)、腎臟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質。 運用: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病,胃酸過多。 注意:不宜灸、孕婦禁針。 說明:天皇穴即脾經之陰陵泉,除治上述病癥外,董氏還用以治療心臟病,高血壓、心臟所引起之頭暈頭痛、臂痛、失眠等腰三角形癥。 天皇副穴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脛骨之內側。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胃酸過多、倒食癥、眼球歪斜、散光、貧血、癲癇病、神經病、眉棱骨痛、鼻骨痛、頭暈。 運用:治胃酸過多,倒食癥為天皇穴之配針。 說明:天皇穴又名腎關,為補腎要穴,除消費品市場上述病癥外,對于腎虧所引起之坐骨神經痛、背痛、頭痛、腰酸亦有效,另外治療兩手發麻或疼痛及肩臂不舉(五十肩),尤為特效。針后今其活動手指或抬舉肩臂,可立見奇效。 地皇穴

部位:在脛骨之內側,距內踝同有七寸。針與腳成四十五度扎入,針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主治:腎臟炎、四肢浮腫、糖尿病、淋病、陽痿、早瀉、遺精、夢遺、小便蛋白質、小便出山血、子宮瘤、月經不調腎虧腰痛。 注意:孕婦禁針。 說明:本穴位于脾經之郄穴漏谷。本穴與腎關穴、人皇合稱下三皇,,本穴在三皇之位置居中,或應更名為人皇,而下面之人皇則改為地皇似較合理,在此仍從原說。 人皇穴

部位:在脛骨之內側手緣,距內踝上三寸。針深六分至一寸二分。 主治:淋病、陽痿、早瀉、遺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頭暈、手麻、糖尿病、小便出血、腎臟炎,腎虧之腰痛。 注意:孕婦禁針。 說明:本穴即脾經之三陰交穴,配全天皇、腎關同用,主治范圍大致為性弱、腎虧、泌尿病變、婦科病變,又此三穴合用治療神經衰弱亦有特效。
側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橫開一寸五分。針五分至一寸深。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說明: 側下三里

部位:在側三里穴直下二寸,針深五分至一寸。 主治:同側三里穴 運用:側三里穴與側下三里穴同時取用,但單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說明:此二穴除治上述癥外,治療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尤為特效,治療手腕扭傷疼痛,效果亦佳。上述兩穴臨床上同時取用,均取健側穴位,不宜左右同取。該組穴治療偏頭痛、手腕扭傷、腳跟疼痛不能著地等均極有效。用治三叉神經痛,若配伍聽宮穴,極有殊效。
光明

位置:內踝尖直后一寸再直上二寸處是穴。 主治:散光、白內障。 針法:針深三分至五分。 運用:該穴即腎經之復溜穴,治療各種眼病宜伍腎關、人皇、正光1、正光2等穴,即現特效。
明天分享(光明 外三關 通關穴 通山穴 通天穴 通腎穴 通背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