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禪”話題 按說禪堂作為“最高學(xué)府”,進禪堂打七要克期取證,不是誰都可以進來的。有師父講,到禪堂現(xiàn)學(xué)做功夫是來不及的,可是如今這個時代和以往不同,佛弟子中真正肯踏實做實際功夫的人很少了,真正能做上功夫的人更少。如果按過去的要求,如今沒有幾個人有資格進禪堂。 現(xiàn)在到高旻寺禪堂來打七的人,水平參差不齊,心態(tài)也各異,有些人連禪法的常識都不懂,禪堂的規(guī)矩更不懂。這年頭,能夠暫時放下俗務(wù),到高旻寺禪堂吃苦遭罪練腿子,那也屬上上根器的人了。因此,和尚在頭幾個七的時間段講開示,要不厭其煩地講一些禪宗的基本常識和禪堂規(guī)矩。 有一天,和尚講禪宗常識時講到,“禪宗的修持,不限于某一個方法,古往今來,祖師大德們?yōu)榱私右煌膶W(xué)人,創(chuàng)造了種種法門,開設(shè)了種種方便。 禪法主要可以劃分為如來禪和祖師禪。 達摩祖師來中國以前,中國沒有祖師禪。從達摩祖師起,中國的祖師禪一脈單傳,到六祖惠能以后,禪法又分為五宗七派,各宗各派祖師各出手眼,成就了很多人。現(xiàn)在教內(nèi)和社會上很多人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禪法,有‘生活禪’、‘安祥禪’還有‘現(xiàn)代禪’等等,這次發(fā)現(xiàn)有人又寫出了‘居士禪’。”這當然是指我寫的那軸禪偈了。和尚說這些話時語調(diào)平緩,沒有流露出一點褒貶傾向,只是最后說了一句“禪的品類還是蠻多的?!?/span>
那個時候,在我的眼里,此人總有一種憤憤不平的意味。另外也有些人對此頗有分別,在這些人眼里,棒喝也是要論資格的,老和尚發(fā)脾氣那叫棒喝禪風,普通班首師父喝叱人那叫耍臭脾氣。 其實,這種分別也是十分障道的,進了禪堂,無論師父說的、做的棒喝的如不如法,你都要往道上會。作為禪和子,你心有分別,眼有高低,那就永遠不會在修行上討到真消息。
乍一聽,我覺得非常刺耳,很不舒服,心里話,你年紀輕輕,明白多少?就敢亂下棍棒?可是轉(zhuǎn)念一想,這大不對,用分別心揣度班首師父不是一個禪和子辦道的態(tài)度。 高旻寺禪堂主要參念佛是誰,要求把這個話頭緊緊地提著,這個念佛是誰的話頭要活參,不能在念佛兩個字上死執(zhí)著。 念佛是誰呀? 拖死尸的是誰呀? 起煩惱的是誰呀? 講開示的是誰呀? 這樣一參,我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起分別了,話頭打失了,我著了一個人我的相。如果同樣這段話由德林大和尚口中說出,我會這么不舒服么?肯定不會,我肯定會虛心接受。 之所以演度師父講這話我不舒服,那是看人家年紀較輕,心中不服而已。禪堂是一個整體,講開示者和講開示者之間沒有分別,講開示者和聽開示者沒有分別,佛和眾生也沒有分別,怎么演度師就和德林大和尚有分別了呢? 德林老和尚 在道海堂,德林和尚是法主,他請的班首師父們是代他說法的,從這個意義上講,班首師父們就是德林大和尚的化身,是大和尚的千手千眼,演度班首此時就是德林大和尚,就看我們怎么往道上會了。 今天演度班首對“居士禪”等問題的說法和兩天前德林和尚對這個問題的說法,的確似乎截然相反,這不正好是大禪師慣用的圍堵式的兩頭棒么? 這太高明了呀!聽到正面夸贊就舒服,聽到反面呵叱就覺得刺耳,這正好暴露了自己修行上不到位的地方。參禪修行不是論見地做偈子那么簡單,要從事上過去才是呀! 我很感激演度師父的呵叱,我原先把那四十八首偈子起名叫居士禪,自己也覺得不甚合適,但沒想到后果會很嚴重。 演度師提醒了我,不要輕易立一個名相。 一般學(xué)子都比較著相,你立一個名相,沒有影響還好,如果有影響,那會讓許多人生執(zhí)著,以為你發(fā)明了個什么法門。其實禪法是圓融無礙的,通一切法,你立了一個名,不僅局限了它,而且很容易招謗,因為它露了一個挨揍的屁股。 不立名相,別人就沒處下棒。這一點上,佛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表率,他老人家說法隨立隨破,就是不讓人執(zhí)著。禪宗從佛拈花迦葉微笑開始,就一無所執(zhí),本來無宗,強名之為禪宗。 所謂祖師禪和如來禪的提法,也是后來人們總結(jié)歸納出來的,大迦葉、菩提達摩和六祖慧能,都沒說我立了個什么祖師禪,佛也沒說我立了個如來禪。 后來的一些人為了強調(diào)一個東西,往往喜歡安立一個名字,一不小心就會讓人覺得他是個什么宗、什么派的創(chuàng)始人了。即使他本人沒有什么當祖師的野心,也很容易讓人起分別而招謗。何況有立就有破,有生就有滅,你的所謂法門到底有多少自己的特色,有多大的生命力,能傳幾代很成問題,傳不下去,你成為曇花一現(xiàn)的笑柄;傳下去了,你又給后人留下門派之爭的隱患。 “安祥禪”是臺灣的耕云先生提出來的,他是不是居士不知道,一度影響比較大,我看過一段錄像帶,講得不錯,很多人都稱他為耕云大師。他好像剛六十歲左右就去世了,他的禪法也就很快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如果按照他在世時的勢頭發(fā)展下去,后來會是什么走向,會形成什么局面很不好說。 其實嚴格說來,安祥禪的提法多余,不能讓人安祥的根本就不是禪,光能讓人一時安祥而不能達到最后生命解脫的也不是禪。 “現(xiàn)代禪”我也略有所聞,是臺灣一個叫李元松的人提出來的,他是不是居士我不知道。這人似乎有點見地,但更多的是自以為是,禪本無住,非關(guān)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不能與現(xiàn)代生活相適應(yīng)的禪法那也不是禪。硬要推行一個什么叫現(xiàn)代禪的東西,會造成一種邏輯性混亂。 尤其是一個在家人立一個禪門山頭,日后會很麻煩,弄不好可能演變成邪教。李元松在四十多歲就去世了,難能可貴的)是他在臨終前認識了自己的問題,我看到他在《禪》刊上發(fā)表的一份臨終懺悔書,他在懺悔書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說他的現(xiàn)代禪是不能讓人成佛的,他自己臨終也只能念佛求往生。 從這個表現(xiàn)來看,我還是很贊嘆他承認錯誤的勇氣,不失為一個修行人。古往今來都有一些學(xué)佛人,似悟非悟,卻又自是自彰,推行己見不顧后果,最終忽悠大了,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了,只能硬撐著不服輸,從而變成邪教,其結(jié)局只能是大妄語罪墮入地獄。 作者于2006年參謁凈慧老和尚的詩畫 “生活禪”的概念,人所共知,是已故禪門大德凈慧老和尚提出來的一種理念。禪七兩年后,我曾專程參訪過老和尚,再后來又相約見過幾次面。我和凈慧老和尚緣分極好,他老人家對我非常器重,我的禪畫在各地叢林大規(guī)模亮相,就是凈慧老和尚開的先河。他希望我多寫、多畫、多出版、多開畫展,發(fā)揮特長,用藝術(shù)弘揚禪法,凈化人心。凈慧老和尚作為一代禪門大德,他的禪法是有主流傳承的,至于是否通透究竟,我一個后學(xué)小子,不敢妄加揣測,更沒資格評論。 在我看來,他的生活禪體現(xiàn)了一個出家人對世間的關(guān)懷,尤其是對世間文化人的接引方便。生活禪不是一種法門和門派,而只是對古德“平常心是道”和“搬水運柴皆是神通妙用”等平實精神的一種現(xiàn)代闡述,這是祖師禪的本來面目,不是后來人的創(chuàng)造。 事實上,生活禪的親切提法,的確把許多社會上的文化青年吸引到了佛門,對禪法的普及產(chǎn)生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我也覺得,生活禪也不必過分強調(diào),因為禪和生活本來一體,離開生活就沒有禪,如果過分強調(diào)了,把生活禪當成了一面旗幟,一個門派,或許是對凈慧老和尚本懷的一種誤讀,傳到后來很容易形成禪的世俗化和表面化。 由此我想到太虛大師的人間佛教,大師當年可能是為了糾正佛教離開人間,過于傾向遁世和神秘化的偏差,而特意強調(diào)佛陀來到人間廣度眾生的本懷。其實,佛陀既然來到人間,在人間弘法,那他在人間說的一切法就都屬于人間佛教的范疇。對于人間佛教的過分強調(diào),可能造成人們的誤讀,漸漸地,佛教便會一步步演變成人天法,佛教會漸漸被矮化,和儒家文化混為一談,最終被消解成世間的勸善勵志或心靈雞湯之類。 事實上,臺灣印順大師的人間佛教,已較太虛大師在世俗化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如今人間佛教已經(jīng)成為佛教主流的一面旗幟,連許多社會上五花八門的佛學(xué)班、靈修班和傳統(tǒng)文化班都打出了人間佛教的旗幟,其真實貨色已與佛教沒有多少關(guān)系了。即使在佛教內(nèi)部,佛教的學(xué)術(shù)化,哲學(xué)化傾向也越來越明顯,強調(diào)真修實證的人越來越少,佛教越來越淪為一種理念的教育。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我真的很感謝演度師,他的棒喝讓我想了很多,從而避免了一個誤區(qū)??梢韵胍?,這組偈子如果用了居士禪的名稱在世間流傳,必將會產(chǎn)生相當?shù)母弊饔谩D切┰娰屎髞砦矣峙淞艘恍┱f明文字和畫,做成一個小冊子,取名為《在家出家》,在佛門道場中頗受歡迎。再后來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時,有關(guān)方面希望我淡化宗教色彩以便適應(yīng)更廣大的讀者人群,于是,最終以《在世出世》的書名出版。 演度師批完居士禪,在休息時,我們在院里相遇,我特意走向前去,從正面很恭敬地向他打了個問訊。他有點愕然,說:“您這位老居士,不必這么客氣嘛!” 其實當時他并不知道,我正是他痛斥的那個業(yè)障鬼。
趕 考 高 旻 當代叢林禪七紀實 內(nèi)容梗概: 這是一部當代參禪用功的紀實著作。 2003年冬天,為了親近禪門高僧上德下林老和尚,作者以普通禪和子的身份,全程參加了高旻寺十二個禪七。 其間經(jīng)歷了許多饒有意味的境界,老和尚凌厲冷峻的接引手段和不循常規(guī)的行事風格,禪堂四眾弟子勇猛精進的辦道態(tài)度,加上作者置身其間的直接體驗,十分引人入勝。 這次獨特的參禪經(jīng)歷筆墨再現(xiàn),將帶讀者重溫一個全新而奇妙的精神領(lǐng)域。尤其是作者與老和尚之間幾番正面的往來酬答,恰如江湖高手過招,機鋒迭出,情節(jié)之突兀、語言之活潑,令人大開眼界又忍俊不禁。誠可謂當代禪林之佳話、傳世之公案。 該著作已由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推出網(wǎng)絡(luò)電子圖書。應(yīng)廣大讀者要求,近期草香廬官方微信將節(jié)選部分內(nèi)容編輯成微信,以饗讀者,先睹為快! 圖文編輯:清 寧 圖片攝影:權(quán)新華 |
|
來自: timtxu > 《學(xué)佛解脫、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