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認為,一年四季中“春應肝,夏應心,長夏應脾,秋應肺,冬應腎”。因冬天氣候寒冷,而腎與冬相應,故冬季最易耗傷腎的陽氣! 冬三月陽氣閉藏是為了使陽氣得到蓄積補充,即蓄養陽氣,到春季的時候有充足的陽氣供給生命的生發;而如果冬天腎傷了,沒有蓄積到足夠的陽氣,春天就會被各種毛病纏身。 像《內經》中“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說的就是:如果冬天沒有保護好陽氣,被寒邪所傷,到了來年的春天就容易得溫病,而溫病就是現在西醫所說的傳染病。如果你冬天不小心把腎傷了,現在趕緊補還來得及。 春天肝氣旺盛,但同時還要注意腎臟的調養。中醫講究肝腎同源,調肝要調腎,營養平衡才能事半功倍。 《黃帝內經》中記載“腎生骨髓,髓生肝”,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陰和腎陰相互滋養,肝腎相生,又稱為“肝腎同源”,包括肝腎精血同源、肝腎陰陽互補、肝腎同俱相火、疏泄封藏互用等。因此肝與腎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在病理方面,肝腎病變往往相互影響,而表現為肝腎同病,兩者在中醫治療上也是密不可分的。 因此在養護肝臟的同時,也應該注意保護自己的腎臟。 補腎,這6個穴位得常灸! 1、腎俞穴 腎俞是腎的背俞穴,常艾灸它可調補腎氣。腎俞穴在腰背部,第二腰椎下旁開一寸半,和前面的肚臍眼平齊正好是第二腰椎。 2、關元穴 關元穴在臍下3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丹田,是人體真氣、元氣生發的地方。 這個穴最好的刺激方法就是艾灸。 3、氣海穴 氣海和關元穴在人體下腹部,共同保護著生殖系統。下腹部是女性子宮、男性精囊藏身之處,都是極其重要部位,因此此穴必灸。 4、三陰交 對女性來說,三陰交穴尤其重要。它是婦科病的“靈丹妙藥”,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它是肝、脾、腎三經的交匯處,女人可常灸。 5、太溪穴 艾灸太溪可調理腎臟相關疾病,也可以根據其反應變化來推知腎臟功能。如太溪穴凹陷明顯,可能就是腎氣虛衰了,根據“陷下則灸之”的治療原則,可通過艾灸太溪穴來補養腎氣,平時也可常點按太溪穴。 6、涌泉穴 《黃帝內經》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在人體足底,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為全身腧穴的最下部,乃是腎經的首穴。艾灸此養生穴位,具有很好的補腎強體功效。 艾灸方法: 懸灸,將點燃的艾條懸于穴位上約3厘米處,溫度以溫熱為宜,更簡單的方法是用艾灸盒來灸,點燃艾條發在艾灸盒內,固定于穴位即可。初始每穴艾灸約15分鐘,適應后可逐漸延長時間,一周內休息1-3天。上火的話可以適當減少灸量,多喝溫開水。 冬天傷的腎,春天趕緊補,再不補就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