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你是因為“我愛你”, 還是因為自己情緒管理不好? 你滿嘴是愛, 卻面目猙獰! 最近,一個名為《你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的視頻在朋友圈瘋傳,這段演講來自賴佩霞,她曾是一位歌手,后來做了心理咨詢師,如今也是一位媽媽。她作了名為《幸福為什么那么難》的演講,讓人長久沉默。 (請在WIFI聯網狀態下觀看) 請記住,罵不是愛。 如果你不想老了孩子也這樣對你, 那就從現在開始改變, 幸福真的不難! 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忙碌一天,工作不順心,心情煩躁,本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可看到不好好做作業,癡迷電視、游戲的孩子,氣就不打一處來,積攢好久的火山于是…… 這樣的故事在樂媽身上復制了一番:這天她心情特別差,下班一進門就看到樂樂在看電視,問他完成作業了嗎,心不在焉地回了句“一會寫”。吃飯的時候,她為了讓樂樂抓緊吃完寫作業,就“啪”的將電視關上了,這下樂樂不依了,這個動漫可是他每天必追的。 “我還沒看完呢?”說著樂樂就要去開電視。 “我告訴你,你要開電視就別吃飯了,剛才回來就一直看,作業也沒寫,你是越來越不像話了!”情緒不好果然影響了她的態度,聲調也比平時提高了兩度。 “我天天吃飯的時候看你也不說,為什么今天說?”樂樂拿著遙控器,大聲質問著媽媽,臉憋得紅紅的。 “平時你至少完成作業了,再說了,誰家孩子天天吃飯的時候看電視啊!你看人家小建,每次成績好不說,作業從來不用操心,更別說吃飯看電視了,連電視都很少看,誰像你啊!告訴你,今天你要敢開電視就別吃飯了!”她一把從樂樂手中搶下遙控器,狠狠瞪著他。 “不吃就不吃!我要看電視!” “啪,啪!”她狠狠的抓住樂樂的小手打了兩下,“我看你再敢和我搶,還反了你了,快點好好吃飯,吃完去寫作業,要不我可真煩了!”可能覺得打孩子不對,她的語氣稍有緩和。 但這邊的樂樂可不愿了,摸著那只紅紅的小手,眼淚嘩嘩的,一邊哭著一邊抽泣道:“說話不算!就知道欺負小孩!霸道!”砰的一聲把臥室的門關上了。 真是一場心情不好引發的沖突!到底是誰之過呢?很多媽媽會說:“明明是孩子不聽話嗎!發脾氣很正常啊,再說樂媽本來就心情不好,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就得給孩子點顏色看看!” 孩子不聽話,當然應該給予一定教育,但有時的不聽話并非故意惹是生非。文中的樂樂,從小便養成了吃飯看電視的習慣,原來由于作業完成較好或者父母心情愉悅,并沒有太子在意,而當這兩個條件都不滿足時,樂媽便開始不舒服了,想通過訓斥的方式讓孩子乖乖就范。但這時的她犯了三個致命錯誤: 教育方式太暴力 樂媽發脾氣、搶遙控器、打孩子這幾個動作可謂是暴力至極,自己心情不好不應是發脾氣的理由,這樣的方式也極易讓孩子受到影響,一遇到不順心的事便要發脾氣甚至施之暴力,不僅會讓他人受到傷害,還容易縱容自己的“暴力”基因。 懲罰與錯誤不匹配 樂樂的錯誤無非是沒完成作業還一直嚷著要看電視,但樂媽卻說:“要看電視就別吃飯了!”這是一種典型的錯誤與懲罰不像匹配的表現,更多的是媽媽的一種威脅。 這句話有很大程度是受了父輩的影響,這是50,60的父母們經常教育孩子的一句話。我們小時候還是物質相對匱乏的階段,被威脅不準吃飯還是有很大作用的,而現在的孩子對吃穿的稀缺感已經完全沒有了,這樣的威脅作用幾乎為0,“不吃就不吃”這是他們的最大感受。 正確的懲罰方式是什么呢?既然孩子沒做完作業又想看電視,就告訴他:“可以!但一會要比平時多學一會,做完作業后,再看會課外書?!毕葷M足他的要求,再懲罰,效果會好的多。 萬惡的“別人家的孩子” 這可謂激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父母都喜歡愛學習、成績好、懂事的孩子,但和成人一樣,孩子也不都是完美的,拿別的孩子之長攻擊自己孩子之短,這是不公平的。何況,說孩子不如別人,最應該反思的其實是自己,你的教育方式有別人家的優秀嗎,你怎么不先比比這個呢? 最要命的是,這樣經常拿別的孩子比較的家庭,孩子往往不自信、心理素質較差,特別是重大考試、競賽,極易背上想贏怕輸的包袱,生怕比不過鄰居家的小明、媽媽同事的小紅,總生活在比較中,空虛而自卑。 由此可見,無論是心情不好,還是性格使然,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發脾氣的理由。不僅是發脾氣,爸媽的性格、生活習慣,還會影響孩子的方方面面: 1.當我們習慣推卸責任的時候,他就會經常挑別人毛病,而不是反思自己。 2.當我們習慣控制他學習、生活、乃至一切的時候,他就會習慣性的頹廢、懶惰、懦弱,因為一切有爸媽,他沒有獨立的人格。 3.當我們習慣冷冷面對這個世界,他也不會對世界充滿熱血和善意,他會認為一切都是暴力、虛偽、充滿利益糾葛的。 4.當我們習慣不認真傾聽他說話時,他也不懂得尊重別人、認真傾聽。 5.當我們習慣了謊言、虛偽、帶著面具做人,他也會變得敏感、妒忌、會偽裝自己。 6.當我們習慣了數落他的不是、過錯,他也會從現在起不再跟我們說心里話,關起門來感受孤獨、憂傷。 7.當我們把他當寶,要什么給什么,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也會變得自私,跋扈,以自我為中心。 8.當我們總是望子成龍,對他的要求總是太高太高,他也會從此自暴自棄,不再努力,因為無論如何都太難達到要求。 9.當我們沉浸在早晚牌局、煙霧繚繞中時,他也會癡迷網游排解心中空虛。 10.當我們…… 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父母曾經的社會表現!教育孩子,我們最應該做的不是說教,而是以身作則,活出個樣子給他看! 如果你還不能感受到語言的暴力有多可怕 我們再來看一個視頻 (請在WIFI聯網狀態下觀看) 短短3分鐘的視頻,高墻內的6個未成年人告訴你,看著他們的敘述,看著他們的眼淚,看著他們……你內心是什么感受? 父母說錯話,孩子賠上一生! 遺憾的是,正如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家長都忽略了語言暴力,在孩子做錯或者沒有達到家長期望值的時候,都會說出讓孩子傷心甚至絕望的話,很多家長語言暴力之后都不覺得有什么錯,甚至不覺得自己對孩子有過語言暴力! 對孩子的語言暴力,不僅僅是指大聲的謾罵,對孩子使用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甚至是惡意地拒絕與孩子說話,使得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都可以認為是語言暴力。家長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雙方的不平等關系,也就是家長認為,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就得聽我的。 語言攻擊和身體虐待一樣有害!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其實,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自己的孩子的,但他們卻常常在不經意間對孩子使用了語言暴力。家長望子成龍,孩子的行為卻無法達到父母的期待,家長情急之下,可能就會“隨口”說孩子“怎么那么笨”、“做題怎么不動動腦子”。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家長隨口的一句貶低、嘲笑孩子的話,卻能夠對孩子的內心產生強烈的顫動? 有的孩子有偏激固執的傾向,就會將家長不經意的這些話語放大,認為爸爸媽媽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從而產生一種憤怒、逆反的心理(雖然當時不一定表現出來),這種不良的心理將影響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后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甚至窮兇極惡的人。 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內向順從的傾向,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媽媽的語言暴力,可能就會將他們的嘲笑、謾罵轉化為一種心理暗示,認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懶惰的人,我一無是處,不受歡迎……這種自我否定、懷疑、消極的情緒,讓孩子無法更好地處理健康的人際關系,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出現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 心理專家認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面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罵中,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于這個世界的認知。所以,家長認為無關緊要的、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 拒絕語言暴力,批評教育請低聲說話! 1、降低聲調,讓孩子更集中注意力聽 有的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往往采取“先發制人”的方法,大聲呵斥,以求先鎮住孩子。然而,他們往往收到了相反的效果,孩子要么大聲哭鬧,要么使用高聲調反抗。如此一來,雙方的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后惹得大家一肚子氣,甚至引出家長對孩子的一陣揍打,可孩子的心里仍然是不服氣的。 大聲罵沒有效果,不妨試試降低你的聲調。降低聲音,不但可以約束自己,控制情緒,還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因為家長說話聲調低,孩子也會因此更集中注意力聽,他們雖然也知道自己是在被教育、被批評,但內心仍然感覺是被尊重的,因而也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意見。 2、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性格 家有調皮好動的熊孩子,想要讓家長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那確實很難。沒關系,該批評就批評,不必隱忍。只要在說話前三思,運用恰當的語氣和措詞,取得的效果一定會很好。 低聲調可以調節情緒、趕走憤怒。作為孩子人生中最早、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日后性格的形成影響非常大。一般情況下,遇事暴躁、不冷靜、喜歡開口就大聲責罵的父母,其孩子日后性格暴躁的幾率也會更大。 ![]() 3、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釋給他們聽 我們說拒絕語言暴力,不是說不能罵孩子。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除了運用正確的聲調、語氣和措詞外,家長還要注意把你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解釋給他們聽。 ![]()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管好自己的嘴巴,將美好的留給孩子,將不好的自己帶走。 對孩子來說,我們就是他的一切,他們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不論好壞。無心的一句話,可能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世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我們可以有一顆改進自己的心,意識到粗暴的語言對孩子是有傷害的,盡全力減少傷害的發生,就是進步。愿我們都成為更好的父母,一起共勉吧! |
|
來自: tongkaibao > 《教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