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漫漫生命途程,從來沒有停止過尋求有效方法來戰勝疾病,在火的利用中,中華民族的先賢發現了用艾粒燒灼體表所引起的灼痛和化膿,蘊藏著巨大的防治疾病的潛力,數千年來人類一直在運用麥粒灸防治疾病,探索它防治疾病的臨床規律和生物學機制。 動物在以億年為計的進化過程中,依靠體表刺激的本能行為,來防治疾病維系種群的健康和進化,終于發現艾灸的最早形式-艾粒直接燒灼體表的麥粒灸療法。這一個漫長過程,既是人類了解火、利用火的過程,又是人類認識艾、掌握艾特性的過程。 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了一則用冰取火的奇異方法:“削冰為圓,舉以向日,以艾于后承真影則得火。”提示或許在金屬冶煉術沒有發明之前,人們還無法得到陽燧銅鏡取火的時候,已經知道用冰塊制成透鏡,聚光取焦,利用艾絨的易燃性質將其作為“火引子”,因此現存最早的詞典《爾雅》記載艾葉有“冰臺”之稱,可見艾與火結合使用已有十分悠久的歷史。 自從古人發明了向日取火的方法,艾就成為古人物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隨著古人占卜實踐的流行和甲骨文的使用,將艾粒用于占卜儀式,艾與火密切結合的方式介入了人類的精神生活。正由于艾粒和火日積月累地相伴而行,成為古人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日常用品,因此將艾粒置于體表點燃后用于防治疾病的原始醫療活動就有了深厚的實踐基礎,由此不難理解,麥粒形或現代圓錐形的艾炷,很可能萌芽于原始占卜的艾粒。 從古代巫術對中醫學的巨大影響來看,麥粒灸的起源甚至可看到巫術的影子。就占卜的選材而言,艾粒燃燒之火溫和,不會產生明火,因而不會嚴重灼傷人體;而且艾粒為手工捻搓而成,其大小和火力均在可控范圍內,自從古人有了用火就能驅鬼避難的原始思維和聯想,又有了用火治療外傷、關節疼痛等病癥的智慧后,漸漸地就會從燒灼艾粒占卜的程序中得到啟發,自然地、不自覺地將艾粒置于體表燒灼,用來驅邪治病,如此反復的實踐,麥粒灸的原始形式也就水到渠成了。 回顧人類誕生以來走過的歷程,人類既可能在不經意間遭受這樣或那樣的疾病,又可能在不經意間用生活的經驗與病痛去抗爭,從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人類這個萬物之靈能夠生存與進化到今天。由此可見,在巫、醫不分的年代,醫療行為與宗教迷信的方法錯綜地交織在一起,人類與疾病抗爭的很多實踐與經驗都可能蘊育著防治疾病科學的基因,而成為中醫學多種多樣治療手段形成的源泉。 與其它灸法相比,麥粒灸在操作、灸感、效應等方面有其明顯的特點。 (一)臨床優勢
(二)特殊的操作反應
三、麥粒灸操作前的準備 (一)材料
2. 其它材料
麥粒灸操作時除了艾絨外,還需要油膏、線香、鑷子等,可在穴位處抹凡士林或蒜汁以起到粘合艾絨的作用。 (二)艾炷制作
麥粒形艾炷,其形狀上尖、中粗、下尖,呈紡錘形。上尖,易于點燃,線香一觸即燃,艾炷也不容易被線香粘起;中粗,有利于讓皮膚逐漸適應升高的溫度,便于艾炷連續均勻燃燒,不會燒半邊、留半邊,使艾炷燃燒的熱量逐漸升高;下尖,既可以使溫熱刺激集中于穴位,而不至于成為在面上的烘烤,又能在艾炷燃燒皮膚時,由于接觸面積小而感覺舒適,不至于灼痛難堪。艾炷保持直立狀態十分重要,只有艾炷直立而不傾倒,才能使熱量均勻傳入,也才能在艾炷快要燒完時才徐徐產生灼痛。 2. 大小 作為麥粒形艾炷,其形態和大小就要以麥粒為準。由于麥粒灸技術的傳承主要在于其獨特的療效,而不在于其特殊而恒定的形態與大小。麥粒灸的目的是為了防病治病,為了使麥粒灸能夠適用于更多人群、更多病種,麥粒灸艾炷的大小又應該因人而宜、因病而變。麥粒作為農作物,就有大麥粒、小麥粒之分,因此麥粒形艾炷的大小和重量其實并不恒定,臨床可以根據需要而有靈活變通。如此可以將麥粒灸作為小型艾炷灸的典范,在小艾炷灸的大家族里,根據臨床的需要,可以靈活地制作多種形態的小艾炷,如麥粒形、黃豆形、綠豆形等,甚至用若干艾絲搓捻成細小線狀艾炷,用于四肢末端穴位,用于兒童或體質敏感者,再大一些的艾炷如半粒米、1/3米粒、雀糞大等,無不本著以最小的灼傷獲取最好的療效的原則。 (三)選穴 1.遠取與近取相結合
2.精簡選穴 3.背腹穴位的選用
(四)壯數 1.“壯”為計量單位
2.常規壯數 3.異常壯數病案舉例
(五)療程 1.根據疾病緩急決定療程
2.根據皮膚灼傷程度決定療程 (六)施灸順序 1.常規施灸順序 2.特殊施灸順序 四、麥粒灸操作要領 麥粒灸是艾灸的早期形式,一般采用著膚、著肉直接灸。近代山西名醫趙輯庵認為:隔物灸不如著肉灸。實踐表明麥粒灸具有特異性的感覺,以其短暫的穿透與持續的溫熱,實現了刺激特異、損害微小、療效明顯的優勢,這是針灸的其它治療手段所不具有的,代表了灸法的靈魂。麥粒灸的療效,尤其對疑難病癥的獨到效果和改善體質、防治結合的作用也是其它療法不能比擬的。麥粒灸的這種奇異灸感和獨特療效與其特殊的操作方式是分不開的。 (一)麥粒灸燒灼程度 根據麥粒灸施灸過程中對皮膚的灼燙程度,可以分為瘢痕灸和無瘢痕灸兩種。臨床麥粒灸有三種施灸程度:
不論何種程度的麥粒灸,施灸后患者覺溫熱舒暢,熱力直達深部,經久不消,效果才會更好。 (二)化膿灸操作
化膿灸后在施灸局部用消毒干敷料保護,以防摩擦及繼發感染。
(一)麥粒灸效應及溫通特性 由于麥粒灸在施治過程中特有的灼痛與化膿兩種現象,因此麥粒灸具有現代學者所總結的“溫通”的特性,即麥粒灸具有暢通、調和經絡的優勢。“溫”是“通”的條件,即艾粒燒灼打開了“通調”之大門。“通”是“溫”的結果,隨之則啟動引發了人體種種生理調節機制,表現出特異的和非特異的效應而取得“通調”的臨床效果。 麥粒灸由溫而通的特性,也正是其驅散寒邪、熱邪、毒邪、扶正與保健效應的工作基礎。更由于麥粒灸有穿透樣灼痛,猶如針刺一般,又兼有比針刺更持久的灼熱感與化膿效應,因而麥粒灸在散寒通絡、透熱泄毒、扶助正氣、防病保健等方面的作用更強。 麥粒灸的散寒、透熱、泄毒、扶正、保健的效應,都離不開其開泄、疏散、行郁通暢經脈與血脈的特性,也正由于麥粒灸“通”的特性是在艾火溫熱性刺激條件下發生和造成的,因此“溫通”就是麥粒灸與生俱來的本質,成為麥粒灸效應的靈魂。當代著名針灸家賀普仁先生所總結的針灸“三通”作用中,將灸法與火針的作用歸納為“溫通”確實確是高屋建瓴、提綱挈領的概括。 (二)麥粒灸注意事項
(三)思考麥粒灸適應癥 在醫療手段不豐富的古代,麥粒灸既用于治療常見病、多發病,也用于治療急性病、疑難病。南宋聞人耆年《備急灸法》序言也說:“然而針不易傳,凡倉卒救人者,惟灼艾為第一。”該書所總結的22則灸法處方大多采用麥粒灸,其病種除精神失常、意識障礙、疼痛欲死等癥外,值得關注的是,麥粒灸曾經是古人治療多種外科炎癥性病變的秘密武器。如《備急灸法》說:“且遍搜百家議論,皆以癰疽發背之患為最慘,如治法則專以當頭灼艾為先嘗,”這一經驗不但記載于古代針灸著作,也十分常見于中醫外科專著。
本著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精神,應該十分重視發揚麥粒灸抗炎免疫在防病保健中的作用。雖然外科感染已不再是現代多發病,然而慢性炎癥卻是很多疾病的共同病理,從各種內臟炎癥、血管神經的炎癥,到腫瘤發生發展的炎癥機制的研究成果。人類急需在從自然療法寶庫中找到有效而安全的方法,臨床實踐反復證實麥粒灸等多種灸法的溫熱、灼熱刺激明顯作用于免疫、代謝與循環系統,對急、慢性炎癥都有良性調節效能,對改善慢性炎癥的病理具有極大潛力,因此擴大麥粒灸的臨床運用范圍,探索麥粒灸防治疑難病癥的作用將有十分廣闊的前景。 與其它針灸手段一樣,麥粒灸并不來源于人類防治某一疾病的經驗。它是我國遠古祖先長期與疾病抗爭過程中,對人的生命狀態、疾病過程中的異常狀態認識的基礎上,所發現的通過艾火燒灼的方法,來改善人體狀態的方法。因而麥粒灸與針刺、拔罐,以及其它灸法一樣,既具有對某些病癥有特異性效應,因而可能改善該病癥的關鍵病理環節,同時又具有許多非特異性效應,與改善特異性病理相輔相成。 疾病的嚴重與復雜程度是相對的,功能與結構的病理變化也是相互影響,因而處于動態變化之中。任何簡單病癥,在某種條件下,也可能使機體惡化到致命的程度,任何危重的病癥,也很可能存在麥粒灸能夠介入與調整的病理狀態。不同療法之間的有機配合,將是改變各種療法禁忌的重要手段。 六、麥粒灸臨床舉例
5.類風濕性關節炎 麥粒灸結合刺絡放血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麥粒灸大椎、命門、肝俞、腎俞、足三里進行整體調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