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夏,日本敗局已定,但日本在沖繩等地的瘋狂抵抗導致了大量盟軍官兵傷亡。當時美軍已經制訂了在九州和關東地區登陸的"冠冕"行動和"奧林匹克"行動計劃,出于對盟軍官兵生命的保護,盡快迫使日本投降,并以此抑制蘇聯,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軍方高層人員決定在日本投擲原子彈以加速戰爭進程。美軍選定日本東京、京都、廣島、長崎、小倉、新潟等城市作為投擲原子彈的備選目標。此前,美國、英國和中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八月六號,美向日本連續投下了兩個原子彈"小男孩","胖子"原子彈,原子彈的加入讓日本的戰敗進程迅速加快,日本政府也于15號宣布投降,殘酷的二戰終于落下了帷幕。 ![]() 1945年8月6日,當日時間上午8時15分,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在廣島上空投下,導致了數萬人當日喪生,這是人類首次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三天后,又一顆原子彈在長崎爆炸,又致使了長崎數萬民眾死亡。 原子彈的加入讓日本的戰敗進程迅速加快,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停戰詔書》的形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殘酷的二戰終于落下了帷幕。大家都知道是美國投放了原子彈致使日本無條件投降,卻不知道是哪位大英雄丟的這枚原子彈。這個人便是美國空軍飛行員--保羅·蒂貝茨。 圖說二戰:永遠的記憶 保羅· 蒂貝茨 1945年8月6日凌晨,一行人乘代號為“埃諾拉· 蓋伊”的B-29轟炸機飛臨日本廣島,從 將近1萬米高空投下一枚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爆炸造成了二十余萬日本軍民百姓死亡。3天后,第二顆原子彈在日本長崎爆炸,造成長崎當日傷亡數萬人。原子彈轟炸造成數以萬計平民傷亡,美國這項戰爭決策后來遭到人們 質疑。蒂貝茨也因此數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但他每次都堅定表示,他無悔于當時的 行動。 廣島事件過后,日本一直在譴責詆毀當年投下原子彈的飛行員保羅·蒂貝茨并在媒體上公開報道:保羅·蒂貝茨每天都生活在自責當中,每天都被噩夢驚醒,并以抽煙酗酒的方式來麻醉自己。如今,戰事過去已久,可是關于蒂貝茨親手“殺死”二十萬日本人的行為頗受社會 輿論的關注。特別是日本人,對此是想盡辦法對蒂貝茨進行人身、語言攻擊,甚至是 要起訴這位飛行員。 這一事件引起了蒂貝茨的反思。 這才是真實的二戰歷史 此后,他頻頻接受媒體的邀請,講述當年轟炸廣島的 經過。“使用原子彈是歷史的必然。對此,我們毫不后悔。如果當時以登陸日本本土的方式結束二戰,那么軍民只會死傷更多。我曾看過日本在中國的暴行(南京大屠殺紀錄片),日軍種種屠殺中國無辜百姓的場面,殺害婦女、老人、小孩,甚至看過日本士兵用刺刀把胎兒從中國婦女的肚子里挑出來的場景,我們的方式遠遠比日軍要仁慈的多。日本人只強調他 們遭到原子彈轟炸,卻沒有想過發生這一事件的原因。他表示:“我投下的原子彈殺死了二十萬,但是我拯救的遠遠不止二十萬,若是需要,我還愿意再投一顆,從投下原子彈那一刻我就從來沒后悔過!” 銘記歷史,銘記為英雄,英雄保羅·蒂貝茨于2007年11月1號在哥倫布去世,享年九十二歲。他的言論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為之動榮,欽佩。 二戰史 更多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