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多半在高考中顯山露水,小露崢嶸。水落石出的一個個神童故事,在年復一年中絡繹不絕。 話說一個九歲河南女孩參加高考,以172分的高分(不是江蘇省),被各路媒體譽為神童。 記得前年一個十歲的福州男孩,超出理科一本線68分,這年齡搭配這分數,看似具備了神童的氣韻,不過距離孩子心中麥加——中科大少年班的錄取標準,至少分數還是略顯寒酸,最后沒被錄取。 就算不擅長考試的北京神童,也需要高出一本線一百多分才有希望取去少年班。 這172分就神童了,中科大少年班的孩子們該是什么呢,大神,超人?只因為中科大嚴格禁止少年班孩子接受采訪,但全社會對神童的心理期待是剛需,所以,難為記者們,被九歲女孩的營銷爸爸帶到了坑里。
放眼望去,不少國家的超常兒童教育已趨于系統規范,確實當回事,真金白銀砸進去。美國和新加坡直截了當叫做天才兒童培訓中心、天才教育計劃,相比之下韓國的描述低調嚴謹:針對科學領域中有天賦的低年級學生,實施適合其能力的科學教育。 對于神童,各方人等都要有平常心態。卓然于群的神童,自然天成,哪個家庭迎來這么一個天使,就是天上掉餡餅。得之,不必大喜過望,不得,不必灰心喪氣。 最忌諱父母們濃得化不開的神童情節,使出渾身解數,欲與天公試比高,試圖把神童這可遇不可求的稀缺物種,變成人定勝天的人工制造產品。瘋狂爹媽們的錯誤率,失敗率,當然高達97%-99%。 號稱能制造神童的生產流水線,從備孕就各種號令不消停,出生后更是機關算盡。君不見,不到一歲就在擺弄水分子模型,一歲就在看顯微鏡,兩歲就在九九表正負數了。不是不可以把氫氧原子當撥浪鼓,也不是戴著尿不濕就不能探索微觀世界,只是不要被“神童制造商”蠱惑人心的口號:“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弄得分不清東南西北。 天才如同十月懷胎,神童不會一直深藏不露,也斷然逃不過當今家長的火眼金睛。待孩子顯山露水,再順勢誘導的父母,才算明智。這懷才不露的其間,就算父母眼拙,委屈了神童,茅房瓦舍,粗茶淡飯,斗大的字不識一個,都奪不去神童之神氣。 神童,可不僅只是比同齡孩子多背了唐詩三百首,比同齡孩子早認了兩千字來判斷的。一些名不副實的神童,可能僅只是發育早些,或者下苦力識字、背詩,等到年齡不再成其為優勢的時候,就承載不起父母的神童期盼。 有個家長群,幼升小時取名“超常孩子平常爹媽”,小升初時改名“平常孩子超常爹媽”,爹媽有超常的制造神童的情節。 智力發展超常的真神童,如果像方仲永那樣忙于走秀賺銀子,泯然眾人就是好結局了。這是一個智商必須和情商比翼雙飛的時代,這是一個阿甘和野百合一樣也有春天的時代,神童的榮光要光耀下去,非智力因素的權重越來越大。不過,領袖氣質,團隊精神,頑強斗志,還是可以培養鍛煉的。 中科大少年班的教育理念就是在大學這個不尋常的社區里,“讓興趣和優勢,得到最大限度的擴展和支撐,讓充滿理想和智慧的想法和做法,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寬容。” 神童,和神童教育,捧殺和棒殺不妥,拔苗助長人為制造不應該,發現和引導才是正道。正態分布中的絕大多數旁觀者也不必有酸葡萄心理,看著一個出家的寧鉑,一個肄業的謝彥波,心理就得到無限慰藉:不過爾爾。 事實上,寧鉑是熱愛科學的時代象征,只是不長于物理,現在做僧人,也是優秀的。謝彥波也是科大副教授,也沒差哪里去。 已過而立,尚未不惑的中科大少年班,無論從哪個計量角度,都堪稱世界上最牛的優秀集體。唯一遺憾的是,大多數的神童們,后來離開了科學的荊棘路,在華爾街什么的一領風騷了,少年班孩子這樣的選擇背離了大多數人對這個天才群體的預期。但不等于說,這些孩子就不優秀了。 用著只會打電話發短信老爺機的小家伙們,拒絕媒體的任何個人采訪,攢著不服輸的勁埋頭向前。 此間少年,風華正茂,神與不神,都無關緊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