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太子朱標去世之后,朱元璋面臨立誰為太子的難題,此時他要在他的兒子們和孫子之間做出選擇,此時他的兒子們正值年輕力壯,燕王、秦王、周王、晉王手握重兵,分據一方,是什么原因讓他放棄了這些兒子而選擇了立朱允炆為太子? 根據封建禮法的“嫡長子繼承制”,嫡長子先死時,若長子有孫則必當立孫,無論是嫡是庶。然而,皇太子的人選并不能只是簡單地遵照禮法,儲君的威信需要時間樹立,大臣并不會單純因為一個孩子的血統純真就誓死效忠他,所以,這時候立太子的問題還需要商討。 朱允炆是什么樣的人,我們已經沒有辦法在史料中正確的進行考究,燕王朱棣殺害朱允炆奪得皇位之后已經將和他相關的正史記載都抹去了,而野史也被禁。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正常的家庭關系中,是兒子更受愛護還是孫子,毫無疑問,是孫子。朱元璋必然對朱允文有一定的喜愛,有一個比較多人認可的說法就是,朱允文自幼在朱元璋的身邊長大,朱元璋喜歡他的孝順,還有他對儒家經典的通曉。 但是朱元璋不是一個因為個人情感決定國家大事的人,他必當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這必然要參考前朝的情況。歷史上太子死后改立其它皇子為太子的都沒有好下場,哪怕是杰出的開國之君,孫權在孫登死后改立孫和為太子后廢孫和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導致“二宮之亂”,幼子即位而大權旁落于權臣;蕭衍在昭明太子蕭統死后立兒子蕭綱為太子,導致“侯景之亂”時諸王勤兵不前,坐看老父和兄長敗死。 前車之鑒啊,朱元璋要改立兒子為皇帝還是需要謹慎的思考。其實想想很簡單,本來皇子們大家都沒有登上皇位的機會,憑什么太子死了之后你就成為了儲君,那是不是你死了之后我也有希望了。這樣子,無論改立誰,都必將引起其它人的不滿,而我們說過,朱元璋有好幾個兒子都是手握重兵的,那他們之間的爭奪必將殘酷。 朱標死前已經被立為儲君三十年,他的威信是其它皇子難以企及的,而他的教育和人脈全都是太子的標配,手下的東宮勢力很難再轉投其它皇子門下,而父死子繼是更順理成章的。 歷史上在太子死后立孫子的案例有八,成者有六,這樣的概率就讓朱元璋更有底氣把皇位傳給孫子了,但是朱標的兒子,除了朱允文還有朱允熥,其實從成色來看,朱允熥才是更為名正言順的嫡子,但可惜的是他的外公是常遇春,常遇春多厲害大家都知道,常遇春的長子常茂也是毫不遜色,一代猛將,打仗非常厲害,如果是朱允熥,常家的勢力必將更加大,生性多疑的朱元璋怎么可能讓這種情況發生。而朱允炆的母親呂氏家族沒有太大勢力,皇權不存在落入外戚之后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