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有這么一句話開始在網絡上流傳: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享太平。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只能大多數開國之君如此吧,所以更顯得善待、厚待開國功臣的開國之君的偉大和寬闊胸襟,盤點了歷史上四個鼎鼎有名的四個沒殺開國功臣的皇帝: TOP、4 “杯酒釋兵權”——趙匡胤柴榮病重時,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趙匡胤受命抵御北漢及契丹聯軍。大軍出征后不久,于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嘩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回京后,恭帝被迫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統一全國,先后滅亡荊南、武平、后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 按理說,趙匡胤是被手下“黃袍加身”而稱帝,更應該提防手下的將領將來也會趁自己逝世后來個黃袍加身的戲碼;趙匡胤做了,不過不是通過殺功臣的手段,而是“杯酒釋兵權”的溫和手段;“杯酒釋兵權”詳情就不多細表,但是后續是當時的這些開國將軍,紛紛辭職,而為了彼此的放心,也互相做了聯姻的手段,捆綁這些人。 后來趙匡胤又將這些人發往北部和西部各個重要城市鎮守,“管榷之利,悉以與之,其貿易則免征稅。故邊臣皆富于財,以養死士,以募諜者,敵人情狀,山川道路,罔不睹而周知之。故十余年無西、北之憂也”。 趙匡胤手段不可謂不高,不過趙匡胤之所以不殺開國將領,也還有另一層原因,這就是因為當時北宋的北部尚有遼國這一巨大威脅,幽云十六州尚未收復,北宋隨時都有危機,而西北的西夏也很強大,不安分;趙匡胤留著這些人,萬一國家有危險,隨時可以征調回來。 TOP、3 “世家貴胄”——李淵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占長安。公元618年,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并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公元626年,玄武門之變后,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于兒子李世民。 唐朝的開國功臣武將非常多,如李靖、秦瓊等,詳情請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里面有一半以上的武將;當時唐朝已經完成了大一統,為何當時李淵沒殺開國功臣呢?原因有二: 第一:李淵本來就是個超級家族出生的二世祖,包括李淵起事都是因為某些原因被逼造反的,當時的李氏家族是最強大的家族,且背后有以隴西和太原等一大幫實力極其強大的世家之稱,彼此盤根錯節,故而李淵根本不怕手下的這些武將反,也根本反不起來。 第二:基本李淵就是一直在玩鬧狀態,天下基本都是他的兩個兒子打下來的,一個李建成,一個李世民;這兩人又怎么會讓老爹殺自己派系里的人呢?連后來的“玄武門之變”李淵都無法阻攔,可見李淵基本就是個傀儡,后來李世民更是讓李淵自由的去玩耍了,當了個太上皇,更符合李淵的性格,隋煬帝后宮可不小。 而李世民不殺,基本都是純粹個人問題了,說李世民仁慈嗎?曾不見其殺自己親生兄弟何曾手軟?這也許就是唐朝開放和包容風氣的由來吧,這純粹是李世民個人的問題了,再說李世民也不是開國皇帝了,開國皇帝是他老爹,根本不擔心帝位不穩,能力太強,無人能威脅到李世民。 TOP、2 “完美皇帝”——劉秀如果要說歷史上哪個皇帝是最完美的,必漢光武帝劉秀莫屬,感覺劉秀的存在就是個歷史漏洞,怎么可能有如此完美的開國皇帝? 新朝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漢室宗親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經過長達十二年之久的統一戰爭,劉秀先后平滅了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政權,結束了自新莽末年以來長達近二十年的軍閥混戰與割據局面。 劉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職,整治官場風氣,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解放生產力,采取休養生息,大力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光武中興時代。其間國勢昌隆,號稱“建武盛世”。 漢光武帝劉秀,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乃至愛情上都是完美無缺的,為何東漢的建立沒像別的王朝建立那般成就一大幫人?第一是因為有很多戰役都是劉秀打的,第二是因為從劉秀開始低調作風。 劉秀在南宮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遺詔說:“我無益于百姓,后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通過驛傳郵寄唁函吊唁。” 為了表彰這些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人,分封三百六十多位功臣為列侯,給予他們尊崇的地位,只解其兵權。 在接近兩千年的歷史評價中,唯一能做到完美無差評的,也獨有劉秀了,真的挑不出毛病來。 TOP、1 “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究竟算不算開國之君?也一直在猶豫,在秦始皇之前,秦國已經傳承了數百年了,說不是開國之君吧,他又是“千古第一帝”,第一個完成真正意義上大一統的帝王。 秦始皇時期的名將,諸如王翦、王賁、蒙恬、李信等等,都是名將,尤其是王翦和蒙恬功勞最大,但是王翦善終,兒子王賁也是秦朝名將,孫子王離等等,也都還可以;至于蒙恬,更不用說了,蒙氏家族世代深受皇恩,到秦始皇和蒙恬的時期,更是委以重任,北逐匈奴,修筑長城,長期獨立率領數十萬精銳秦師鎮守北疆,還派太子扶蘇去建立自己的勢力,可見一斑。 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善待自己的手下大將們,絲毫不擔心功高震主之類的,也是有原因的: 第一,秦以法立國,連秦始皇也不能為所欲為,秦人對法的恪守已經深深的刻入了骨子里。 第二,自封“始皇帝”,在秦始皇看來,整個天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他的功績排第一,且當時的兵權都牢牢把控在秦始皇手中,秦始皇根本不擔心。 第三:至少在秦之前,春秋戰國時期,從未發生過武將功高震主而謀反的。 其實,歷史上沒有殺開國將領的朝代還有很多,諸如蒙古、遼國、金國、西夏、清朝、五代十國、東晉、西晉、南宋、南北朝十六國等等,但是這些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原因,但絕大部分都是因為沒有完成大一統,還需要繼任者繼續打仗,也有諸如清朝是到第三任皇帝才入關,西晉是屬于禪讓平緩過度的,等等,就不一一列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