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少陽三焦經 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里,上接心包經于無名指,下接足少陽膽經于目外眥。經脈分布于上肢外側中間、肩頸和頭面。首穴關沖,末穴絲竹空,左右各23穴。 本經主治“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癥,主要治療側頭、耳、目、咽喉、胸脅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自汗出,眼外眥痛,面頰腫,耳后、肩臂、肘部、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疼痛,小指、無名指功能障礙。 本經異常可表現為下列病癥:耳聾,耳鳴,咽喉腫痛。 手少陽之別脈外關穴,實證,見肘關節拘攣;虛證,見肘關節松弛不能內收。可取手少陽絡穴治療。 本經腧穴治療目疾常用絲竹空、液門、關沖; 治療耳疾常用耳門、翳風、中渚、外關、液門; 治療咽喉病常用關沖、液門、陽池; 治療偏頭痛常用絲竹空、角孫、外關、天井。 治療熱病常用關沖、中渚、外關、支溝。 治療耳、口、齒、面頰病常用翳風,有疏風通絡的功效; 支溝有瀉熱通便的功效;中渚、陽池能治消渴。 經絡活躍時間:晚上21-23點,亥時,人定,是免疫系統恢復時間。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百脈休養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 ●關沖:沖,沖射之狀。該穴名意指三焦經體內經脈的溫熱水氣由此外沖體表經脈,陰性水液被關卡于內。本穴物質為來自三焦經體內經脈外沖而出的溫熱水氣,而液態物由于壓力不足不能外出體表,如被關卡一般,故名。井穴,屬金。 位置:手無名指末節尺側(靠小拇指),距指甲角0.1寸處。 主治:瀉熱開竅、清利喉舌、活血通絡。頭痛、寒熱、頭眩、腦血管病;心痛、心煩、昏厥;目痛、結膜炎、角膜白斑;口干、口苦、舌卷、舌緩不語;喉痹、急性扁桃體炎、喉炎;耳聾鳴;肩背痛、臂痛、肘痛;小兒消化不良。 保健:急救穴之一。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液門:液,液體,經水。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化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關沖穴傳來的涼濕水氣,涼濕水氣至此之后則快速散熱冷卻,冷卻后的水濕歸降地部,故名。滎穴,屬水。 位置:第四、五指間,指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疏風散邪、清熱消腫。頭痛;目赤;耳痛、耳聾、耳鳴、中耳炎;咽喉腫痛、咽喉炎、牙齦炎;發熱。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中渚:中,與外相對,指本穴內部;渚,水中的小塊陸地或水邊之意。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揚散的脾土塵埃在此囤積。本穴物質為液門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隨水濕風氣揚散的脾土塵埃在此冷降歸地并形成了經脈水道穴旁邊的小塊陸地,故名。輸穴,屬木。 位置:液門穴直上1寸處。 主治:清熱疏風、舒筋活絡。神經性耳聾、耳鳴、聾啞癥;頭痛頭暈;喉頭炎、咽喉腫痛、喉痹;目赤、角膜白斑;肩背部筋膜炎等勞損性疾病、肋間神經痛、肘腕關節炎、手臂紅腫疼痛、肩周炎、急慢性腰痛;瘧疾。 突然站立時,或者突然回頭時頭暈目眩,用手按住中渚穴深呼吸后按壓,大約6秒后,緩慢吐氣再按壓,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陽池:陽,天部陽氣;池,屯物之器。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之氣。本穴物質為中渚穴傳來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受外部傳入之熱,此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陽熱之氣,如陽氣生發之池,故名。原穴。 位置:腕背橫紋上,前對中指、無名指指縫。 主治:生發陽氣、溝通表里。頭痛、目赤腫痛、耳聾、喉痹;手腕疼痛、腕部疾病、腕關節炎、腕痛、鼠標手;消渴、口干、喉痹;女性手腳冰涼。 保健:按摩陽池穴時間要長,力度要緩。經常按揉陽池穴,能夠防治鼠標手--肩肘腕綜合征。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外關:外,外部;關,關卡。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脹散外行,外部氣血被關卡不得入于三焦經。本穴物質為陽池穴傳來的陽熱之氣,行至本穴后因吸熱而進一步脹散,脹散之氣由穴內出于穴外,穴外的氣血物質無法入于穴內,外來之物如被關卡一般,故名。絡穴。 位置: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疏風清熱、祛火通絡。感冒頭痛、耳鳴、中耳炎;腹痛便秘;關節酸痛、肘腕酸重、脅肋疼痛;發熱惡風;半身不遂;肺炎、腮腺炎、遺尿。 保健:該穴發出的絡脈向內走向心包,所以該穴通治心包經和三焦經之病。 本穴可治一切熱病,也治療上肢痛麻的要穴。 本穴對神經系統疾病如急驚風,消化系統疾病如腹痛、便秘、腸癰、霍亂等都有奇效。 備注:艾灸5-15分鐘。 ●支溝:支,樹枝的分叉;溝,溝渠。該穴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吸熱擴散。本穴物質為外關穴傳來的陽熱之氣,水濕較少,至本穴后又因進一步的吸熱而脹散為高壓之氣,此氣按其自身的陽熱特性循三焦經經脈渠道向上、向外而行,擴散之氣亦如樹之分叉,故名。經穴,屬火。 主治:清熱理氣、降逆通便。頭痛;耳鳴、耳聾、中耳炎;脅肋痛、肘臂痛、肩背酸痛;嘔吐;乳汁分泌不足;產后暈血;便秘。 保健:治療肝氣郁結、經常脹氣、嘆氣,取支溝穴效果會非常好。治療便秘的特效穴。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會宗:會,會合;宗,祖宗,為老、為尊、為長,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天部的陽氣。會宗名意指三焦經的陽氣在天之天部會合。本穴物質為三焦經的天部陽氣會合而成,所處為天之天部,如宗氣之所匯,故名。郄穴。 位置: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主治:清利三焦、疏通經絡、安神定志。耳聾耳鳴、臂痛、氣滯喘滿、上肢肌膚痛、癲癇。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三陽絡:三陽,指手三陽經的氣血物質;絡,聯絡之意。穴名意指手三陽經的氣血物質在此交會。本穴由于會宗穴傳來的氣血為由陽變陰的寒濕之氣,穴內溫壓呈下降之狀,手陽明少陽的天部陽氣因而匯入穴內,本穴有聯絡手三陽經氣血的作用,故名。手三陽經交會穴。 位置:腕背橫紋上4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主治:舒筋通絡、開竅鎮痛。頭痛、耳聾、眼病;暴喑、齲齒牙痛;挫閃腰痛、手臂痛不能上舉;惡寒發熱無汗、內傷、腦血管后遺癥。 保健:三陽絡穴為肺切除手術針麻常用穴之一。 備注:艾條灸10-20分鐘。 ●四瀆:四,數量詞;瀆,小溝渠。四瀆名意指三焦經氣血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三陽絡穴傳來的水濕云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部分水濕冷降歸地,降地之水形成向穴外流溢的數條小溝渠之狀,故名。 位置:手背腕橫紋上7寸,尺、橈兩骨之間。 主治:開竅聰耳、清利咽喉。耳聾;偏頭痛;咽喉腫痛、頰瘍、牙痛;上肢麻痹癱瘓、手指枸攣;神經衰弱;腎炎。 ●天井:井,孔隙通道。該穴名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濁之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四瀆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為聚集之狀,其變化為散熱冷縮并從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氣血的運行變化如從天井的上部落下一般,故名。合穴,屬土。 位置:臂外側,屈肘時當肘尖直上1寸凹陷處。 主治:行氣散結、安神通絡。麥粒腫(針眼);頭痛;頸項痛、落枕、肘關節及上肢軟組織損傷;扁桃腺炎、咽喉腫痛、支氣管炎;心痛;蕁麻疹;中風;精神分裂癥。 保健:按壓天井穴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對治療麥粒腫、淋巴結核具有特效; 長期按摩天井穴,對肘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偏頭痛、頸痛、項痛、肩痛、背痛、扁桃腺炎、蕁麻疹等病癥,也具有很好的調理和保健作用。 備注:艾條灸10-20分鐘。 ●清冷淵:清,清靜;冷,寒冷;淵,深淵。清冷淵名意指三焦經經氣散熱冷降后在此位于天之下部。本穴物質為天井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進一步散熱冷降,冷降后的水濕云氣位于天之下部,如固定不變的寒冷深淵一般,故名。 位置: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主治:清熱瀉火、痛經止痛。頭痛、項強、目黃、肩臂痛。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消濼(luo):消,溶解、消耗;濼,水名,湖泊之意。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清冷淵穴傳來的滯重水濕云氣,至本穴后,水濕云氣消解并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 位置:臂外側,肘尖與肩峰角連線上,肘尖上5寸。 主治:清熱醒腦、疏通經絡。肥胖;齒痛;項強、上肢麻痹、臂痛;癲疾。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臑會:臑,動物的前肢,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陽氣;會,會合。臑會名意指手少陽、手陽明的天部陽氣同會于本穴。本穴物質為消濼穴傳來的天部陽氣,性干燥,量弱小,在本穴的變化為散熱冷縮。由于穴內氣血的變化是冷降收引,多氣多血的手陽明經天部陽氣因而匯入穴內,而本穴又位于手臂,故名。 位置:肘尖與肩髎的連線上,肩髎下3寸。 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肩胛腫痛;癭氣、瘰疬;目疾。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肩髎(liao):髎,孔隙。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歸于地部。本穴物質為臑會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后因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水濕云氣,水濕云氣冷降后歸于地部,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位置:臂外展時,肩峰后下方凹陷處或上臂垂直鎖骨肩峰端后緣直下約2寸。 主治:祛風通絡。肩臂痛、上肢麻痹或癱瘓、肩關節周圍炎、中風偏癱。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天髎:天,指穴內物質所在為天部。該穴名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為肩髎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水濕之氣散熱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手少陽陽維之會。 主治:肩臂疼痛、頸項強痛、肩關節周圍炎、胸部煩滿。 ●天牖:天,天部,陽氣;牖,窗戶。該穴名意指三焦氣血在此吸熱后上行天部。本穴物質一為肩髎穴吸熱上行的少許水氣,二為穴外天部匯入的少許水氣,水濕之氣吸熱后循三焦經直上天部,本穴如同三焦經氣血上行天部的窗戶,故名。 位置:乳突后下方,橫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的后緣凹陷中,按壓有酸脹感。 主治:痛經活絡、清頭明目。頭痛頭暈、耳鳴耳聾、目痛面腫、視神經炎、鼻衄喉痹;項強、頸肩背部痙攣強直;瘰疬、多夢。 保健:天牖穴可以改善頸部的供血,如果感覺到有些發硬,就說明頭部的血液循環不太好,用力按壓直到把天牖穴壓得發軟,大腦就會感到輕松舒服。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翳風:翳,用羽毛做的華蓋穴,為遮蔽之物,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衛外陽氣;風,穴內之氣為風行之狀。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化為天部的陽氣。 本穴物質為天牖穴傳來的熱脹風氣,至本穴后,熱脹風氣勢弱緩行而化為天部的衛外陽氣,衛外陽氣由本穴以風氣的形式輸向頭之各部,故名。手足少陽之會。 位置:耳垂后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聰耳通竅,散內泄熱。頭痛;耳聾耳鳴;牙痛、口眼歪斜、口噤不開、齒痛、頰腫;視物不清;腮腺炎、下頜關節炎、笑肌麻痹、甲狀腺腫、面神經麻痹。 保健:面部消脂特效穴。雙下巴是由于頸部氣血運行不暢,新陳代謝不利,使得多余的脂肪在此堆積,肌肉松弛而致。翳風穴與下巴上的廉泉穴一起推拿,可疏通頸部氣血,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減去多余脂肪,并通過提拉使下巴肌肉緊實。先用點按廉泉穴10次,然后順著頜骨向上推,一直推到翳風穴,停下按壓10次;重復便可。 使精神飛揚,恢復精力。翳風穴具有活血、祛風、通竅、醒腦的功用。按摩此穴位可改善大腦供血狀況,通過增加血流量,增加氧含量,消除大腦疲勞,松弛大腦神經,使人氣血充足、神采飛揚。疲勞時,按揉此穴可迅速恢復精力。若每天堅持按揉數次,還可達到明目的功效。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瘈脈:瘈,指犬的發狂之狀,此指穴內氣血為急速運行之狀;脈,脈氣,經脈中的氣血也。瘈脈名意指三焦經冷縮收引的下行水氣在此急速脹散。本穴物質 為顱息穴下傳而來的水濕之氣和翳風穴上傳的陽熱風氣,二者相會后,水濕之氣吸熱并急速脹散沖出穴外,氣之外沖如犬發狂時的狂奔之狀,故名。 位置:耳后發際與外耳道口平齊處。 主治:熄風解痙、活絡通竅。頭痛、耳鳴耳聾、視物不清、嘔吐泄瀉、小兒驚癇、驚恐、瘈疭。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顱息:顱,頭蓋骨、腎主之水,此指天部的冷降水氣;息,停息。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收引冷降。本穴物質為角孫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其變化為進一步的散熱冷降,如風停氣止之狀,故名。 主治:通竅熄風、鎮驚止痛。頭牙痛;耳鳴耳痛、中耳炎;小兒驚癇、嘔吐。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角孫:角,耳,腎,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收引之氣。孫,火,角為之水,則孫為之火也(腎之子為肝,肝之子為火),此指穴內物質為天之天部的氣態物。該穴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氣由此匯入三焦經。本穴為三焦經經脈中的最高點,三焦經無氣血傳至本穴,本穴氣血為空虛之狀,足太陽膀胱經外散的寒濕氣夾帶著足少陽膽經的外散水濕風氣因而匯入穴內,穴內氣血既處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現出腎水的潤下特征,故名。 位置:頭部,折耳廓向前,當耳尖直上入發際處。 主治:吸濕降濁、清熱消腫、散風止痛。頭痛;耳部紅腫;目赤腫痛;項強;齒痛、腮腺炎。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耳門:耳,穴內氣血作用的部位為耳;意指三焦經經氣中的滯重水濕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體內。本穴為角孫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水濕之氣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并循耳孔流入體內,本穴如同三焦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 位置:微張口,聽宮穴直上0.5寸處的凹陷中。 主治:開竅聰耳,泄熱活絡。耳鳴耳聾、耳流膿汁、中耳炎、重聽;牙痛、牙周炎;頜腫、眩暈、頸頷痛、唇吻強;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癥、美尼爾氏癥。 保健:耳門穴是治療多種耳疾的重要的首選穴位。 備注:艾條灸5-10分鐘。 ●耳和髎:禾,五谷之代稱,此指氣血中的脾土微粒。禾髎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及穴外匯入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中一方面是耳門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其量少,其性收引,另一方面是足少陽膽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傳入本穴的濕冷水氣,兩氣交會后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而得名。 位置:耳門前上方,平耳廓根之前方,鬢發后緣之動脈搏動外。 主治:祛風通絡、解痙止痛。頭痛;耳鳴;鼻炎;牙關緊閉;面神經麻痹、下頜關節炎。 保健:感冒流鼻涕特效穴。 備注:艾灸5-10分鐘。 ●絲竹空:絲竹,古指弦樂器,八音之一,此指氣血的運行有如聲音飄然而至。空,空虛也。絲竹空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因而匯入穴內,穴外的寒水水氣由此匯入三焦經冷降歸地。本穴為三焦經終點之穴,由于禾髎穴傳至本穴的氣血極為虛少,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因而匯入穴內,穴外的寒水水氣如同天空中的聲音飄然而至,故名。 位置:眉梢凹陷處,也就是眉尾結束點的凹陷處。 主治:疏風清熱,明目安神。目赤腫痛、眼瞼閏動、視疲勞、結膜炎、電光性眼炎、角膜白斑、視神經萎縮;齒痛、頭痛眩暈;癲狂癇;面神經麻痹。 保健:絲竹空穴有疏通經氣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細胞代謝功能,與魚尾紋垂直方向按摩可消除眼周皺紋。 備注:禁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