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后遺癥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后仍存在的一系列癥狀,包括口眼歪斜、言語謇澀、吞咽困難、精神及智力的異常、一側肢體麻木萎軟(動則乏力、久臥在床)或痙攣(常見的上臂“挎筐”、下足“內翻”)等。 中醫稱本病為“痿病”“偏枯”,概因其“氣血不足,腦髓失養,痰瘀阻絡,半身不遂”,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癥。 臨床上這一類的病人很多,大多數人都缺乏腦中風后續康復治療的概念,覺得急性期治療之后,剩下的就是在家臥床將養了,其實不然,度過急性期之后對腦中風后遺癥的治療才是重點。 針刺治療我們在臨床上對腦中風后遺癥的患者有一個總的針刺原則,那就是“循陽經”取穴,其中又以“手足陽明經”為重,因為《黃帝內經》提及“治痿獨取陽明”。 手陽明經歸屬于大腸,足陽明經歸屬于胃,兩者組成運化代謝的體系,把我們攝入食物中的精華吸收,糟粕排出,因而陽明經富含氣血營養,對屬于“本虛”的“痿病”而言,有良好的滋養補益效果;另一方面來說,部分患者表現出的上臂“挎筐”、下足“內翻”是由于陰經側的屈肌痙攣收縮造成的,因此選擇增強陽經側的伸肌力量來拮抗屈肌牽拉,扶陽以制陰亢,打通“標實”的瘀滯,平調陰陽。 治療時多選擇焦氏頭針配合體針,主穴為:頭針運動區,頭針感覺區,肩髃、肩髎、曲池、八邪、梁丘、足三里、陽陵泉、丘墟諸穴。如有口眼歪斜,配四白、地倉、合谷;如伴情志神志異常,加神庭、頭臨泣;如有失語嗆咳,配金津、玉液、廉泉。 在門診治療中,我還經常建議患者家屬記住在針刺過程中所選取的穴位,待患者返家后,可由家屬對這些穴位從上至下依次點按,每日2~3遍,以指代針,增強后續效應,加速康復進程。 艾灸療法艾灸是一種傳統療法,通過在穴周燃燒艾葉制品(艾條、艾炷)所產生的溫煦感,起到推動局部氣血運行、打通瘀滯、平衡陰陽的作用。 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由于偏癱側肢體無力,需要長時間臥床,久臥傷氣,氣不運則血不行,氣血運行遲緩,容易產生痹阻腫脹,如比較常見的肩手綜合征(RSD),即病人患手突然出現浮腫疼痛并伴肩關節疼痛,進而導致手部功能受限。 對這一類患者,我們多采用艾灸療法進行治療,因為腦中風患者多伴有痛覺、溫度覺減退,對灼燒疼痛感反應不靈敏,為了安全,治療可采用艾條懸灸法。 在腫脹疼痛局部進行回旋灸(往復回旋類似畫同心圓)或雀啄灸(一上一下類似小鳥啄食),每次30分鐘,每日1~2次,可以很好改善循環,減輕病痛;對于部分由肌張力增高引起的痙攣性疼痛,通過對屈肌經筋結點處(即肌腱)進行艾灸,可以很好緩急止痙;此外,艾灸還有助陽扶正的作用,灸百會、關元、足三里等強壯保健穴,可提升正氣對抗病邪的能力。 中藥調理中風后遺癥病位在腦,病機為氣血逆亂、脈絡阻滯、臟腑功能失調,因此使用中藥調理時,要注重益氣活血通絡,平衡臟腑氣血。 補陽還五湯始見于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是治療半身不遂的名方,方中大量使用生黃芪以補益正氣,氣行則血運,逐五臟間惡血,同時還能承載其他藥物運行周身;當歸尾破血而不傷血,專治積滯腫痛;川芎活血中之氣,祛血中之風,引藥上行于頭腦;地龍即動物藥材蚯蚓,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稱之具有活絡通經、周行一身之血的作用,可用來防治心腦血管疾病;余者桃仁、紅花、赤芍均有通血逐瘀之效。全方7味藥,攻補兼施,共奏補氣活血之效。目前市面上有補陽還五顆粒、補陽還五口服液等多種劑型方便選擇。 除了補陽還五湯,門診還經常有患者來咨詢大活絡丸和小活絡丸對中風后遺癥的療效,有人認為兩者僅僅是劑量規格不同,將其混為一談,導致錯誤用藥。 小活絡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僅有6味藥,主治風濕痹痛(風濕、類風濕關節炎),而大活絡丸出自《蘭臺軌范》,由50余味藥物組成,主治腦中風后遺癥(腦出血、腦梗死、腦血栓)中的痰濁壅滯型,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功用相異,希望患者朋友們可以合理選擇用藥。 康復護理1運動功能 中風后遺癥最常見的就是一側肢體的癱軟無力或痙攣強直,為了避免廢用性肌萎縮及褥瘡、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臨床上經常建議家屬幫助患者進行被動、主動運動訓練。 被動訓練多應用于腦中風后遺癥早期,主要由護工或者家屬幫助患者活動肌群,患者以意念配合(患者的自主康復意識十分重要),包括肩、肘、腕、膝、踝關節的屈、伸、內外旋轉活動,每日2~3次,動作要均勻柔和,自上而下、由近及遠地操作,避免過度牽拉脫位; 主動訓練包括坐位平衡(應逐漸坐起,避免體位低血壓)、穿脫衣物(鍛煉上肢力量及精細動作,幫助恢復日常生活能力)、站立位及行走訓練(鍛煉下肢力量及邁步重心轉換,初始階段可借助扶持)等。 2言語功能 由于中樞神經系統損傷,腦中風患者經常出現言語及吞咽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因此早期的功能訓練非常必要,包括開閉口、伸卷舌、鼓腮吹氣、吞咽口水、發音鍛煉(從簡單音節開始,循序過渡到句子、詩歌的朗誦),此過程比較枯燥,注意要不斷鼓勵患者,提高積極性。 3心理健康 腦中風病人由一個健全人變為生活自理能力障礙的人,必然有巨大的心理落差,在門診經常聽到患者抱怨,為何自己罹患此種疾病,存在焦慮、恐懼、悲觀、絕望等多種負面情緒。對這些不良情緒我們需要及時地疏導,可以通過輕撫、握手等動作進行安慰。 在治療過程中,還可以通過播放中醫五行音樂進行音律調節,其中木行(屬肝)和水行(屬腎)音樂的輕柔和緩對患者的急躁、失眠有很好的改善作用;火行(屬心)和金行(屬肺)音樂節奏明快活躍,可以調節病人的抑郁、恐懼、絕望;對因焦慮造成脾胃功能失調的患者,讓其傾聽厚重的土行(屬脾)音樂,大有裨益。 藥膳食療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常伴“三高”,宜清淡飲食,多食新鮮果蔬,同時還要兼顧營養豐富,魚、肉、蛋、奶亦不可缺,因此合理搭配十分重要。中醫自古就有以食為藥的傳統,寓療疾養生于日常飲食之中,下面就介紹幾道簡單易做的藥膳: 1黃芪桂枝粥 生黃芪15克,桂枝10克,炒白芍10克,生姜3片,水煎以上4味取其汁,與大棗5枚、大米100克同煮為稀粥服食,適用于氣虛血瘀所致的半身不遂、肢軟麻木、短氣少言等。 2黃精珍珠牡蠣粥 黃精10克,珍珠母、生牡蠣各30克,水煎以上3味取其汁,配大米50克共煮為稀粥服用,適用于偏癱伴肝陽亢盛(血壓偏高)心悸頭暈、腎氣虧虛痿軟乏力者。 3橘皮山楂粥 橘子皮10克,生山楂片15克,萊菔子12克,先分別焙干,共研為細末;另將糯米100克煮粥,粥將成時加入藥末再稍煮,加食鹽少許調味食用,適用于痰濁內阻(血脂偏高)、神識恍惚、肢體麻木者。 4山藥葛根小麥粥 懷山藥30克,葛根粉30克,小麥50克,粳米50克,加水適量共煮,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煮至麥熟即可,適用于脾腎陰虧(血糖偏高)癥見多飲、多食、多尿、煩熱口渴者。 總而言之,樂觀主動、態度積極,是一切治療的開始。腦中風后遺癥需要長時間綜合性的治療養護,需要醫師與患者及家屬通力協作,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合理用藥及安排治療日程,康復治療過程中有問題應及時向主治醫師咨詢,避免陷入誤區。 作者簡介 霍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學位,畢業于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針推系,臨床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中風后遺癥、面癱、頭痛、神經衰弱、耳聾耳鳴、呃逆、頸腰椎病等,特別是在運用頸項針治療延髓麻痹方面有較獨到的心得體會。 出診信息 地點:每周二、四全天,周六下午 時間: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神經科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雜志所有,轉載、摘錄請注明出處。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霍金 本文編輯:桔梗 投稿郵箱:jtzyy@126.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