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那些以人名命名的道路,每條路都有屬于它的故事和特點。

這條路是紀念在武昌起義(辛亥革命)中獻出了寶貴生命的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位烈士的。1931年在他們獻身的湖廣總署東轅門舊址,現在武昌造船廠東大門內建立了'三烈士亭',亭中立石碑一塊,上書'彭劉楊三烈士就義處'9個大字。1991年值武昌首義80周年之際,武昌區人民政府舉辦首義文化節,在武昌閱馬場樹起了彭劉楊三位烈士的塑像,讓后人瞻仰和緬懷烈士的英雄勛業。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武漢市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于1927年將后城馬路改名為中山馬路??箲饎倮鬂h口市政府于1946年元旦,將延長了的中山馬路命名為中山大道,并且舉行了隆重的命名儀式,從此,中山大道這一路名沿用至今。是武漢最繁華的地方,貫穿了整個漢口中心的商業街,至今留下南洋大樓、民眾樂園、水塔、總商會、中國銀行等近代建筑。

1927年至1929年間,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武昌古城被拆除,1936年,沿著武昌古城墻基和護城河,修建了這條紀念孫中山先生的環城馬路。中山路像一個巨人,把辛亥革命舊址所屬的起義門、楚望臺、武昌都督府等,全部攬在其臂膀之下。中山路現在是武漢市及武昌區主干道之一,全長近二十公里。

此路原在法國租界內,形成于清末民初,兩側多是鋼結構二至三層的紅磚房,是軍閥吳佩孚和一批富商的產業,法國人命名為巴黎街。1945年后抗日勝利后更名。現在此條路上還有一座黃興先生的半身像,用以紀念此公為中國所做出的貢獻。此路在90年代時曾是武漢火紅一時的夜市火鍋一條街,開創了武漢人吃火鍋的先河。

黎黃陂路和黃陂路是一條路,黎黃陂路全長604米,建于1900年(光緒26年),為黃陂人所建,故名黃陂路。后劃入漢口俄租界,稱夷瑪路。位于武漢市江岸區。因兩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是武漢黃陂人,人稱黎黃陂,所以此路又于1946年改稱黎黃陂路。黎黃陂路是武漢著名的“慢生活”街區,整條街遍布咖啡店,是漢口神采與氣質的延續,適合文藝小清新去拍照。

此路主要是為紀念討袁名將的蔡鍔。原在法租界內,原稱為福熙大將軍街,1945年抗戰勝利后易名?,F在此條路上,為小吃一條街,相鄰都是一些老房子,品嘗起小吃來別有一番風味,而武漢市最早的電影院(中央電影院,解放后改稱解放電影院)也在這條街上。

在沈陽路下首有條張自忠路,原為日租界內之成忠路,此路主要是為紀念在抗日戰爭中隨棗會戰中為國捐軀的國軍上將——張自忠先生。張自忠是國民黨第五占區三十三集團軍上將司令官,1940年5月在湖北宜城長山抗日戰役中犧牲。此役是武漢會戰中的外圍最重要的戰役之一。

郝夢齡曾任國民黨第九軍中將軍長,1937年他在山西忻口指揮戰斗中以身殉國,被追認為上將。10月24日,郝夢齡的靈柩運回武漢,以國葬之禮安葬在武昌卓刀泉。郝夢齡將軍是抗戰初期犧牲在抗日疆場上的第一位軍長,為紀念郝夢齡的功勛,武漢將燮昌小路改名為“郝夢齡路”。

漢口中山大道上,有一條600米長的路,叫陳懷民路,它是以抗日英雄陳懷民名字命名的道路,以紀念這位以身殉國的空軍英雄。1938年武漢“4.29空戰”中,陳懷民駕駛戰機在擊落一架敵機后受到5架敵機圍攻,與日本吹噓的所謂“紅武士”高橋憲一同歸于盡。武漢人民為了紀念他,將漢口租界的一條路命名為“陳懷民路”。

現存唯一一條以古人岳飛命名的街道。原在法租界內,這條路原名霞飛將軍街,是以法國征戰亞非的將領霞飛命名的。

劉家棋是一位在二戰中犧牲在抗日前線,山西忻口會戰中的武漢籍將軍。為了記念他,武漢市將江岸區永清街黃埔路旁一條小街命名為劉家棋路。2003年,因舊城改造,劉家棋路也隨之消失,但武漢人民卻深深記得它。已經消失,位于現在的武漢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