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龍湯——經方解讀(之一)
【組 成】麻黃去節三兩(10克),芍藥三兩(10克),細辛三兩(3克),干姜三兩(10克),甘草炙三兩(6克),桂枝三兩(10克),五味子半升(6克),半夏洗半升(10克)。 【煎 服 法】原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講 解】本方為治表寒里飲表里雙解的主要方劑。對風寒客表,水飲內停以及痰飲喘咳無表證;身體重痛,肌膚悉腫者均可應用。因風寒襲表,陽氣被遏,故見惡寒發熱,無汗,身體疼痛,飲為陰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水停心下,阻滯氣機,故胸痞。水留胃中,胃氣上逆故干嘔。水飲溢于肌膚,故浮腫身重。外有表邪,故脈浮。本方用麻黃為君,發汗平喘,宣肺行水,以桂枝為臣,辛溫解肌,既助麻黃以解表,又能溫陽化氣,助麻黃以行水滌飲。又用干姜溫脾肺之寒,以杜其生痰之源。細辛、五味子一散一收相互制約,以達止咳平喘之效。以上三味相須為用,是為散中有收,使風寒與水飲全除而肺氣不傷。更用半夏祛痰蠲飲降逆止嘔。芍藥斂陰和營與桂枝為伍,可調和營衛,并可防止麻、桂汗散太過以為佐。炙甘草協和諸藥以為使,合芍藥酸甘化陰更能緩急迫以治咳喘,全方共呈滌飲解表、止咳平喘之效。 【臨證應用】本方用于外感風寒,內有停飲證:以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不渴,苔潤滑脈浮或弦為辨證要點。根據臨床經驗,脾肺虛者,或因感冒風寒,或因遭受淋雨,或因涉水、游泳受涼,或因恣食瓜果生冷,往往出現上列證候,用本方都可收效,總之,本方對感冒咳嗽,慢性喘息見濕象而不見陰虛內熱癥者都有療效。本方麻、桂、芍用量要同等,開始可少用,然后逐漸增加。半夏、五味子與細辛、干姜一降一升,使肺呼吸正常,但降氣藥宜重,升藥宜輕,以3:1的比例為佳,這是因為肺氣以下降為順的緣故。但寒熱輕微,表不甚實者,麻桂用量都可再予減少,用炙麻黃以緩發散而取宣肺平喘之效。現在治過敏性支氣管喘息有以本方配柴胡、黃芩、烏梅有脫敏效果,喘重可加訶子以斂肺平喘。 本方加生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主治小青龍湯證而兼有里熱煩躁者。加石膏不僅為了清解里熱,還能制約麻黃發汗之力,突出麻黃利水滌飲作用,全方寒熱并用,以使水熱俱去。如兼新感有化熱趨勢可加酒芩、紫菀、白前,對改善喘咳證狀有效。本方去桂枝、芍藥、甘草,加射干、紫菀、款冬花、大棗名射干麻黃湯,主治寒飲內停,肺失宣降而無表癥,證見咳嗽氣逆,喉中痰鳴不得臥,臥則喘甚,舌苔白膩滑,脈弦滑或濡者。方用麻黃、細辛祛寒解表;款冬、紫菀溫肺止咳;射干、五味子下氣平喘,半夏、生姜祛痰滌飲;合四法于一方,分解其邪。更加大棗安中以調和諸藥。全方具有溫肺化飲、止咳平喘功效。 小青龍湯是以治“喘”為主,系外有風寒內有痰飲,以解表為主;射干麻黃湯是以治“哮”為主,系用于寒飲咳喘,喉間哮鳴不得平臥者,以化飲為主。 【方論選錄】張秉成:“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而咳,或渴、或利等證。前方(指大青龍湯)因內有郁熱而表不解,此方因內有水氣,而表不解。然水氣不除,肺氣壅遏,營衛不通,雖發表,何由得汗,故用麻黃、桂枝解其表,必以細辛、干姜、半夏等辛辣之品,散其胸中之水,使之隨汗而解。金匱所謂腰以上者當發汗,即內經之開鬼門也。水飲內蓄,肺必逆而上行,而見喘促上氣等證。肺苦氣上逆,急食酸以收之,故以芍藥、五味子、甘草三味,一以防其肺氣耗散,一則緩麻桂姜辛之剛猛也。”(《成方便讀》) 包潘良——在線輔導 浙江省東方中醫信息化技術研究院 |
|
來自: AB向往神鷹 > 《6.中醫名方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