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中國文學史》 概述 諸子散文可分為三個時期:一期是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主要作品《論語》、《老子》、《墨子》。二期是戰國中葉,主要作品《孟子》、《莊子》。三期是戰國末期,主要作品《荀子》、《韓非子》等。按學派劃分,《論語》、《孟子》、《荀子》屬儒家;《老子》、《莊子》屬道家;《墨子》屬墨家;《韓非子》屬法家。諸子散文中有代表性的文章均邏輯謹嚴,分析深入、文辭絢麗,達到了很高成就,對后世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論語》 《論語》主要是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魯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把奴隸主階級壟斷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巨大和深遠影響。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詩、書、禮、樂教弟子,有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他不語怪、力、亂、神,而教人則循循善誘、重在啟發、舉一反三。他為了行“道”,挽救“日薄西山”的奴隸制,曾經周游列國,席不暇。對現實采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態度。 《論語》一書主要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所記,故書中的稱謂、體例和文章風格都不一致。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論語》所記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的概念是從家庭出發的尊卑長幼、貴賤親疏的差別的愛,而這個“愛”體現在孝、弟、忠、信的道德禮教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奴隸制秩序上。這符合封建統治階級要求,因此歷代封建統治者利用孔子來鞏固其統治,尊其為“圣人”。 《墨子》 墨子名翟,魯人,年代略后于孔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中心思想是“兼愛”。他的“兼愛”和“非攻”主張,在“強劫弱”、“眾暴寡”的春秋戰國時期,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 《墨子》一書也是弟子所記,故稱“子墨子”。文章質樸,較少文采,但邏輯性強,善于運用具體的事例進行說理,從具體問題的爭論進而為概括性的辯難,是說理文的一大進展。 《孟子》 《孟子》是記錄孟子言行的書。孟子(前370?—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于孔子之孫孔伋的門人,是孔子之后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義,是孔子學說的發展。孟子主張行仁政而王天下,仁政的具體內容是“省刑罰、薄稅斂”,使民有“恒產”,“養生送死無憾”。 《孟子》散文的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帶鋒芒,富于鼓動性,有縱橫家、雄辯家氣慨,充分反映了戰國時代尖銳激烈的階級斗爭。其次是善設機巧,引人入榖,先縱后擒。再次是善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事非,既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 《莊子》 道家學派的先驅老子即老聃,他的《道德經》五千言是簡括而有韻的理論文,老子主張絕圣棄智、忘情寡欲、無為而治。 莊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前360?-280?),名周,宋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莊子-秋水》篇載楚王使人聘莊子,莊子不應。可見莊子是一個茍全性命、不求聞達的人,符合莊子敝屣富貴、淡薄利祿的思想。 《漢書-藝文志》載《莊子》書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從莊子的整個思想體系和政治觀點來看,莊子無疑是一個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哲學家,他不滿現實,卻又無力改變,就不得不走陷居遺世的道路。一方面議君相、譏儒墨,甘貧賤而肆其志;一方面否定一切,齊萬物、一死生,泯是非得喪,以追求內心的調和,精神的勝利而自我麻醉。因此,莊子的處世態度可以說是玩世不恭、隨俗浮沉。 《莊子》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風格。首先是吸收神話創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作為論語的根據,因此想象奇幻,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如《逍遙游》、《人世間》等。其次是善用譬喻,《莊子》一書,“寓言十九”。寓言的性質本來就是作譬喻的,如庖丁解牛喻養生之理。匠石運斤喻知音難遇之感,等等。其三是文中多用韻,聲調鏗鏘,使讀者有和諧的節奏感。 《韓非子》 韓非是戰國后期法家代表人物,任法術而尚功利,信賞必罰,排斥仁愛。他堅決反對復古,主張因時制宜,認為當今之世還有贊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的,必為新圣所笑。“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五蠹》)。 韓非散文的特點是鋒芒銳利,議論透辟,推證事理,切入要害。 先秦諸子散文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首先是儒家學派的孔孟思想,其次是道家學派的老莊思想。一般來說,儒家的入世精神是積極的,但維護封建秩序的說教卻有不良影響。道家對現實的態度是消極的,但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的“清高”,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也有一些好的影響。就詩家來看,接受前者影響的,其藝術風格多表現為現實主義;接受后者影響的,其藝術風格多表現為浪漫主義。杜甫和李白就代表著這兩種不同的影響和風格。先秦諸子散文對后世散文發展的影響更顯著,漢初的賈誼、晁錯的政論文,唐宋以來的古文家,均受到了先秦諸子散文的重要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