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揭示了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方向和一般規律,系統描述了3-4歲、4-5歲、5-6歲每個年齡段幼兒發展的典型表現,并提供了相應的教育建議。
《指南》的頒布,標志著今后家長參與幼兒園管理、參與幼兒教育的深度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為家長的積極參與提供了可能性,但這種可能性要轉化成現實,還有待于家長對《指南》文件的學習。 為了能幫助家長學習和理解《指南》,指導家長在家庭生活中提高養育子女的科學性,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份家長導讀:
《指南》能幫助家長什么:
● 把握幼兒學習與發展的規律,正確認識和了解孩子。 ● 反思和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和行為。 ● 建立合理的教育期望,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長。 ● 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支持孩子的學習與發展。 ● 與幼兒園進行良好溝通,取得教育共識。
1. 幼兒具有獨立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他們對周圍事物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究和學習愿望。 2. 幼兒天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他們通過感官、動作、語言與周圍環境互動,無時無刻不在積極主動地學習與探究。 3. 家長應尊重幼兒自身的興趣、需要與獨特的學習方式,支持和引導他們主動學習探究。 1.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 2. 游戲伴隨著幼兒成長。 3. 幼兒在游戲中探索、發現、想象和創造,通過游戲認識周圍世界、感受生活和享受快樂。 4. 家長應積極接納并支持孩子自由自在地游戲。 1. 幼兒在與同伴和成人交往的過程中,獲得有益的生活經驗,不斷認識自己,了解他人。 2. 家長應滿足幼兒渴望陪伴的需要,鼓勵、支持幼兒主動與人交往,學習必要的交往技能。
1. 幼兒的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和特點,在發展的順序和階段上大致相同,但是每個幼兒的發展速度和表現又不完全一致。 2. 家長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發展差異,了解自己孩子成長的獨特性,允許孩子按照自身的節奏和方式學習發展。
●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并伴隨孩子終生。 ● 家庭中形成的早期經驗對孩子的情緒情感、性格、行為、智力及價值觀等方面有著深刻的影響。 ● 家長的身教重于言教。
1. 提供營養均衡的飲食,悉心照料生活起居,保障孩子正常生長發育。 2. 經常帶孩子到戶外運動和游戲,滿足孩子身體和動作的發展需要。 3. 盡量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讓孩子在自我服務中學會動手動腦。 4. 幫助孩子養成規律、有序的生活習慣,讓他們受益終生。 5. 不過度保護和包辦代替。
玩具和圖書是童年不可或缺的伙伴,能引發幼兒豐富的想象和創造。
1. 玩具不一定都是買來的,簡單的生活用品或自然材料同樣能激發孩子游戲和創造的興趣,和孩子一起搜集生活或自然材料,變換和創造各種玩法。 2. 經常陪孩子一起看圖書講故事,開闊眼界,豐富心靈,增進情趣,讓孩子從小親近和喜歡圖書。 3. 提供相對獨立的空間,便于孩子自由取放玩具、圖書,存放自己的作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家庭一員。
父母的作用任何人都取代不了。父母的關愛和陪伴是幼兒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形成良好情緒情感的重要基礎。
1. 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在良好家庭關系中成長的孩子,情感積極穩定,能主動自信地應對未來生活。 2. 多親吻、擁抱、愛撫孩子,經常和孩子一起游戲、聊天、講故事,讓他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3. 做孩子游戲的玩伴,平等參與,不過分干預。 4. 父親帶給孩子勇氣、力量和自信,讓孩子的人格更加積極健全。
● 大自然為孩子的學習和探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 親近大自然可以萌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強健體魄、愉悅心靈。
1. 經常帶孩子接觸大自然,讓孩子感受陽光雨露 山川河流的美好,在觀察花鳥樹木、玩沙玩水中體驗到自然的奇妙和探究的樂趣。 2. 注意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和他們一起感受、發現和分享對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認識。 3. 支持孩子用自已的方式感知事物、發現規律、積累經驗和解決問題。 4. 不要過多干擾孩子的活動,容忍、接納孩子的一些“破壞”行為。
鼓勵和支持孩子探索大自然是促進孩子主動學習、提高探究能力、增長知識經驗的有效途徑。
1. 細心觀察孩子的探究過程,了解他們的興趣和需要,在必要時啟發他們思考,嘗試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2. 理解和支持孩子反復觀察和嘗試的行為,這是孩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獨特方式。 3. 當孩子在專注地觀察和嘗試時,不要為了急于求成,強迫他們順應家長的思路,干擾孩子探究的興致。
1. 與孩子一起關注、感受和經歷自然界生命的神奇與豐富,熱愛大自然。 2. 與孩子一起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和真諦,敬畏大自然。
● 社會生活為孩子提供了人與人交往、理解和建立規則、適應群體生活的機會。 ● 社會生活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身教勝于言傳。 ● 幼兒的交往技能是在觀察模仿、交流互動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 良好的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能讓幼兒感到安全可靠,樂于交往,充滿自信。
1. 經常帶孩子參加親朋好友聚會和一些適宜孩子的社會活動,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各種不同的人和事。 2. 經常邀請小伙伴來家里玩,或鼓勵孩子到小朋友家做客。 3. 適時送孩子上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引導孩子在交往中逐步體會什么樣的行為受歡迎。 4. 經常和孩子聊聊他和小朋友之間的事兒,引導他關注自己的想法,理解別人的感受。
1. 通過日常生活或游戲,體驗規則的必要,逐步調整自己的需要和行為,遵守規則。 2. 幼兒之間發生沖突,不要急于干預,引導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 3. 幼兒遇到困難時不包辦代替,以適當的方式鼓勵和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不輕言放棄。
1. 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使他真正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2. 積極回應和肯定孩子獨特的視角和想法,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獨特性。 3. 關注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多肯定孩子,切忌橫向比較。 4. 幫助孩子感受與同伴交往的快樂,體會幼兒園集體的溫暖,形成認同感和歸屬感。
1. 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 2. 運用多種感官和動作進行操作和體驗。 3. 以具體事物和現象為內容。 4. 具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節奏。
1. 是否獲得了豐富的生活感受和體驗。 2. 探究過程中是否有獨立的思考和經驗積累。 3. 是否用已有經驗分析解決新問題。 4. 是否形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1. 缺乏平常心,相互攀比,對孩子期望過高。 2. 不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按照自己的意愿強迫孩子學習各種技能。 3. 盲目追求知識技能,要求孩子提前學習拼音、識字、算術、英語...... 4. 不愿讓孩子玩沙、玩水、拆拆裝裝......擔心不安全、不衛生。 5. 過分追求學習結果,讓孩子死記硬背古詩古文,以為會的越多越好。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家長要善于發現和了解孩子的獨特性,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用孩子的優勢帶動其它方面的發展。
孩子是我們的未來和希望,而幼兒的3-6歲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共同努力,讓孩子學習他該學的東西,做他該做的事情,還給孩子一個真正擁有幸福和快樂的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