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游釣星城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唐代詩人儲光羲《釣魚灣》 春來了,釣友們走向戶外,沐浴陽光,踏青賞花,享受漁樂,多么愜意啊! 后天就到驚蟄節氣,魚諺:驚蟄到,青蛙叫,魚兒跳。驚蟄時節,正是一年當中第一個釣魚旺季。雖說驚蟄到,魚好釣,但也有釣友“打光頭、當空軍”,其主要原因是對春季作釣的技巧把握不好。 釣位:釣灘、釣近、釣草 前幾日,天氣晴好。我與釣友去黃興郊外繞城高速附近的一口小塘垂釣,兩人先用4米5釣遠,結果未得一鯽,后來我們改到一淺水草邊,下竿就連得板板數只。 諺語說:“七分釣位,三分釣技”,這種說法雖不夠全面、確切,但足以說明釣位和釣點的重要。釣位和釣點的選擇與季節、天氣、環境、水情、地形、魚情等有著密切關系,綜合諸多因素選擇出相對理想的釣位和釣點實非易事。 一般來說,魚的活動有“三趨”:趨暖、趨氧、趨食,同時要保證安全。春回大地,氣溫升高,水溫也在逐步上升,此時,魚以趨溫為主,因此春釣選位,應以不同位置的水溫高低為重要依據,魚諺所言“春釣灘”就是這個道理。另外,魚兒產卵(俗稱“板籽”)需要將肚皮與水草枝條摩擦擠壓等,春釣選位可簡單歸納為:釣灘、釣近、釣草,無草釣有草、有草釣無草,深釣淺、淺釣深,等等。對釣位淺近的把握,要以不驚擾魚兒索食、嬉戲、曬太陽為度,此時垂釣者宜靜忌吵鬧。 太陽暖暖地照著,我看到水面有成群的魚兒游動,忽而潛入水中,在另一處冒了出來,也許是天空有鳥兒飛過,也許是旁邊釣者拋了竿或在走動。我將釣竿向遠處拋去,坐等魚兒上鉤。 釣餌:鮮、活、香 春天野釣,主要對象是鯽魚,其次是鯉魚。 經過寒冬的蟄伏和消耗,魚兒消瘦、腹中空空,加之產卵繁育的需要,迫切需要大量進食,比較容易釣獲,可以說,只要選對了位置,拋餌就可以有魚!而不像寒冷的冬天,餌料不到口邊,魚餌不對口味,魚兒便難開尊口。 春釣鯽魚,用餌講究鮮、活、香。陳餌剩餌不鮮也不香,釣獲自然比較差。活餌主要是蚯蚓和紅蟲,具有腥、動兩特點,與香餌相比,釣獲可以強于數倍。對于餓急了的魚兒來說,蟲餌的效果是最好的,而其中紅蟲又明顯優于蚯蚓,商品蚯蚓又優于本地土貨,主要是前者腥味更明顯、蛋白含量更高。紅蟲比蚯蚓更“萬能”,是春天休閑“走釣”的首選。 我們這次黃興野釣,一群釣友用腥香餌臺釣,收獲不佳,改用紅蟲后,順塘走釣有不少收獲。我觀察到,紅蟲作釣,魚兒立馬上鉤;蚯蚓作餌,需拋竿等候。如果是懸墜作釣,嫩子魚不吵棚時,可以考慮用腥味;若有小魚鬧窩,用香味更穩健。當然,用蟲餌還是最可靠的,只不過紅蟲易招小魚吵棚。 曝日:亦可釣得板板歸 春釣把握好選位、用餌的技巧,一般情況下釣獲不愁,但有時仍會兩手空空。春釣“打光頭”主要出現在曝日天氣下,因為水表溫度相對水底明顯高,魚兒從水底升至表層活動,釣者一拋竿魚兒就會受到驚嚇而逃遁,看得到魚而釣不到魚。 上個星期日,是個曝日天,不少釣友當了“空軍”。但我的釣友彭大將軍赴北山鎮一個嫩子魚超多的山塘作釣,竟獨自收獲三兩至七八兩重的土板板17斤!據他介紹,秘訣是這樣的:一是選位。還是釣灘,只不過不是釣近,而是用5米4釣緩緩趨向淺灘遠處。這主要是考慮此處不太深,水溫不低,聚魚不成問題,而人坐岸邊,釣位在遠處,又不會讓人影和聲響驚擾魚群;二是用餌。既然是曝日天氣,魚在淺水區活動,一旦如往常頻頻拋竿,必然驅散魚群,他就用傳統的糠餅酒米定點做窩,然后用稍大些的帶刺鉤掛蚯蚓作釣,既誘魚留魚又不驚擾魚還防止了嫩子搶食吵棚。如果改用紅蟲,嫩子必吵;三是動靜相宜。用蚯蚓而不用粉餌作釣,主要是減少拋竿對魚群的驚擾,而通過蚯蚓腥味招魚進食,這是取靜。作釣過程中,如連續十秒左右浮漂無動作,就要牽動線組讓水底的蚯蚓活餌動一動,活動的物體總比靜止的物體容易被魚兒發現,鯽魚本喜歡活食。 春天是垂釣的旺季,只要我們對選位、用餌、手法等環節積極開動腦筋,不斷思考總結,就會收獲滿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