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麻杏石甘湯 原文:1.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 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162) 方藥: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煎服: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升,去滓,溫服一升。 發揮:麻杏石甘湯由麻黃、杏仁、石膏、炙甘草組成,包含兩個常用的藥對,一是麻黃和杏仁,二者一升一降,符合肺的宣發肅降的生理特點,二是麻黃和石膏,麻黃能散外寒,石膏能清里熱,傷寒論中多次出現二者的搭配,如大青龍湯,越婢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等,這些方子主治寒熱不同,關鍵在于麻黃與石膏的劑量關系。 從原文看,麻杏石甘湯從桂枝湯證經汗法或者下法而來,致使外邪不完全入里。從臨床上講,麻杏石甘湯多為疾病變化而來,出現兩種情況本人常喜歡用此方: 1.外感邪氣入里化熱,出現頭痛、惡風寒等太陽證以及咽痛、鼻干等陽明輕證,類似于現在的流行性感冒,發熱重,可合銀翹散,成藥中連花清瘟膠囊就是二者合方加減,在治療禽流感等流行感冒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若咳重,可合桑菊飲。 2.也是邪氣入里化熱,出現頭痛、惡風寒的太陽證以及咳喘、高熱等陽明重癥,類似于現在的肺炎,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從本方基礎上加減而來。 病案:本人表弟,17歲,學生,受寒感冒后出現高熱,體溫38.5℃,大量黃臭涕,咽痛,目痛流淚,納可,眠可,大便干,小便黃,余無明顯癥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給予麻杏石甘湯加減:麻黃6g,生石膏30g,炒杏仁12g,炙甘草9,金銀花30g,連翹15g,桔梗12g,蒼耳子9g,辛夷9g,生薏米30g,三劑,仍有少量鼻涕,余證皆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