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臭: 蘆根(鮮、干均可)一兩,煎湯一碗,加冰糖適量內服,一日一次,早晨空服,連服一 星期。清火解毒,治內熱胃火。 口臭偏方楊柏獻方:葛根30 克、木香、陳皮、藿香、白芷各12克、丁香5克,用水煎,但不要煎太久。每次喝時,先含在嘴內5分鐘,然后吐出。按此方法,含吐5次。最后,喝此藥一口。有口腔潰瘍患者,禁止使用此方。1.粉葛根治口臭 竹葉各3克,青黛1.5克。 [制用法] 水煎服,日1劑。 2、治口臭偏方:將泡好的花茶1兩,放在嘴里嚼爛吸汁,然后吐出。每天1—3次,一般一個星期就不會口臭了。 4、治口臭偏方: A、葛根30克,木香、陳皮、藿香、白芷各12克,丁香5克。將上藥用水煎,但不要煎得太久。每次喝時,先含在嘴內5分鐘,然后吐出。按此方法含吐5次,最后,喝此藥一口。有口腔潰瘍的患者,禁止用此方。 桂花茶 【配方】桂花3克,紅茶5克。 【制法】先將桂花水煎煮,以煮沸水沖泡紅茶,即可。 【功效】解毒除臭、芳香化濁。 【應用】適用于口臭、胃呆、牙痛者。 【用法】每日1劑,多次少量,頻頻含飲。 桂菊茶 【配方】 桂花6~9克,菊花6~9克。 【制法】將上述2味,入杯用開水沖泡,待溫。 【功效】芳香清胃。 【應用】適用于胃熱口臭者。 【用法】 每日1劑,分2~3次沖泡,代茶飲用。 單味茶 【配方】綠茶25克。 【制法】將綠茶沸水沖泡成濃茶,備用。 【功效】清除胃熱。 【應用】適用于胃熱口臭者。 【用法】飲用茶水并口嚼茶葉。 茉莉薄荷茶 【配方】茉莉花3~6克,薄荷3~6克。 【制法】將上述2味,入杯用開水沖泡即可。 【功效】芳香除臭。 【應用】適用于口臭患者。 【用法】每日1劑,分1~2次沖泡,代茶飲服。 石榴茶 【配方】石榴1~2只。 【制法】剝取石榴籽,榨汁,兌入等量涼開水即成。 【功效】清熱、除臭。 【應用】適用于口臭伴有咽喉腫痛者。 【用法】每日1劑。分次代茶飲用。 【用法】每日1劑,分次代茶飲用。 荸薺茶 【配方】鮮荸薺250克。 【制法】將荸薺洗凈,搗碎,用適量清水煎煮至荸薺熟,即成(亦可將鮮荸薺洗凈,削皮后榨汁)。 【功效】清熱、消積、除口臭。 【應用】適用于口臭伴有目赤溲黃者。 【用法】每日1劑,分次代茶飲用。 絲瓜茶 【配方】老絲瓜2條。 【制法】將絲瓜洗凈,去皮,切碎,文火水煎。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除臭。 【應用】適用于口臭伴便秘者。 【用法】每日1劑,分次代茶飲用。 薄荷茶 【配方】薄荷10克,綠茶2克。 【制法】將上述2味,置于杯中,用沸水沖泡片刻,即成。 【功效】辛涼解表、行滯消積。 【應用】適用于口臭伴有食滯腹脹者。 【用法】每日1劑,分次代茶飲用。 藿香茶 【配方】藿香15克。 【制法】將藿香倒入砂鍋,加適量清水,煎煮片刻。 【功效】清除口臭。 【應用】適用于口中黏膩、口臭頗重者。 【用法】每日1劑,分次代茶飲用。 竹葉茶 【配方】鮮竹葉15克,綠茶9克。 【制法】將上述2味,一起入砂鍋水煎沸,涼后即成。 【功效】清熱解毒、辟穢除臭。 【應用】適用于濕熱、肝郁引起的口臭伴咽喉腫痛者。 【用法】每日1劑,分次代茶飲用 1、牛奶:吃大蒜后的口氣難聞,喝一杯牛奶,大蒜臭味即可消除。 2、檸檬:檸檬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的功效。可在一杯沸水里加入一些薄荷,同時加上一些新鮮檸檬汁飲用,可 去口臭。 3、金橘:金橘對口臭伴胸悶食滯很有效,可取新鮮金橘5~6枚,洗凈嚼服。本方還具有芳香通竅、順氣健脾的功效 4、蜂蜜:蜂蜜具有潤腸通腑、化消去腐的功效,對便秘引起的口臭頗有效。 5、山楂:山楂性酸,味微甘平,有散瘀消積、清胃、除口酸臭的功效。 6、茶葉:用濃茶漱口或口嚼茶葉可除口臭。進食大蒜、羊肉等食物后口氣難聞,可用茶葉1小撮,分次置于口中, 慢嚼,待唾液化解茶葉后徐徐咽下,療效頗佳。 6.效緩解口臭的食物 1咸魚頭豆腐湯 咸魚頭味甘兼具清熱作用,而豆腐性涼有清熱解毒之效,對于口腔潰爛牙齦腫痛口臭及便秘等都甚有功效 原料:咸魚頭1個豆腐數塊生姜1片 做法:洗凈所有材料咸魚頭斬件稍煎后與生姜同放入煲內加入適量清水用猛火滾約半小時放入豆腐再滾20分鐘便可 2生蘆根粥 專治因舌干或牙齦腫爛造成的口臭 原料:蘆根30克大米50克 做法:蘆根洗凈后放入煲內,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15分鐘隔渣留汁加入米煮成粥,每日1劑宜每早空腹服用,約5劑見效。 除了這些飲食療法之外,清淡飲食也是關鍵,多吃含有豐富纖維素的食物有利于清潔口腔,還應適當食用具有清熱化濕避穢除臭的食品,如甜瓜子為末口內含之;茴香作湯飲或生嚼;橘餅常嚼食;用蘇子煮水漱口;烏梅脯含化等均有祛口臭作用。其實,口臭并不是什么難以治愈的頑疾,只要找對原因,選擇不同食療方法,就可以把口臭吃走。 3黃瓜粥 專治肝火盛或內濕引致的舌干口臭 原料:黃瓜50克大米100克 做法:黃瓜去皮切片與大米同煮粥隨意服食 4海帶可以消除口臭 治療口臭是可以從飲食下手的。近年研究發現,在海帶中存在著高效的消除臭味的物質,其消臭的效果是現有口臭抑制物黃酮類化合物的3倍,因此,患有口臭的人常食海帶有消除口臭作用。 5.. 檸檬。吃一小塊檸檬,或者含一小片檸檬皮,特別是在餐館,有很多的菜都有檸檬做配料, 如果沒有,您可以要一杯冰水,通常上面都有一塊檸檬. 至于其他時候,檸檬味硬糖也很好,都是不錯的選擇。 治胃熱口臭,三天可除根生白芍10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3天痊愈,再也不復發。 口臭方---郭士全夏枯草3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石膏30克,山梔子12克,菊花10克,薄荷10克(后下),防風10克,甘草6克。 上方水煎,治口臭,口氣,3劑愈,治口腔潰瘍加白芨30克,木通6克,竹葉10克,7-10劑愈。 《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與繼承》 謝兆豐 瀉脾除穢湯(口臭要方)組成:生石膏40克,藿香20克,佩蘭20克,防風10克,山梔10克,黃連3克,荷葉10克,白蔻仁5克,生甘草10克。 功能:清胃熱,瀉脾火,去穢濁,除口臭。 主治:口內出氣臭穢,晨起尤甚,不可近人,伴口干口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脈數。 注意:本方藥量兒童酌減;服藥期間,忌煙、酒、辣椒、蔥蒜等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動火助邪。 口臭(河南名醫 )白寇仁適量。每次取一粒,放口中含嚼,每日3次。 口臭口臭方:A.甘露飲 B.黃連 枳實 甘草 各5克 焦山楂 勾丁各15克。【A方尤效佳。】《驗證病案》:關于口臭一癥的治療,臨床上要分二個方面。一是齲齒造成的:一是腸胃積熱造成的。這里指的是后者,胃腸積熱一般都是用清胃散或玉女煎,但是臨床上都達不到百分之百有效,但有一方可以做到,這就是甘露飲。憶2008年7月有一天,樂仁堂大藥房附近空軍家屬院一少婦,朱玉娜女士經人介紹找到我,說別得毛病都沒有,就是口臭,請開中藥治療一下。刻診:三十一二歲,面色紅潤,能吃能喝,舌淡白胖大,苔厚膩,雙關脈滑大,大便不干,小便不赤熱,略有飯后微脹,余無它癥。看到舌淡胖大厚膩加微脹,我先辨證為脾虛濕盛郁積化火,開出了平胃散加二陳湯加四君子湯,五付。一周后,朱女士再診,說前五付藥無效,仍然是晨起口臭,請盡快解決此癥,天天口嚼口香糖也不是個辦法,想參加個社交活動都不便。看到朱女士焦急的樣子,我覺得先前辨證有誤,應該舍舌取癥,直接用口臭專方甘露飲。又是五付,一周后,朱女士喜形于色奔來告訴我,嘴不臭了,要求鞏固。以后又吃了二十多付甘露飲,口臭徹底治愈。臨床上我用此方治療口臭甚多,大多三五付即效,有時也將上二方合用,效果亦可。但后方不如甘露飲效佳。此方乃從張步桃《小中藥.大功效》書中學來,張步桃在書中說到:“我看過有五十年口臭的,服一次甘露飲就好了一半;很多口腔潰瘍幾十年的,服一次后癥狀就減緩一半”決非虛言。而且我還看到別的老中醫用此方治療口臭和口腔潰瘍得心應手,因此醫者不可不重視此方。 治療口腔潰瘍我習慣用封髓丹和潛陽丹加驗方更得心應手,此另文再談。 附甘露飲:生熟地 天麥冬 石斛 黃芩 茵陳 枳實 枇杷葉 甘草 口臭降濁湯組方:黃連6g 半夏9g 批把葉12g 大腹皮9g 陳皮6g 甘草3g用法:水煎兩次,一日一劑 方解:很多治療口臭的方都是用藿香、丁香等芳香的藥,想要用藥物的香味來掩蓋口腔發出的惡臭,實際上并沒有明顯的效果。其實口臭是因為胃腸有濕熱,濕熱熏蒸,濁氣上逆于口中, 所以出現口臭。治療當清其熱,降其濁,方中:黃連專入胃腸,而能清熱燥濕為君藥,半夏、枇杷葉降氣化濁共為臣藥,大腹皮、陳皮理氣化濕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湊清熱燥濕,降濁合胃之效,為付濟華醫師專門為口臭所制。 中西醫結合治療口臭28例 西藥采用西沙比利2.5~5mg,每日1次或每日2次,反酸、呃逆、胃脘不適明顯者可酌情加服胃炎干糖漿和洛賽克。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中心醫院, 重癥口臭醫案【病例】某女,眉山市人,財務人員,42歲,性格開朗,樂觀外向,談吐大方,人脈較好,比較合群,頗具優越感,唯有口臭一證甚為苦惱,偶有尷尬局面,令人難堪。于2010年9月17日診,自述:口臭嚴重,早上起來口苦,口臭在月經前后最嚴重,月經正常。手腳指尖發麻,手臂特別怕冷,流汗,喝水多但不覺得口渴,喜歡喝冷開水,大便結燥,吃辣椒后拉肚,吃飯可,睡眠可,唇烏,舌淡白。 【處方】熟附片20 干姜20 生姜30 砂仁20 白蔻仁15 丹參15 麻黃5 細辛5 桂枝20 懷牛膝15 甘草10 杜仲10(單位:克)【二診】上方吃一劑后手板冒汗,手臂沒有那么怕冷了,口臭,口渴比以前有所加重,其余癥狀沒有什么明顯變化,囑上方續服2劑。 【三診】手腳指尖已不麻,手腳心有點發熱,早上感覺有點熱,口苦,口臭好些,舌淡白,唇紅。上方去麻黃,細辛,桂枝,加白芍30克,龜板克10(先熬),黃柏20克。 【四診】一劑后諸癥減輕,熟附片改為50克(先熬1.5h),其余不變。 服藥2劑,于國慶節后諸癥俱除而停藥,隨訪一年余身體健康。 【說明】口臭一證常由腸胃熱重而引起,用藥清腸胃熱即可。口苦一證常由肝膽熱重引起,用藥清肝利膽即可。然而本案重癥口臭,口苦及其兼癥卻是陽氣虛弱,陰寒上僭引起,用藥以四逆湯加味治之。幸而患者信心堅定,不然一劑藥后,見口臭,口苦癥狀加重認為藥與病反就更換醫生不來了,那就就功虧一簣了。有好醫生,還得有好患者! 大黃冰片散,口臭不再嫌配方:大黃炭100克、冰片10克。用法:將二味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藥粉少許刷牙漱口,每日早晚各一次。 案例:張松園,男,25歲,患口臭病,經用上方一周,口臭果然消失了。 口臭不算大毛病,患上也叫人頭痛,驗方刷牙連漱口,一周叫人口氣 清。 雙黃連去口臭,讓信心加倍黃連5克,用開水(約100毫升),加白糖20克攪勻以抵消黃連的苦味。泡好以后,把黃連水分成兩份。早晚各飲1份。《本草綱目》記載:黃連不但能清瀉本臟之心火,還能治療肝膽之實火虛火,能治上、中、下三焦之火,能治氣分、血分之火,濕熱、食積之火。該偏方正是利用了黃連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 按我教的方法,女孩用偏方才兩周,就告訴我口臭消失了。開始大大方方地談戀愛了。 平胃散加減治口臭【處方】陳皮15g 厚樸15g 蒼術12g 甘草10g 草果6g 炒菜菔子30g 生姜6g 霍香10g【用法】 水煎服 日三次。 【主治】口甜 口臭 胃脹 納呆 乏力 便溏,關鍵是舌質淡苔白膩,脈不定,關滑、濡、沉均常見。 【加減】脾虛加太子參 便干加大黃 嘔噦加半夏 寒加干姜 熱加黃連 【說明】此方為平胃散加減組成,我在臨床上運用多年,幾近百用百效。其辨證抓住兩點,一是舌膩;二是腹脹。其余隨證加減,三副藥即見效。 【驗證】陳某 男 46歲,慢性胃炎多年,刻診:口臭,納呆,腹脹,屁臭,便溏,乏力,偶有噦嘔,舌胖大色淡,苔白厚膩,脈弦滑大,迫切要求解決腹脹。辨證脾胃濕熱,處方:陳皮15g 厚樸15g 蒼術12g 半夏15g 草果6g 炒菜菔子30g 黃連30g 霍香10g 甘草6g 干姜10g 三劑 水煎服 日三次。 三日后復診,厚膩苔基本退凈,腹脹略減,口中清爽,效不更方,再續五劑,諸癥消失,后以香砂養胃丸善后,又服一月,未見復發。 益智桂辛二陳湯治口臭和貴章教授的益智桂辛二陳湯,由芳香化濁、消食化痰、驅穢之品組成:陳皮、桂枝、益智仁、半夏、茯苓、細辛、甘草。水煎服,早晚各一服,每次200毫升。臨證加減:若食滯內熱加枳實、雞內金、大黃等;嗜食肥甘、濕熱積滯加葛花(亦可加煨葛根)、砂仁、豬苓、茯苓、炒青皮、草果仁等;膽胃積熱上逆加雞骨草、十大功勞葉、檳榔、黃連、焦三仙;若肝胃不和加柴胡、醋香附、紫蘇梗、廣木香、炒蘿卜子;脾胃不調加人參(或太子參、黨參酌情選用)、焦白術、枳殼、焦山楂、炒青皮;氣滯血瘀加梭羅子、三棱、莪術、玫瑰花;胃腸積滯、大便秘結加蘆薈、厚樸、肉蓯蓉、紫草等。 病例:許某,女, 47歲。口腔臭味半年余,近期加重,并伴有不欲飲食,食后腹脹,舌苔黃滑而膩,舌體胖邊有齒痕,色淡紅,脈沉。證屬脾失健運,胃中食滯。治以健脾和胃,消導除穢。方以益智桂辛二陳湯加味治之:益智仁10克,桂枝10克,細辛3克,陳皮3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藿香30克,焦白術18克,枳實15克,大黃5克,焦三仙各10克。3劑,水煎服,早晚各一服,每次200毫升。復診時,口腔臭味消失,食欲增加,腹脹輕減。診其舌苔薄黃,邊有齒痕。原方加炒萊菔子30克,廣木香9克,黃芩9克。再進3劑,一周后癥狀消失。 老中醫奶奶的故事一、對付膿性口臭,只有消除臭源,才能徹底解決。膿性口臭,顧名思義,是由鼻炎、副鼻竇炎、咽喉炎、扁桃體炎、肺結核空洞、運氣管擴張、食道憩室等疾病引起。這些病灶易腐敗、化膿,形成潰瘍,引起口臭,治療此類口臭,只有消除感染病源,才能消除此類口臭。 口 臭馮某,女,75歲。口臭已久(自己并不感覺),兼有上腹部不舒或脹,足略腫,足掌骨痛,左手脈略滑數。辨證:脾胃蘊熱,擬用瀉黃散加味治之。處方:防風20克,合香15克,生石膏30克,炙枇杷葉30克,炒梔子12克,炒瓜蔞仁20克,黃連12克,夏枯草25克,枳殼12克,蒲公英20克,炙甘草10克。 復診:服上方2劑后,自覺效果較好,其女兒也說她的口臭比以前好些了。大便次數增加,但是正常,腹脹減輕,小腿也沒有那么脹了。目前自覺有點氣短,下矢氣甚臭,舌邊略紅,苔白,脈數。 擬方:將前方加桑皮20克,寸冬20克,,減少原方中黃連與梔子的用量為各10克,以資鞏固。 口 臭例一李某,男,42歲。主訴:口臭2年。 2年前始自覺口中有臭味,伴有胃中泛酸,一年四季不變。經用藥對癥治療,無明顯療效。舌質紅苔白,脈弦。診斷:口臭。 辨證:飲食勞倦,郁怒傷肝,致使脾胃蘊熱,火邪上蒸,而成口臭。治法:清胃瀉火,健脾利濕。方用清胃散合左金丸加減。 處方:當歸15克,生地黃30克,牡丹皮15克,升麻l0克,黃連10克,吳茱萸10克,海螵蛸15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 藥后癥除。 例二 韓某,男,33歲。主訴:口中異味3年。 3年前始自覺口中有臭味,伴有晨起口吐黏液,一年四季不變,經用藥對癥治療,無明顯療效。舌質紅苔白,脈弦。診斷:口臭。 。 辨證:飲食勞倦,郁怒傷肝,致使脾胃蘊熱,火邪上蒸,而成口臭。治法:清胃瀉火,健脾利濕。方用清胃散加減。 處方:當歸15克,生地黃30克,牡丹皮15克,升麻l0克,黃連10克,山楂、麥芽、神曲各10克,雞內金15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 服藥后癥狀明顯減輕,再服癥消。 【附方】 清胃散見“鼻衄”。 左金丸(《丹溪心法》)組成:黃連、吳茱萸。功能:清肝瀉火,降逆止嘔。主治:肝火犯胃,癥見脅肋脹痛,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脘痞暖氣,舌紅苔黃,脈弦數。 特效專方------濕盛胃濁特效方主癥:口甜 口臭 胃脹 納呆 乏力 便溏,關鍵是舌質淡苔白膩,脈不定,關滑、濡、沉均常見。 主方:陳皮15g 厚樸15g 蒼術12g 甘草10g 草果6g 炒菜菔子30g 生姜6g 霍香10g 水煎服 日三次。 脾虛加太子參 便干加大黃 嘔噦加半夏 寒加干姜 熱加黃連。 此方為平胃散加減組成,我在臨床上運用多年,幾近百用百效。其辨證抓住兩點,一是舌膩;二是腹脹。其余隨證加減,三副藥即見效。下舉一例示之: 陳某 男 46歲,慢性胃炎多年,刻診:口臭,納呆,腹脹,屁臭,便溏,乏力,偶有噦嘔,舌胖大色淡,苔白厚膩,脈弦滑大,迫切要求解決腹脹。辨證脾胃濕熱,處方: 陳皮15g 厚樸15g 蒼術12g 半夏15g 草果6g 炒菜菔子30g 黃連30g 霍香10g 甘草6g 干姜10g 三劑 水煎服 日三次。 三日后復診,厚膩苔基本退凈,腹脹略減,口中清爽,效不更方,再續五劑,諸癥消失,后以香砂養胃丸善后,又服一月,未見復發。 古道瘦馬(王幸福)寫于2011·9·24 口 臭---付濟華很多治療口臭的方都是用藿香、丁香等芳香的藥,想要用藥物的香味來掩蓋口腔發出的惡臭,實際上并沒有明顯的效果。其實口臭是因為胃腸有濕熱,濕熱熏蒸,濁氣上逆于口中, 所以出現口臭。治療當清其熱,降其濁。 口臭降濁湯 組方:黃連6g 半夏9g 批把葉12g 大腹皮9g 陳皮6g 甘草3g用法:水煎兩次,一日一劑 功效:清熱祛濕 降濁和胃 主治:口臭 注意事項:禁食辛辣 方中:黃連專入胃腸,而能清熱燥濕為君藥,半夏、枇杷葉降氣化濁共為臣藥,大腹皮、陳皮理氣化濕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本藥方為付濟華中醫師原創首發,復制轉載請注明出處)諸藥合用共湊清熱燥濕,降濁合胃之效,為付濟華醫師專門為口臭所制。 病案摘要: 曹思湘,男,39歲,訴口臭三年余。聽朋友介紹,前來我科就診。望診:面色紅赤,聞診:口臭噴人,語聲洪亮,切診:右關脈滑數,右寸脈有上越之勢,舌紅,苔黃膩。診為:胃腸濕熱,濁氣上逆。予本方三劑,二診:口臭明顯減輕,效不更方,又予本方三劑,痊愈。1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