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轉載請標明出處,謝謝支持】 下班回家兒子異常熱情地與我聊天,心里想著老師給我發的信息感覺有些五味雜陳。看著他興奮地表現我在靜靜地等待兒子如何自圓其說。他沒有主動說我也不挑破,我們都在等待一個最佳的時機來解決這洶涌的“暗流”。 吃過飯后我忍不住提起頭,沒想到兒輕描淡寫地陳述錯誤,雖然我早就知道事情發展的細枝末節,但我還是為孩子鎮定的態度驚訝不已。我沒有像往常一樣“長篇大論”,只是默默地把證據呈現給兒子看,看著他吶吶的表情我嘆了一口氣:兒呀!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知道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每個人都會犯錯誤,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有太多的家長遭遇老師的投訴立馬“火冒三丈”,不省心的孩子給你惹是生非如果不胖揍一頓豈不會轉身就忘記了,其實這并不是最好的辦法。孩子犯錯誤并不是不能懲罰,而是要看孩子的態度來決定懲罰的方式。倘若孩子已經在挽救錯誤,我們就不要“火上澆油”,反而要幫助孩子把錯誤系數降低到最小,同時告訴孩子怎么樣避免這些“預見性”的錯誤。 倘若孩子拒不悔改,我們也不能因為心疼孩子就悄悄收兵,一定要讓孩子承受自然懲罰的后果。無論遇上什么情況我們都不能勃然大怒,情緒激動對于教育而言就是大忌,唯有平靜的狀態下我們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指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教會了孩子處理問題的姿態,解決問題不一定就有個“水落石出”的結果,能把錯誤降低到最小就是宗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