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供給側發展應著重四大戰略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是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經濟發展關鍵詞。從文化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供給側到底有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解決的戰略和發展的方向是什么?政府又應該做好哪些基本保障呢? 供給側現狀并不樂觀 盡管對于供給側改革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是總體可以理解為,“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更好地去引領和滿足客戶需求。”從政府層面來說,就是通過政策的創新,優化企業發展環境,降低創新成本,調整產業機構和資源配置方向,通過機制體制的創新來激活發展的動力。從企業層面來看,就是創新產品和服務形式,提高質量和效率,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對于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創意類業態,因為其明顯的精神消費特征,所以更需要通過創意、創新和創造去滿足市場的需求。也就是說,文化產業天生就具有從供給側改革創新的特征。然而,我國文化產業供給側的現狀并不樂觀。 從產業結構來看,除了北上廣深及其他少數城市的數字類和創意類業態在整個產業中占據支配地位外,大部分城市和地區這類業態都還處于萌芽和培育階段。從區域結構來看,文化產業在各區域間發展很不平衡,很多地方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連2%都不到。 從要素投入看,很多城市缺乏在文化產業的土地供應、資金引導、市場推廣、平臺搭建、人才利用等方面的政策,投入穩定性不夠,隨機性大。從增長動力結構來看,很多地方以創新、數字化等方面增長的動力不足,導致很多的重復建設和無效建設。 從收入分配機制來看,對創意、創造、管理的價值等認知不足,對資本利用欠佳,導致創意未得到應有的保護和收益,資本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從市場主體來看,文化企業尤其是國有文化企業對市場的變化和理解還不到位,導致很多國有文化企業市場適應能力很弱,競爭力不高。 而形成以上文化產業供給側現狀的主要原因包括思想觀念傳統、對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理解不深、對市場發展的快速變化跟進不夠等。我國已經快速跨入互聯網經濟、共享經濟時代,在這一時代,商業模式、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所以,作為以精神消費和需求導向為明顯特征的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首先應該解放思想,從改變對市場的理解和認知入手。 四大戰略+四大保障 針對以上文化產業供給側的主要問題,未來發展至少應該從時尚化、數字化、特色化和融合化4個戰略著手。 所謂時尚化,就是文化產品應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相適應,尤其是那些文化產業消費的主力人群,即具有國際化視野的大城市中青年人群,去滿足他們的消費習慣。有些地方的文化產業從業者非常熱愛自己家鄉的文化,并針對這些文化開發出了一些產品,但是很多產品都是站在自身的視角和審美情趣,用傳統手法和技術表現出來,缺乏對主力人群消費和使用場景的了解,導致市場不好。做到時尚化,最好、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按照場景的思路進行設計,讓目標客戶參與到產品的研發、生產、流通、銷售、推廣、服務、延伸開發等整個流程環節中,及時主動與他們互動,聽取意見。 其次,數字技術在影響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式。在這些數字技術中,跟文化產業相關性和影響最大的有大數據、云、移動互聯和虛擬現實。我們應該更多地去考慮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去進行研發、生產、展示和宣傳推廣,從而讓文化產品更好地適應市場的消費方式。 再次,加強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梳理,重新認識這些文化資源的價值,對有價值的文化資源重點開發,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形成品牌。其中,對地方文化資源(如創作人才、名人、特色戲曲、特色民俗等)的評價是難點,過高評估文化資源的開發價值,則導致大投入開發出來的產品市場反應不好,過低評估文化資源的價值,則導致文化資源價值的浪費。 最后,在文化產業發展3.0階段,融合化是文化產業供給側的重點。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做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融合,充分發揮文化主管部門所負責的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博物館等資源,進行文創產品開發的探索;做好文化產業與地方其他優勢、特色產業資源的融合發展,主動與農業、工業、商業、城鎮化等相結合,形成新的業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圍繞上述四個發展戰略和方向,政府可以在以下4個方面做好相應的基本保障。 第一,加強外部鏈接,推動思想解放,增加鏈接產生創新。第二,打好基礎工程,孵化新興業態。文化產業要創新發展,也就必須打牢發展基礎,如精品創作培育工程、文化資源數字化工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文化金融促進工程等,這些工程既抓住了文化產業以產權為核心的特色,又能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孵化出新興業態,吻合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三,提升創新環境,促進創業浪潮。在文創3.0時代,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加依靠于地方文化企業的培育和中小文化企業的孵化和成長。如何優化創新創業環境氛圍和文化產業的發展要素,完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體系,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培育政策,成為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成功的關鍵。第四,機制體制創新,激發市場活力。通過政府購買服務、PPP、混合所有制等形式,充分發揮政府的資源優勢和市場的效率優勢,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機制,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產業。 (作者: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研究員 劉結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