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Polish),D大調,作品第29號,是柴可夫斯基六首交響曲中,屬于"冷門作品".同時,它也是前期三首交響曲的最后一部,其"第一"、"第二"交響曲接近國民主義;本曲則現作曲者摸索于新的境界中,亟欲掙脫此一要素的意圖。然而,它卻仍未能確立明確的型態(tài),而五樂章的構成亦極為特殊,若以走向絕對音樂的轉換期作品而論,較過渡時期的作品<<第一號鋼琴協(xié)奏曲>>亦略有不及之處。更有人指責說,此五樂章缺乏前后呼應的統(tǒng)一性,說其為交響曲,卻更接近于組曲。
不光是演奏機會少,而且,相關的評論也少得出奇.而且在這之前,我也從來沒有聽過這部作品,這樣我不得不花更長的時間聆聽這部作品,盡量找些資料來翻譯.后來,我發(fā)現,它之所以不能成為流行的"經典古典",可能是,人們記不住它的"主題".我反反復復聽了不下10遍,我都沒有記住.換句話說,這部作品不聽也罷.但是,因為一邊查閱和翻譯相關資料,一邊聆聽,我一點也不覺得膩味,反覺越聽越好聽.下面是關于這部作品的相關介紹:
柴可夫斯基這部作品,唯一采用大調的形式.在1875年的夏天,在俄羅斯Usovo的弗拉基米爾.司拉夫斯基(Vladimir Shilovsky)的莊園里,完成了大部分初稿一個月后,他搬到了基輔(Kiev,烏克蘭首都).在那里,他用了10天的時間,為最后的兩個樂章配器.隨后,他結束了在莫斯科和基輔的旅行,去了在Verbona的妹妹和妹夫家居住.在那里,他用了兩個星期他完成了這部交響曲.同時,在醞釀另一部的作品,那就是芭蕾舞劇<<天鵝湖>>.
這部作品于當年十一月在莫斯科的"俄羅斯國家音樂"大廳首演,由尼古拉·魯賓斯坦擔任指揮(Nikolay Rubinstein柴科夫斯基在音樂學院畢業(yè)后,被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院長兼創(chuàng)始人尼古拉-魯賓斯坦聘為教員,他也是老柴的恩師).當時的首場演出的票價是300盧布.于初演之后的十一月十二日寫給林姆斯基的信中自我評價提到:"本交響曲中雖然不曾融入特別的風格意趣,但在技法上,我卻自認有些進步,無論如何,我對曲中的第一樂章和詼諧曲感到非常滿意。"
來年的一月份,在圣彼得堡(St.Petersburg)舉行第二場演出.并得到了評論家兼好友拉羅西(Laroche)的好評.在一月二十八日的<<葛羅斯之聲>>拉羅西發(fā)表了如下的評論:"柴可夫斯基正以無比勇猛的氣勢向前沖。在他的新交響曲中,形式與對位法的發(fā)展技巧,較他以前的任何作品都表現得更為優(yōu)異。"甚至推崇為"不僅是俄國,也是全歐洲這二十年來的代表作品。"唯對終樂章則批評為:"大部分隱藏于大膽、光輝的技法之后,多處顯得相當干燥乏味。" 柴可夫斯基卻誤解了拉羅西的評論,在他給他弟弟摩德斯特的信中,很灰心地說:"報紙上,連拉羅西對我的交響曲也是反應冷淡。他們一致認為,我的交響曲只是舊調重彈、毫無新鮮感。"
后來在倫敦的"金碧輝煌水晶宮音樂廳"演奏這部作品時,因為最后一個樂章是以"波蘭舞曲"作為"開場白",因此,給這部作品起了一個綽號"波蘭".
第一樂章,導入式的快板(Introduzione e Allegro),樂章的開始部分是"葬禮進行曲",節(jié)奏和旋律非常緩慢而低沉.隨著管樂和弦樂的推進,進入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帶出主旋律.
第二樂章,德意志風格,單純中庸的快板(Alla tedesca:Allegro moderator e semplice).實際上,這個樂章是由美妙的三段式組成的華爾茲.
第三樂章,行板(Andante elegiaco).這是整首交響曲的核心樂章.抒發(fā)對廣袤田野的感情,一幅田園式(a pastoral idyll)的詩情畫由管樂的"呈述"漸漸打開.
第四樂章,詼諧曲(Scherzo:allegro vivo),通過破碎的旋律和持續(xù)的(法國)圓號之間的沖突和調和以形成美妙的中段樂章.
第五樂章,終曲,熱烈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樂章的開場部分,一段波蘭舞曲的強烈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但接下來的的一點遺憾,就是"少了點"激情
----20170305期星期廣播音樂會《醉美波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