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的教育性是一條客觀規律,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的教學中我們不能忽視學生道德品質的養成和學生心理層次的關注。 注意教學過程的育人,利用教育的主要渠道課堂教學來把握學生的思想脈絡。引導他們使其知道文化知識對他們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尊重學生、熱愛學生是每個教師的重要職責。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更應該特別注意用真情去感受學生的心靈,喚起他們的共鳴,營造教學的育人佳境。作為一名品社教師,我覺得培養綜合性人才的過程中品德教育至關重要。小學生正處在人生的起步階段,應加強對其基本道德品質的培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步提高理性認識,以理論指導道德行為,為以后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打下基礎。 在設計教學方法時,我更多注重情感因素,努力將自己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一些,巧妙“指路”,靈活“搭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用真心 、真情去打動學生,引導學生達到師生互動,教學活動就會變得生趣盎然,我們應在課堂中結合生活;從課堂中走入生活。讓學生在生活實踐活動過程中充分體驗,在體驗中逐步豐富生活的知識經驗,在體驗中培養學生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在體驗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和生活態度,在體驗中培養學生真誠熱愛生活、自主創造生活、健康快樂享用生活,生活才是《品社》高效課堂的源泉。 有人說過正是在給予中,我領悟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這使我歡樂溢懷,雖然我不是班主任,但是每每有學生在你身邊像你傾訴時,我真正感受到了當老師的成就感。 花有花的光彩,葉有葉的榮耀,根也有根的感受,作為一名品德與社會教師我真正感到了快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