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顯示:糖友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是普通人的2~4倍,且隨著餐后血糖的增高,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中風的機會也在增高。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不僅可以提高整體血糖控制水平,而且可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改善糖尿病的預后。掌握以下5個要點,可以輕松控制餐后血糖: 1.主食不宜過多 血糖是哪里來的?是糖和淀粉(統稱為碳水化合物)帶來的。碳水化合物總量越大,升糖的潛力就越大。所以,控血糖的第一個關鍵點,就是不要吃過多的甜食和淀粉類食物。如果吃了甘薯、土豆、山藥、芋頭、藕、甜玉米、甜豌豆、嫩蠶豆等含有較多淀粉的食物,那么,就要相應地減少米飯、饅頭、面條等主食的攝入,以保證碳水化合物的總量不超標。 2.降低精細主食的比例 主食指的是米飯、白面包、白饅頭、包子、餃子、面餅、煎餅、面條,以及精白面粉做的餅干、面點、甜點、膨化食品和油炸食品等,品種繁多,可以花樣翻新。但若只吃精白米和精白面粉這兩種主食,血糖很難控制好。一定要記得,盡管米飯、饅頭和白面包沒有甜味,但它們升高血糖的速度和白糖大同小異。 不同的淀粉類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差異很大。比如說,大米淀粉中支鏈淀粉含量高,比較容易消化。而相比之下,綠豆淀粉中直鏈淀粉含量高,消化速度就比較慢。除了黏性食物,大部分雜糧、雜豆、薯類,都比白米白面的血糖反應低。 3.保留食物的咀嚼性 有沒有保留一定的咀嚼性,是控制血糖的關鍵烹調點。一般來說,食物加工得越精白、打得越碎、烹煮得越軟爛,消化就越容易,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比如說,白饅頭、白面包的餐后血糖上升速度比白糖有過之而無不及。相反,那些不夠軟爛、需要細細咀嚼的烹調方法,比如彈性很強的通心粉,有利于保持餐后血糖水平的穩定。 有些人家里有豆漿機、“破壁機”之類,能把雜糧打成細膩的糊糊。對于消化不良者,以及癌癥放化療后消化能力差的患者來說,打糊的確是吃雜糧的好方法。但是對于糖尿病患者來說,打得越細,消化越快,餐后血糖上升越快。所以,還是直接整粒蒸煮比較好。 4.改變進食順序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先吃不升血糖的食物,后吃淀粉類主食,就能延緩葡萄糖進入血液的速度。例如,先吃一碗少油烹調的蔬菜“墊底”,再配著魚、肉、豆制品和其他蔬菜一起,一口菜肴一口米飯,血糖的波動就要比先吃米飯小得多;一小口飯配一大口菜肴,就會比大口吃飯、小口吃菜時血糖波動小得多;大量蔬菜、少量魚肉配合一碗米飯,就要比少量蔬菜、不吃魚肉、以米飯為主的搭配血糖升得慢。 5.少放油,多放醋 平臺“糖尿病家庭調養”告訴大家:大量脂肪的飲食會降低胰島素敏感性,而用餐時配合醋和其他酸味調味品能夠提升胰島素敏感性。所以,盡量采取少油烹調,比如用蒸煮、涼拌替代爆炒、油炸,買個不粘鍋來替代普通鐵鍋,都能輕松降低烹調油的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