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年輕時在官場沉浮,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便向理學名臣唐鑒先生請教,唐鑒送了他一個字——“靜”,心靜下來,就能處理各種紛亂的軍國大事。 唐鑒先生告訴曾國藩:要在“靜”字下功夫,大程夫子是三代后圣人,亦是“靜”字功夫;王文成亦是“靜”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動心。若不靜,自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 老莊主張靜,管子主張靜,佛家也主張靜,看來這“靜”字是貫通各家學派的一根主線,正是天地間最精微的底蘊,所以各家學派都在這一點上建立自己的養性處世理論。管理國家、管理企業、管理自己都要這樣,人們常常稱贊治國賢臣都是“每逢大事有靜氣”的人物。心靜下來就能處理各種紛亂的軍國大事。從那時起,他每天都要靜坐一會,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便在靜坐中獲得。 “靜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愛惡憎,在一定的環境中某種情緒總是要表露出來的,這就是人的本色。“靜氣”不可強求,靜氣源之于定力,我國的佛道儒,都特別強調修身先修心,佛之禪定,道之身定,儒之心定,都強調的是定力。“靜氣”需要修養,需要自己去歷練和積累,“靜氣”不是與生俱來的,是每個人后天成長的產物,所以,有高有低。 萬事皆從忙中錯,幾人知向靜中修。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抄經可凝神靜氣,共享君俺會通過抄靜培養靜氣。你也可以試一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