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姬娜 來源:2014年10月30日《三秦都市報》 “有些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一富裕了就會拋棄自己的糟糠之妻”。79歲的張淑蓮,對這句“俗語”很不贊同。她目不識丁,嫁給了有文化的鄉長。在家中最困難的時候,他辭掉公職,上秦嶺割竹子編掃帚,弟弟因此丟了命,他仍舊與死亡作斗爭賺口糧。改革開放后,他創辦企業,成為弄潮兒,待她一如當年。 父母給他找了文盲媳婦 “我16歲時放寒假回來,聽人議論說,我有媳婦了,父母給我定了親事,用十八斗麥子‘換來’的。”昨天,在長安區子午鎮子午村,85歲的高劍鋒開門見山對記者談起他的婚姻。 上世紀四十年代,他在西安東大街一所中學上初中。“我那會兒根本沒有啥概念,對訂婚的事情也不懂,父母說啥就是啥,我也沒有過問!”高劍鋒說。雖然得知自己未來的媳婦是同村的,他在六隊,她在三隊,但是從來沒有見過面,他也沒有去打聽那個女孩到底怎么樣。 張淑蓮有兩個弟弟在上學,因家庭貧寒,她一直沒有上學,主要在家做飯,做針線活兒,平時很少出門,因為當時的女孩被要求少“拋頭露面”。 1953年,兩人奉“父母之命媒妁之約”,領結婚證的時候才見了“廬山真面目”。那會兒,高劍鋒在長安杜曲當鄉長,由于工作忙,領結婚證的當晚,兩人吃了米兒面,在隔壁一農民家借住了一宿,算是洞房花燭夜。第二天,他把媳婦送回家,一直到春節放假,兩人才第二次相聚。 辭掉鄉長 山上割竹子 婚后,她在家照顧公公、婆婆、兩個年幼的弟弟,還要下地勞動。最困難的時期,家中只有她一個勞力,賺得勞動糧根本不夠一家6口人吃。雖然他是鄉長,一個月工資44.5元,但是沒有勞動糧,一家人吃了上頓沒下頓。1963年,高劍鋒一狠心,辭掉公職,回家勞動掙工分,“雖然很多人覺得惋惜,但是不愿意看到妻子那么受苦!” 為了多掙工分,他選擇了“上秦嶺割竹子編掃帚”。普通的勞動一天掙工分10分,割竹子編掃帚一天能掙20-30分。他常常每天早上6點出發,翻山越嶺,在秦嶺山上四處找竹子,一根一根割下來,打成捆,背過一道道山梁溝坎,再用人力車拉回家,扎成掃帚?!暗踩兆幽軠惡舷氯サ模瑳]有人會去割竹子編掃帚。很多人認為,這錢不是人掙的,活命要緊?!备邉︿h說,拉著百十斤的掃帚捆子,一不小心不是割傷了手指,就是被割后的竹茬扎傷了腳,血流不止,被稱為“頭頂刀子腳踩釘子”。更可怕的是滾溝,連人帶竹子捆子一塊滾下山溝。同村的牛先生說,高劍鋒的親二弟,就是那幾年割竹子編掃帚不小心從山上摔下去,再也沒有回來。 在割竹子編掃帚的同時,這個當年縣上少有的文化青年,還上山砍樹,背木料,然后給生產隊上交。為了填飽一家人的肚子,高劍鋒冒著生命危險掙口糧。 可以共患難 也能同富貴 夫妻共患難,終于熬過那個艱苦的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1982年,高劍鋒在村上創辦了子午木器廠、鋁箔紙廠;1995年,創辦皮鞋廠……成為“領頭羊”和弄潮兒,安置社會勞動力幾百人。 為了企業效益好,那些年他經常在全國各地到處跑業務、學經驗等等,后來成為當地的有錢人,給三個兒子修了三院房子。 一個是文盲,一個有文化,創辦了很多企業,見了大世面,成為富人。是不是會像有些人懷疑的那樣,“夫妻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 “在我們這一代人看來,你要說是誰跟誰離婚了,那是最恥辱的事?!备邉︿h說,自己在外面忙工作,家中的事情全由妻子打理。日子好了,怎么能忘掉妻子的情意?“妻子的針線活兒做得很好,飯做得非??煽?,我在外面時,非常想念她做的飯,比如炒菜米飯、餃子、米湯面。”一旁的牛先生打趣說,看來嫂子留住男人的胃就留住了男人的心。 “他是一個很正氣的人!”張淑蓮笑了笑,繼而不解地問,他們包辦婚姻都能相守一輩子,為何現在很多人自由戀愛,卻動不動就離婚? 誰可為悠悠中華魂?譬如胡適,譬如魯迅,譬如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