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美試讀 第18篇 《外灘十二景》 作者:張安樸 《外灘十二景》立體效果圖 外灘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全長約1.5公里。臨江而立巍峨?yún)⒉畹耐鉃┤f國建筑博覽群,是上海百年歷史滄桑的見證。從上海開埠到形成今日之格局,外灘建筑群經歷了3次大規(guī)模的變遷,保存至今共有23幢房屋。包括現(xiàn)代派風格的法國郵船公司大樓,新古典主義風格的亞細亞大樓、上海總會大樓、匯豐銀行大樓,折中主義風格的海關大樓,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匯中飯店大樓,古典主義風格的東方匯理銀行大樓,裝飾上采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中國銀行大樓,裝飾藝術派風格的沙遜大廈、百老匯大廈等。集各種建筑藝術風格于一體的外灘建筑群,雖不是出自同一位設計師,也并非建于同一時期,然而它們的建筑色調卻基本統(tǒng)一,整體輪廓線處理驚人的協(xié)調。無論是極目遠眺或是徜徉其間,都能感受到一種剛健、雄渾、雍容、華貴的氣勢。外灘的精華就在于這些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的外灘建筑群。 原法郵大樓(中山東二路9號) 法商營造實業(yè)公司設計,潘榮記營造廠承建,1937年建成。大樓為現(xiàn)代派風格,高十一層(含地下一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現(xiàn)為上海市檔案館所在地。 原亞細亞大樓、麥邊大樓(中山東一路1號) 1915年竣工,初名“麥邊大樓”。1917年改名為“亞細亞大樓”。建筑整體屬新古典主義風格,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高八層。 原上海總會大樓(中山東一路2號) 上海總會亦稱英國總會,系旅滬英僑為社交與休閑于1861年創(chuàng)設。大樓為1905年英國總會在原址重建的新樓,鋼筋混凝土結構,屬英國新古典主義風格。 原有利大樓(中山東一路3號) 有利大樓,又名“聯(lián)合大樓”,1915年竣工,為上海第一幢鋼結構大樓。建筑融合新古典主義和巴洛克藝術元素,為折衷主義風格。 原日清大樓(中山東一路5號) 英商德和洋行設計,1925年竣工。建筑整體揉合了日本近代西洋建筑與歐洲復古主義建筑風格。 原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6號) 近代中國第一家華資商業(yè)銀行—中國通商銀行投資興建,1906年竣工,屬哥特復興式風格。 原大北電報公司大樓(中山東一路7號) 大樓的名稱源自其使用者丹麥大北電報公司。1882年,大北電報公司曾在此設立中國最早的電話交換所。大樓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1907年建成,屬法國晚期文藝復興風格。 原匯豐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10~12號) 1923年竣工,新古典主義風格。鋼框架結構,以磚墻填充,外墻以花崗石貼面。占地面積5500平方米,是外灘占地最大、門面最寬的建筑。 海關大樓(中山東一路13號) 建于1927年,由新仁記營造廠承建。大樓融合了多種建筑元素,屬折衷主義風格。大樓頂部高聳的鐘樓和海關大鐘是上海的標志。 原交通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14號) 由鴻達洋行匈牙利籍建筑師C. H. Gonda設計,華商馥記營造廠承建,1948年竣工。屬裝飾藝術派風格,鋼筋混凝土結構。 原華俄道勝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15號) 建于1903年,為3層磚石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新古典派文藝復興時期風格。華俄道勝銀行是創(chuàng)立于清末的中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 原字林西報大樓(中山東一路17號) 英商德和洋行設計,美商茂生洋行承建,1923年竣工。大樓建筑整體屬新古典主義風格,同時結合巴洛克風格裝飾元素。 原麥加利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18號) 麥加利銀行即渣打銀行,1858年在上海設立分行。大樓建于1922年,由英商公和洋行設計。建筑屬新古典主義風格,1955年改名春江大樓。 原匯中飯店(中山東一路19號) 匯中飯店是老上海最著名的高檔旅館之一,也是許多重要活動的舉辦場所。1909年,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國際禁毒大會—“萬國禁煙會”就在此召開。該建筑1906年動工,1908年完工,為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風格。 原沙遜大廈、華懋飯店(中山東一路20號) 1929年由沙遜家族投資,新沙遜洋行第三任大班英籍猶太人愛利斯·維多克·沙遜主持建造,英商公和洋行設計,華商新仁記營造廠承建。建筑整體屬裝飾藝術派風格,鋼框架結構。 中國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23號) 中國銀行大樓重建于1937年,由著名中國建筑師陸謙受和英商公和洋行建筑師威爾遜共同設計,陶桂記營造廠興建。建筑屬裝飾藝術派風格,結合了中國民族新式,鋼框架結構。東部主樓高十七層,占地面積4585平方米。 原日本橫濱正金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24號) 橫濱正金銀行是日本舊時外匯專業(yè)銀行,1893年在上海成立分行。大樓由英商公和洋行設計, 1924年竣工。建筑為新古典主義風格,結合了日本風格的裝飾元素。 原揚子大樓(中山東一路26號) 由美商揚子保險公司投資興建,英商公和洋行設計,1920年完工。大樓屬新古典主義風格。 原英商怡和洋行大樓(中山東一路27號) 1920年投資建造,馬海洋行設計,華商裕昌泰營造廠承建,1923年竣工。建筑整體屬新古典主義風格。 原格林郵船大樓(中山東一路28號、北京東路2號) 英國公和洋行設計,1922年竣工。大樓建筑整體屬新古典主義風格,但又帶有折衷主義風格元素。 原東方匯理銀行大樓(中山東一路29號) 東方匯理銀行系1875年由法國社會實業(yè)銀行、巴黎商業(yè)銀行、巴黎荷蘭銀行等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總部設在法國巴黎,1899年在上海設分行。銀行大樓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華商協(xié)盛營造廠施工,1911竣工。屬法國古典主義建筑風格,兼具巴洛克風格元素。 原英國領事館(中山東一路33號) 1846年,首任英國駐滬領事巴富爾在李家莊(今北京東路外灘一帶)購得土地126畝,建造英國領事館。建筑后毀于火災,1872年在原址重建,1882年又建造了一幢兩層磚木結構的輔樓作為英國領事的宅邸,有走廊與主樓連通。兩棟建筑整體屬英國文藝復興風格。 原百老匯大廈(北蘇州路20號) 原為供來華外國人使用的旅館兼公寓,公和洋行設計,新仁記營造廠施工。鋁鋼框架結構22層大樓, 1934年建成,為裝飾藝術派與美國現(xiàn)代高層建筑風格相結合的建筑風格。1951年更名為上海大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