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鸝山房 伊秉綬 泉韻每清心,自有山林招隱逸; 簡 注 聽鸝山房:在江蘇鎮(zhèn)江南的招隱山,為南朝宋戴顒yóng隱居處。后其女將住宅舍為佛寺,稱招隱寺。隱逸:隱士逸民。此聯(lián)以泉韻清心,園林寄興,詠隱居之樂;鶯聲悅耳,對酒當歌,話興亡之慨。聯(lián)語切題,清麗可誦,表現(xiàn)了作者對淡泊生活的向往。 塵封記憶簡析 泉韻每清心,自有山林招隱逸; 寫對聯(lián),總要確立一個大體方向,有一個切入點,才好下筆。就比如前面的平山堂聯(lián),以景為主,人文為輔。從平山堂的“山”字著眼。展開一系列的聯(lián)想。 那么這個聽鸝山房的切入點在哪里? 南朝戴顒隱居處,在招隱山,后來變成招隱寺。聽鸝山房在招隱寺內(nèi)。 這里面其實是有很多線索的。比如,如何把隱逸寫進去,如何把黃鸝的聲音寫進去,如何把這些內(nèi)容串聯(lián)起來,融合成一個整體。 比如招隱寺的名字,比如聽鸝山房的名字,如何解析這些文字,并生發(fā)成對聯(lián)呢。我們看到,作者正是利用“招隱”和“聽鸝”兩個名字在做文章。 招隱,為什么會引得人想在此隱居呢?此地有什么好處呢?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地方呢? 泉韻每清心,自有山林招隱逸; 作者通過對招隱山山水林泉的描寫,回答了這一問題。可以說,上聯(lián)是借助對招隱這個詞的解讀,很輕松自如地進入了風景描寫的角度。 鶯聲猶在耳,好攜柑酒話興亡。 下聯(lián)是在用聽鸝兩個字做文章。黃鸝鳥的叫聲而已,哪里沒有,哪里聽不到呢?為什么要在這里聽?這里能聽出什么不一樣的東西來? 可以說,這就使作者擁有了足夠的發(fā)揮空間。上聯(lián)是寫“所見”。所見,還是有局限性的。無論如何,都是實際存在的東西。 下聯(lián)是要借助“聽鸝”來寫所想。想象呢,那就因人而異,天馬行空,只要你最后能夠把你的思緒與這個招隱寺,與這個聽鸝山房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了。 鶯聲猶在耳,好攜柑酒話興亡。 作者顯然是通過招隱寺千百年來的變化:“南朝戴顒隱居處”“舍為佛寺,稱招隱寺”唐宋以來,寺廟幾經(jīng)興廢。太平天國時期毀于戰(zhàn)火,清同治、光緒年間重建,歷經(jīng)風風雨雨,朝代變遷,河山易主,物是人非,而鸝聲依舊,進而引發(fā)出了“一壺濁酒喜相逢,興亡多少事,俱付笑談中”的感慨。 在這里,鸝聲只是一個引子,是一個借助生發(fā)感慨的切入點而已。假設山房叫“聽鶴山房,聽鶯山房,聽杜鵑山房”,這些都是無所謂的。這里,鶯聲只是作者用來抒發(fā)感慨的一件道具而已。 包括“柑酒”,也只是造景造境的道具而已,菊酒也可以,春酒也可以,或許有古人柑酒詩句于此,也未可知。 至于起句:“泉韻每清心”,昭明太子居招隱山,喜吟誦西晉詩人左思的著名詩句'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梢钥醋鍪怯玫?,但是就單純是看做寫景也無不可。 在用典這件事情上,要始終記住,表意是第一目的。首先要能清晰表意,即便讀者不懂典故也不影響閱讀,這是首先要做到的。然后才是借助典故的意境蘊藉增加作品的藝術高度。 完 聲明:該資料節(jié)選自四海楹聯(lián)講堂講義,如有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