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建筑」 莊慎是一席第二百三十四位講者 2014.09.07 上海
我們今天來聊聊建筑的生命和建筑的改變。 我身后的這張圖,大概拍攝在1948年到1974年之間的某個時間,地點是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某個社區里,這是建筑師阿爾多·凡·艾克為這個城市設計的一系列兒童公園之一。 在戰后1948年到1974年這二十六年時間里面,這位建筑師和他的團隊為這個城市大約設計了大約740個兒童樂園,這些兒童樂園后來有640個被建成,平均每兩周就會建成1個。 這些建成的兒童樂園,在之后的城市更新和城市改造當中,大部分被取代、被改造了,現如今大部分已經不存在,或者是即使是存在,也是變得面目全非。但在當時,這些兒童樂園項目對歐洲的城市公共空間產生了重大影響。 1948年是歐洲戰后重建的時期,因為大家都迫切想要回到原來戰前安定的生活,重新過上平靜的日子,所以這些小小的溫暖的兒童樂園給大家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它給了大家重拾以往生活的信心。 現如今,對著這些早就是歷史的照片的時候,我們不妨分享一下建筑師凡·艾克當時對這些兒童樂園說的一句話,他說,我們所要做的,只需要比冬天的雪長久一些。 從我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這是一句讓我非常感動的話,從建筑學的角度上來講,它觸及到了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房子的壽命有長有短,但是建造活動是永恒的,人類的建造活動,它給人傳達了一種安定的信心,或者說信念。 所以,如果讓我說我建筑學學科有什么最動人的事情,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建造活動跟我們人的本能是聯系在一起的,我們人生來就會去改變和建造我們的環境來適應我們的需要。如果說建筑學有一天會消亡,我覺得,它將是最后消亡的事情,因為除此之外,別無它物。 說了半天,這些建造在外國的例子跟我們有什么關系?但是事實上,建造的活動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大家的周圍,就在我們的身邊俯拾皆是。 這張圖就是我們上海城市里面一個典型的自主建造,或者說自主改造的例子。自主改造是一個學名,在我們城管的眼光里面,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違章建筑,在這個干凈的世界里面最好是要被拆除的。 這里我首先做一個聲明,我不是在鼓吹違章建筑,安全還是需要的。聲明完畢,我可以來說我的觀點,從建筑師的角度上來講,這是一個非常令我感到佩服的一個案例,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案例。 當時我在這個小區里面,一轉眼看到這么多改造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當時就大吃一驚,「給跪了」,為什么呢?就是從我們的專業眼光來看,它體現了建造非常真實的一種狀態,它同時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建造。 這些房子實際上有各種各樣的功能,有的是雨棚,有的是擴展出來的。這些我們的廚房,有的是儲藏間,還有的是鴿子籠這樣的一些東西,所有這些東西,實際上都是一個外掛在大建筑外頭的這樣一個自我改造,實際上是個混合體系在我們專業建筑里面還挺難設計的。 那么這樣一個改造,或者這樣的一個建造真實地體現了一個道理:我們建筑是可以被改變的。我們的建筑其實一直在改變,只不過我們生活在城市里,我們滿眼看到的都是建筑,所以我們可能麻木了,我們沒有去想到建筑背后一些深層的、基本的、真實的東西。 這樣一些房子,室內空間很狹小,大家已經能夠把它能分隔的、能仔細利用的空間全部利用起來,但是我們的生活還需要我們有更多的空間,所以它的功能就外溢了,所以它會掛出來,這是一種集體行為。 它與美學無關,但它體現了我們剛才講的短暫的建筑里面,一些非常真實和普世的建造觀念。但是回過頭來說到美學,它也是非常值得建筑師學習的,如果稍加改變,它也能夠形成一個漂亮的房子。 這是我們做的一個辦公樓的項目。道理和剛才我們老百姓自己建造的外掛其實沒什么兩樣,在這樣一些標準化的辦公樓里面,我們不希望所有的人都待在一個盒子里面,我們把原來在地面上的院子,用技術把它懸掛在空中。 每個院子都很大,它挑出來長度有5米,寬度有8米,大約40平方米這樣一個空中庭院,每棟樓、每層它有好幾個這樣的庭院,這樣它從整個辦公品質上改變了原來的建筑狀況,但是我們用到的方法和觀念,跟剛才講的例子事實上一模一樣。
這是一種很樸素的觀念,不是說先從建筑好看不好看去想,而是說好用不好用這個方向去想這個問題。下面這是位于上海市區內的一個養老院委托我們說,這家養老院立面不太好看,能不能改一改。 其實我自己覺得也沒有那么難看,它也是端端正正的樣子,這張圖是我們打算改造之后的一個立面,大家可以注意到,除了顏色的改變,還出現了很多增生物,那么大家又可能要說了,好像也沒有怎么好看,也不還是那樣嗎? 容我慢慢地講一下。這個后面的平面是改造之前和改造之后的兩個平面,藍色代表了我們的走廊,灰色代表了我們的房間,上面是一個怎樣的模式呢?其實上面是一個醫院的模式,醫院模式就是當中一條走廊,然后旁邊是病房,另一邊有可能是醫療島、服務區,也可能有另一個病房。這條走廊是交通式的,它不是一個交流式的。 那么,老人院這樣做合適嗎?所以我們在承接這個項目的時候,就是找到一個切入點,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機會,能夠把一個改裝立面的工作,轉變為一個改造空間的工作,我們認為改造空間比改造立面裝扮更加重要。 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盡量打通了原來孤立的陽臺,把它連在外面,形成一個能夠穿通的陽臺,同時擴大了局部陽臺的空間,使老人有了第二個能夠走動、交流的空間,里面的走廊還是作為一個功能性的走廊存在。 同時我們利用這個醫院原來高高低低的平臺,每層都加了一個新的、輕質的房間,給老人作為休閑的地方,由于原來設計的結構承載力有限,所以我們用的就是這些臨時搭建的輕質材料。。希望建成之后,我們外部的陽臺會有連通,會有陽光,能夠供我們的老人來休息。 所以,有時候大家不太清楚建筑師在做些什么事情,似乎建筑師總是做一些怪頭怪腦的房子,也不一定好看,但是我認為,真正的建筑師是一定是關心人的,這是他的初心。 大家有沒注意到我舉的例子,它其實不是一個對于建成房子的改造,而是對于一個還在建方案的改造,而且,我們自己這個方案也正在推行和建造的過程當中。 在我從業這么多年里,我做過各式各樣的房子,我做過各式各樣的改造,有些改造是針對那些古老的房子,有的房子還很年輕,剛剛建成沒有多少年,但也要被重新改觀,還有的房子還在醞釀和發育過程當中,也就是說它還在建設的時候,就來找我們進行改造了。 這實際上是跟我們這么多年中國快速的城市化節奏是有關系的。很多時候建設節奏特別快,我們的設計來不及跟上這樣快速的建造節奏,有多少房子,它原本應該被仔細地想特定的功能、特定的使用,如何為人,如何為整個社區應該深思熟慮,但是,就是沒有這樣的時間去做這樣的事情。 我甚至可以下一個魯莽的斷言,我覺得當代的中國是全世界生產短命的房子最多的國家,這個問題既是建筑師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的問題。我覺得對于建筑師來說,需要去思考,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是否是中國的建筑師應該投入的機會,它包含著一種可能性,就是把短命的房子,變為有精神的房子,變為哪怕是短暫的房子。 從我本人而言,其實我最喜歡的就是那些日常城市的那種狀態,在城市里面像小草一樣的建筑,而我們的工作一旦有這樣項目的時候,總是令我感覺特別興奮,我們可以分享一些這樣的工作。 比如,我們可以把鄉村里這種普通磚瓦的房子,為它加一個頂,改一個頂,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來把它變成一個在鄉鎮里面晚上很溫暖的房子,這個房子可以用來賣健康蔬菜、旅游產品。 別小看了這樣一個小小的頂,我們兩個志同道合的事務所聯合起來做的這樣的一個頂,雖然這些事情很小,但是對我們來說,我們覺得非常有意義。我們也可以給一個傳統的、古老的房子加一個別致的頂,原來這種老房子需要裝空調,那你就不能夠敞開露天了,如何來加這樣一個頂呢? 我們可以用這些傘狀的結構。我們用這些竹子,用這些塑料的薄膜,真的做了一個傘型的結構。當不需要空調的時候,我們把這個薄膜收起來,它就打開了,當需要空調的時候,我們再把它關起來,所有的結構和構造都很簡單,同時它的結構還可以讓老房子里面能夠被清楚地預覽到。 這些東西都是藏在一些小小的地方,就像那種小草、小野花一樣,但是我們喜歡這樣的一些小草和小野花,我們當然也可以給這個原來蠶種廠的一個庭院,曖庭院,不叫暖房,為了它有新的生命,做一個臨時的一個棚架。這個臨時的棚架我們可以用竹子來做,非常非常簡單的構造,花很少很少的錢,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內,把所有的這些場地,能夠讓人有一個新鮮的感覺。 所有這些建造師的技術,或者是建筑師的設計,都非常的精心,但它用到的材料是很普通的,用到的構造很簡單,可以跟民間的施工隊來合作進行。 這就是我們認為的一種小小的改變,它的時間實際上都非常短暫。當然我們也可以做高大上的建筑,但是在做的時候,我們也會想到,城市的改變,城市的節奏。這是我們在徐家匯做的一個立面改造,在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商圈里面,在做一個商業傳統建筑立面改造的時候,我們讓它白天和晚上呈現出不同的景象。 我們用了一些特殊的設計,把真實的青磚和特制的發光磚混合在一起,砌筑在一起,然后它白天看上去像一個傳統的青磚房子,到了晚上的時候,它突然亮了起來,就像突然睡醒了一樣。 大家可以看到,事實上建筑真的不是永固的,它可以宜時宜地進行變化。比如說有的房子它過了幾年改變了,像這樣的一個立面,它不是過幾年改變了,它是24小時之內就可以改變。 所以從傳統來講,我們一直認為建筑好像是永固的,事實上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子的,關鍵是在這些短暫的時候,如何賦予它城市的生命,或是我們的生命,當然在這樣的短暫的時候,它也會有詩意,會有永恒的東西出現。 這是我們的一個小的改造,這個改造大概只有四五十平方米,從設計到施工完成大概只用了21天,把一個原來的豬圈,改造成為一個我們可以冥想,可以作為茶室的地方。 這是很好玩的一件事兒,在江蘇東山的一個古鎮里,它是一個普通農家的場地,主屋被租出去之后,朋友說,那個小的房子你幫我改造一個休閑的場所吧,我說,行了你別管了,交給我吧。 在改造這樣一個房子的時候,我們不僅改造了這個小小的房子,而且把它和古鎮融合在一起。事實上這個房子在古鎮很深的地方,所以走進去的時候能感受有一個線路,就像看電影一樣。 所以我們把這個房子的外觀設計得非常封閉,起到欲揚先抑的作用。你穿過整個古鎮,兩邊都是原來那種老房子,這是一種期待,慢慢慢慢走,直到你來到一個看上去好像是傳統古鎮白墻的房子。然后你拾階而上的時候會發現,這是一扇門,打開的一瞬間,你發現原來這里面有一個新的空間,我覺得所有的戲劇效果就會從這個地方出來。 因為這個場地原來是豬圈,原來種著兩棵樹,一棵是楝樹,一棵是桔子樹。我們把豬圈的整個墻體拆掉,拆掉之后重新圍合出了一個新的場地,然后把它造成了一個新的空間,我們在建造的時候,所有的村民都沒有太注意,因為我們的外觀實在太樸實了。 然后直到有一天建完的時候,有一個鄰居阿姨開門進來,說我要看看你們在搞什么東西,她一看,哇,她說,原來是這樣子的一個東西。我的朋友也哇了一下,他說這是誰的房子啊,我說這是你的房子,他說哇,為什么呢,因為我的朋友給我的時候他說給我造一個有房間的吧。 我說好吧,但是我想了半天,我覺得有房間的房子對于這個地方不合適,所以呢,我就在沒有告知他的情況下,偷偷造了一個沒有房間的地方,完全是半開敞的,用了一個頂光光源。 它實際上是一個古典光源,因為大家可以看到,就是單向光源,這個地方有的是亮的,有的是暗的,它會使人安靜下來,在一個古鎮里面得到一個比較安寧的場地。
最后讓我們從原來豬先生的角度去看一下這個房子,我躺在地上往上拍了一張照片,我覺得,事實上,房子真的是有生命的,房子跟這些自然的樹、跟人一樣,它也是會有這些生老病死,它總是會被改變再改變。 像我剛才介紹的很多例子,我們工作的很多例子,有的建筑還在,有的建筑已經年華老去,有的建筑已經被再次改造,但對我來說,我覺得這個并不重要,借用剛才提到的建筑師的一句話,我們所需要的東西,真的只比冬天的雪長久一些。 房子可以短暫,而對于這些我們這些居住在短暫的房子內的精神,和我們的追求可以是比較永遠的。 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轉自一席演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