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一般人的文化印象里,江南特別是吳越一帶山清水秀,乃煙花錦繡之地,男子溫文爾雅,女子嬌媚柔弱,似乎沒有什么戎馬尚武之風。實則不然,著名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很早就發現了這種對江南文化的誤讀,嚴肅地稱述經典進行過澄清。(呂思勉《中國文化史》)稍加思考,不得不贊同呂先生的看法。兵經《孫子兵法》誕生于春秋吳國,如果沒有大量的戰爭實踐做基礎,這種軍事理論的系統提煉是不可能的;兵器中的吳鉤以犀利實用著稱,甚至于在冷兵器時代成了武器的代稱(如李白“吳鉤霜雪明”、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辛棄疾“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等),若不是戰爭的有力推動和冶煉技術的高超,也不可能形成如此持久深遠的影響;越王勾踐的“三千越甲可吞吳”,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戰例,更是家喻戶曉。這些都應該是南人尚武的直接佐證。 本文,我們不妨再看一例,那就是發生在公元前496年吳越爭霸期間的慘烈一戰——檇李(zuili,今江蘇嘉興南)之戰。 吳王闔廬擊敗強大的楚國,成為南中國區域內一時之間的霸主,而此時的越國在越王勾踐治下也開始興旺起來,不大聽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吳王闔廬率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不甘示弱,親自率軍抵御,雙方在檇李擺開陣勢。 吳國既有雄才大略的闔廬,又有孫武、伍子胥這樣的人才,再加連年征伐所向無敵的兵威銳氣,陣勢一亮,就讓勾踐看得心跳加速。 怎么辦?勾踐決定另辟蹊徑,出歪招。他祭出的第一招是誘敵而亂其陣。越軍派出敢死隊犯陣,擒獲吳軍陣前士卒,然后從容退卻,引誘吳軍追擊,企圖讓他們自亂陣腳,趁機沖殺。反復兩次,吳軍巋然不動。 勾踐一看沒有效果,馬上祭出第二招,打心理戰,這招更絕、更狠、更加出其不意。他安排一些死士,扮作違犯軍令的罪人,走到陣前排列成三行,每人都用森冷的利劍架在自己脖子上,慷慨陳辭:“兩位國君治兵演武,我等違犯約束,行事不力,不敢逃脫處罰,現在就請自伏其辜。”刷的一聲,熱血噴濺,三排壯士全都自剄而死。這場面實在太震撼了,吳軍不管多么訓練有素,這次也不由得目瞪口呆,很多人伸長脖子觀看,一時回不過神來。勾踐下令攻擊,趁吳軍心靈受到猛烈沖擊、還正在愣神的當口,越軍排山倒海般攻來。吳軍倉促應戰,自然不敵,大敗。連吳王闔廬也被人砍掉腳趾,還讓人搶去鞋子。 > 吳國退兵,行軍七里,闔廬因失血過多,心中悲恨,竟然就此掛了。 越軍凱旋,少不得歡慶勝利。而這邊的吳國,把檇李之戰視為恥辱,懷抱復仇的決心開始自我砥礪。闔廬死后,其子夫差即位,他讓人站立在大庭里,每次出入,那人必問:“夫差!你忘記了越王殺你父親嗎?”夫差必答:“不敢忘!”三年后,吳王夫差興師報仇,二國間自然又是一番惡戰。 這就是檇李之戰的始末,左氏所記載的一些細節足證其慘烈甚至血腥的程度。三排壯士,齊刷刷揮劍自裁,身為王者的闔廬竟讓人生生削去腳上拇趾,說明戰斗何等激烈。屈原《國殤》所描寫“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云,矢交墜兮士爭先;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的慘烈戰斗場面,于此可見。同時還說明,諸侯相爭的殘酷,吳王的治軍,越王的養士,都是戰爭的賭本,“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誠然。 吳越之地在古代有尚武之風,近現代也不遑多讓,鑒湖女俠秋瑾的一句“不惜千金買寶刀”,就足以愧煞萬千中原男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