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至3日,幸福9號“養老·養未老 ”2017年戰略研討會將在香港九龍8度海逸酒店召開,將正式開創性地提出“養未老”概念,使之成為區隔于其他養老機構、企業的差異化核心競爭力。 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聽說養未老的概念,下面就向大家普及下“養未老”的概念! 春秋戰國時期,扁鵲兄弟三人的醫術都挺高明。魏文王文誰的醫術最高,扁鵲答道:“大哥最高,二哥次之,我最差。大哥治病,是治于未發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根;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只治小病;而我治病,是在病情嚴重之時,所以我的名氣大,大家也認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其實我大哥醫術最高。” 治未病一說,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素問》的一句話:“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唐代藥王孫思邈也說過:“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預防大于治療,這是從古到今一個千古不變的真理。當今國內外權威機構的研究,也證明了這一觀點。 國家“九五”攻關課題“原發性高血壓社區綜合防治研究”發現,在城市社區每投入1元用于綜合防治,可以節省8.59元治療費用,還能相應節省約100元的搶救費、誤工損失等。
美國拉什大學醫學中心研究發現,積極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只有1/4出現了認知能力下降的情況,而在較少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中,多數人出現了認知能力障礙;美國加州大學研究發現,通過定期的體育鍛煉,例如園藝或跳舞等,老人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下降了50%。
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學院以及附屬醫院進行了一項研究,在55歲及以上的這個年齡段,經常進行體育運動的人存在認知障礙的可能性更小。
英國倫敦大學研究發現,更幸福和快樂享受人生的老年人,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的衰弱速度較慢,他們在上下床或穿衣等日常活動中更少受傷,自理能力更強。 加拿大科學家在《內科學文獻》月刊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久坐不動的老年志愿者在每年的認知能力測試中獲得的分數日益下降;活動較為積極的人群認知能力受損情況較輕;而每天消耗能量較多的人當中,90%能夠保持多年不變的記憶能力。
長沙市對百歲老人綜合因素進行調查報告顯示指出,80%的百歲老人都是性格開朗溫和,心態良好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57.41%不愛生氣、心情愉悅,可見長壽是一種生活態度,良好的心態相當重要。
養未老,治未病,一脈相承。養老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其內涵已經不再局限于僅僅滿足養老群體的剛性需求,而是延伸到大健康產業,橫向業務拓展,縱向產業延伸,外延可以擴大到健康服務、醫療服務、醫藥器械、健康消費品四個細分產業組成的產業平臺。
養老業更加關注于覆蓋“一個人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從“治已病”轉向“治未病”,從“養已老”到“養未老”,養老服務產品也不再僅限于為老年人提供可以方便疾病照護的住處,而是從“身、心、靈”各方面,全面改善養老人群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態。
養老服務產品,不管是機構養老,還是社區養老,在從醫療、飲食、日常健康監測等方面改善老年人健康狀態的同時,也在通過如旅居養老、老年大學、老年文娛活動等產品形式,持續關注和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實現全時空的生命健康管理。
幸福9號戰略大會將圍繞“養老,養未老”而展開,到底會議上有什么重大消息流露?請大家關注本微信號,隨時關注動態! |
|
來自: 昵稱36811963 > 《商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