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云嫣 | 作者
想要成為詞曲編混樣樣皆通的全能音樂人卻又沒有任何基礎?立志奮起自學卻又心底茫然不知從何學起?如果你持有這樣的疑問,面臨這樣的困境,那么這篇針對非專業音樂人群體的入門學習攻略也許正好能夠幫你指點一二。
攻略內容按照學習順序排列介紹,包括值得選購的教材推薦、日常實踐以及循序漸進的次序提點,希望每一個看到這篇攻略的讀者都能夠早日實現成為一體機的理想。并且筆者在此聲明,與所推薦的教材沒有任何利益聯系。
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樂理無疑是音樂學習的基石,是音樂中最為重要的一環。有了足夠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才有可能創作出感性的音樂。也只有在掌握樂理之后,人才懂得如何記錄下自己腦中浮現的旋律使之具體化,也才能進一步開始真正的音樂創作之路。
《簡譜基礎教程》&《五線譜基礎教程》 黃紅盈編著 中國出版集團現代出版社
注:出于為真正意義上的零基礎人士考慮,此處將兩本書一起推薦。筆者本人由于具備一定樂理基礎,故只保留《五線譜基礎教程》這一本,平時作為手冊進行簡譜線譜轉換速查之用。
(小貼士:如果你想將自己的功底鍛煉得更扎實,不妨在電腦上下載一個鋼琴軟件,然后找上一些歌曲試著扒譜并記錄下來。如需參看樂譜,歡迎移步中國曲譜網搜尋。鏈接:http://www./)
當你掌握記譜能力之后,是否發現自己只能寫出零碎的片段而無法連句成篇?又或者你有著較好的天賦,能夠單純依靠靈感的支撐寫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但是當靈感消耗殆盡之后便很快遭遇瓶頸無法再寫出更多的作品?這樣的現象也是自學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因為,作曲并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只是純粹的自由發揮隨性而為。樂曲的起承轉合,旋律的起伏走向,都遵循著某些固有的規律。
《作曲基本原理》阿諾德·勛伯格(Arnold·Schoenberg)(作者),吳佩華(譯者) 上海音樂出版社
一代音樂大師阿諾德·勛伯格身為“十二音體系”的創始人,以其極盡睿智的思維精練的概括出作曲中“小節-樂句-樂段-樂章”的基本結構和固有規律。昔日有人道“半部論語治天下”,那么,如果你暫時還不急于追求寫作篇幅較長且結構復雜的大型曲目,半部《作曲基本原理》就足夠解決你作曲上遇到的一切問題。
如果說歌詞是一首歌的靈魂,主旋律是一首歌的肉身,那么伴奏所扮演的角色,就應該是支撐這具“肉身”的骨架和脊梁。而承擔起伴奏編配任務的編曲環節,結合了音樂的創作與制作;而樂理基礎與軟件操作的雙重要求與考驗,也使得這一環節成為令許多(不僅僅是非專業的)音樂人困擾許久的難點。
如今在網絡上,許多免費的編曲教程視頻花樣百出良莠不齊,但卻存在著一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將旋律編寫、樂器的實錄或編配與軟件的使用操作指導彼此割裂,只對其中任意一個部分進行孤立的講解。以至于這份為他人排憂解難的好意,反而有可能導致原本就對編曲領域知之甚少的初學者,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依舊感到無從下手不知所措。
筆者個人認為,有意向自學編曲的音樂愛好者,一般都多少具備樂理基礎和作曲能力,故而可以優先學習編曲軟件的操作。至于旋律編寫、樂器的實錄或編配部分,一方面,這需要寫作相當數量的旋律作為能力與經驗的積淀;另一方面,比起單純的苦讀教程學習理論,將編曲軟件當作一件“玩具”自行動手實踐探索其中的奧妙也別有一番樂趣。當然,你也可以參看該攻略的進階篇:《一體機自我養成企劃——非專業音樂人自學指南進階篇》
(小貼士:筆者通常會將自己創作的樂句和制作的簡短midi片段全部記譜或者保存下來以備不時之需,一磚一瓦的長期積累方能蓋起高樓。)
至于編曲軟件的選用,如今市面上編曲的主流軟件主要有Cubase、Nuendo、Sonar、Logic、FL studio幾種,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一一贅述,只著重采用Cubase和FL studio進行介紹。或者你也可以參看音樂人攻略的其他文章進行詳細了解:
推薦書目
《電腦音樂Cubase MIDI制作與打譜速成》浩海工作室編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FL Studio 11音樂制作從入門到精通》李佳編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但是,Cubase與FL Studio兩者的操作方式有著相當的區別,不像Nuendo與Cubase同為Steinberg公司的產品因而操作方法大同小異能夠一通皆通。因此選擇學習哪個軟件,或者選擇優先學習哪個軟件,這完全取決于讀者的個人自由。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誤信圈內長期以來“FL Studio只是舞曲編曲軟件”的錯誤觀念,因為在這些年一次次迅速的更新換代之后,現在的FL Studio絕對是一款功能完備、適合各種方面和領域的編曲軟件。
另外,各位也可以考慮采用筆者的編曲方法:先用FL Studio進行前期的分軌編寫,然后再導入Cubase中進行更細致的后期處理。因為FL Studio本身就可以作為VSTi或DXi的插件,用于Cubase、Logic、Orion等宿主程序。加之FL Studio親民的正版價格與升級政策,無疑是大多數資金并不寬裕的非專業音樂人的福音。
比起編曲,這一環節更多的被定義為音樂制作而非創作。顧名思義,人聲后期環節承擔的作用主要是對歌手所演唱的人聲(包括主旋律與和聲)進行美化調整等一系列后期處理,也是分軌混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通常對人聲干音進行后期處理再與現有成品伴奏混縮的做法,就是所謂的“貼唱混音”。這樣的現象在翻唱音樂中極為普遍,甚至有的原創音樂作品也采用先制作伴奏再進行人聲貼唱的處理方法。
進行常規的貼唱混音處理可以選用Adobe Audition這一款宿主軟件,軟件本身操作上手并沒有什么難度,當然,難點更多的集中在學習各種插件的操作與使用。關于這一點,網絡上有許多相關的攻略教程,各位讀者可以自行搜索參看。
《Adobe Audition CC經典教程》或《Adobe Audition CS6中文版經典教程》Adobe公司編著 賈楠/袁鵬飛譯 人民郵電出版社
雖然Adobe Audition是不少非專業音樂人接觸音樂制作之后選用的第一款軟件,但如果要進行更全面的音頻編輯或者進行分軌混音處理的話,Adobe Audition又顯得有所不足,也使得這款軟件曾經的使用者紛紛轉為使用像Cubase這樣功能全面的軟件。但是作為這其中的一員,筆者在改用Cubase之后也依然保留了Adobe Audition處理一些簡單的音頻剪輯,或者在扒譜時回放一些難以聽清的片段。
《酷玩電腦音樂教室:電腦音樂王CUBASE音頻混音實戰手冊》 浩海工作室編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這里特別提醒各位讀者,音樂制作的學期初期,能做到對一兩件也僅限于一兩件設備或軟件的熟練操作才是最重要的。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了解大量的設備與軟件如何操作則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面對一個音頻事件時我們思考的問題應當是我們如何使用手頭的設備,而不是糾結于選用哪臺設備。因為——行行皆通,樣樣稀松。太多的設備可能意味著很少,而較少的設備則可能意味著很多。
什么是分軌混音?對于入門者而言這或許是最不了解的一個環節。籠統來講,混音(一般常說的混音都指分軌混音,后期則多指貼唱混音)就是把多種來源的聲音整合至一個立體音軌或單音音軌中。感性來講,混音是對情感、創新理念和演奏進行音響展現。在這個過程中,混音師會將每一個原始信號的頻率、動態、音質、定位、殘響和聲場單獨進行調整,讓各音軌最佳化,之后再疊加于最終成品上。這種處理方式,能制作出一般聽眾在現場錄音時不能聽到的層次分明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張地講,混音和歌曲本身有著同等的重要性,對一首歌曲的成敗有著巨大影響。
關于軟件的選用這里依舊以Cubase為例,當然,其他的音頻工作站諸如Nuendo、Sonar、Logic、Pro Tools等也都可以作混音之用。另外,一般來講一套完整的wave插件就足以完成混音過程中幾乎90%的工作,但種類豐富的插件也一直是音樂人探索的熱點:《VST插件效果器推薦終極指南》
《電腦音樂王Cubase MIDI音頻一體化實例教學》 浩海工作室編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以上的介紹為各位讀者分享了音樂創作與制作中各個方面的入門經驗,當然,也僅限于入門。如果想要真正達成音樂一體機的成就,無論哪一個環節都需要更為深入的鉆研,需要長足的時間、耐心和毅力。同時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拒絕空讀理論紙上談兵,動手實踐嘗試才是最好的學習。
新手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糾結于“這個聲音是否正確”,記住音樂創作和制作沒有標準答案,你只需要明確“這個聲音是不是我想要的”。
經過初步的了解之后,你也許會發現你對某些環節不感興趣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你不用為此沮喪。一體機的成就固然令人神往,但只要將你能做的做好,就依舊是一位優秀的音樂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