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每天都要在餐桌邊、睡覺前、上學時、外出前對已日益成熟的孩子不變腔調地千叮嚀、萬囑咐,真像背條文一樣乏味。 有人把家長的嘮叨比成孩子心靈的“隱形殺手”,家庭教育的“軟暴力”,可見嘮叨對孩子心靈的傷害之大。 說得過多,反反復復地強調,沒完沒了地數落,就是讓任何人都頭疼的嘮叨。一個嘮叨的人誰都怕,一個嘮叨的父母怎能不讓孩子心煩透頂呢?你舌焦唇敝,把話說盡;孩子卻耳朵里聽起了繭,由心煩到反感,由反感到叛逆,直至兩敗俱傷,親子間形同冰火。 要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去,父母首先應該提高說話的質量,盡力減少嘮叨的數量。 父母們也許會感到委屈:我們再怎么嘮叨,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不正是愛他們的表現嗎?他們為什么不能理解呢? 確實,普天下所有的母親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父母用嘮叨來表示愛,效果會怎樣呢?你嘮叨太多太久,孩子的耳朵真的起“繭”了。也許面對你的喋喋不休,你的孩子在心里或背著你大喊“煩死了!”“煩透了!”只是你沒聽到罷了! 關心呵護式嘮叨。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愛孩子的本能。父母認為這是為孩子好,為孩子著想。孩子還小,自控力差,做事常常顧此失彼,丟三落四,所以需要大人不斷提醒。 以至于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事無巨細都會叮囑又叮囑:出門衣服要多穿;晚上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放學了不要在學校逗留,早些回來……這類家長把孩子當成永遠長不大的小不點,對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讓他受點苦,去經歷風雨,不放心他獨立做事。 催促命令式嘮叨。有的孩子性格活潑,頑皮貪玩,在父母眼里看來是“不聽話”、不自覺、不好管教的孩子。父母認為他需要有人催促,像皮球一樣,踢一下才動一下。 于是,“該做作業啦!”“到睡覺時間了,該上床啦!”“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七點前要回家!”的命令聲在孩子耳邊定時響起。 發泄不滿式嘮叨。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際關系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等等,都會影響到父母的情緒,而父母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到孩子。 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考試沒考好,就對孩子大發脾氣:“你看你,怎么就這么笨!人家某某都比你考得好!怎么就這么不爭氣!氣死我了!”“你怎么就這么沒出息呢,長大了去掃廁所算了!”這類家長實際上是在發泄自己的情緒,孩子成了他們的出氣筒。 點燃熊熊烈焰,有時只需要星星之火打動孩子的心,有時只需要只言片語。家長對孩子說的話要發揮效力,要訣在于少而精。簡潔是智慧的鏡子,而嘮叨則是教子乏術的表現。 因此,父母通過語言對孩子施以及時的、有效的引導時,要提高說話質量,減少嘮叨數量,使得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都能說到孩子的心里去,都能在孩子心中引起反響。 |
|
來自: lxq1953 > 《育嬰、兒童教育成長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