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屑病是牛皮癬嗎? 牛皮癬并不是癬,因為癬是指由于真菌感染引起的一些皮膚病,例如股癬、頭癬等。使用抗真菌藥物治療癬,通常效果不錯。然而,牛皮癬并不是由真菌感染所引起,其在醫學上稱為銀屑病,是一種具有遺傳傾向,系統性、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發病原因復雜,抗真菌藥物治療往往無效。 銀屑病不等同于牛皮癬。由于銀屑病的皮損上覆蓋有銀白色的鱗屑,很有特征,因此西醫將其稱為銀屑病;然而牛皮癬則是在古代醫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對某類皮膚疾病的一個籠統的名稱,可能還包括癬在內的一些其他皮膚疾病。只不過牛皮癬這一稱謂沿用已久,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要想短時間內糾正,并非易事。 博士生導師,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皮膚病研究室主任、中華醫學會皮膚病與性病學專業南京市分會副主任委員。多次獲得衛生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南京市等醫療科技進步獎、醫療成就獎。擅長免疫性和過敏性皮膚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大皰病的治療。 怎么會得銀屑病? 銀屑病(psoriasis)是一種常見的以皮膚紅斑、表面覆蓋多層銀白色鱗屑,刮去皮屑有薄膜現象和點狀出血為特點的慢性復發性皮膚病。全球有1%~3%的人口受累于此病。我國銀屑病的患病率在0.3%左右,患病人數約在600萬人以上。其邊界清楚,好發于頭皮、四肢伸側及背部。可見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多見,男性多于女性。本病秋冬季“天氣變冷”時節容易復發。溫暖潮濕氣候時,TCM HEALTHY LIFE-NURTURING 61容易緩解、消退。 目前,銀屑病的確切病因和發病機制仍不是十分清楚,但不外乎外部環境和自身因素兩個方面。外部環境主要包括感染、外傷、氣候、飲食、藥物刺激及物理性和化學性因素等;自身因素則包括遺傳、內分泌、代謝、免疫及精神等因素。 銀屑病有四型 在門診上,有些患者見到自己身上有幾處紅斑、丘疹、脫屑、伴有瘙癢,便自我斷定是得了銀屑病。其實,銀屑病的表現除剛才講到的,還可能出現膿皰、關節疼痛、全身彌漫性紅腫等癥狀。 根據銀屑病的臨床表現和病理特征,將其分為尋常型、膿皰型、關節病型和紅皮病型四型,并且各型有時共存或互相轉化,其治療和預后也不盡相同。四型之間的異同點,請見附表。 與其他兩種皮膚病易混淆 經過前面的詳細介紹,我們知道了銀屑病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若是皮損僅發生在頭部(稱為“頭皮銀屑病”),則易與頭皮脂溢性皮炎相混淆;若發生在小腿,則易與小腿慢性濕疹相混淆。 頭皮銀屑病 其特點為皮損境界清楚,常沿發際分布,可局限,亦可至整個頭皮,表面有銀白色或污黃色的鱗屑,皮損處的毛發因厚積的鱗屑緊縮而成束狀,猶如毛筆,但毛發是正常的,沒有斷發,亦不脫落。 頭皮脂溢性皮炎 其最初的皮損表現為毛囊周圍紅色小丘疹,之后皮疹相互融合而成大小不等的黃紅色斑片,境界清楚,其上覆有油膩性鱗屑或痂皮,重者可伴有滲出和厚痂。頭皮處可聞及臭味,鱗屑常黏附于頭皮,不易去除,亦無薄膜現象及點狀出血,常伴有頭發多油、稀少、瘙癢等癥狀、但無束狀發。 當銀屑病發生在小腿上,則需要與小腿慢性濕疹相鑒別。慢性濕疹通常由急性、亞急性濕疹反復發作,經久不愈轉變而來,若追問病史,大多數患者先有粟粒大小、密集成片的丘疹,丘皰疹,或小水皰形成的斑片,基底潮紅,抓破后有點狀滲液及小糜爛面。不斷搔抓致使皮損出現肥厚、苔蘚化表現,長伴有色素沉著,其鱗屑亦不呈銀白色。而小腿的慢性肥厚性銀屑病,含有銀屑病皮損的典型表現,但沒有急性或亞急性濕疹的病史。 防治重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對于銀屑病這種慢性病,目前還沒有哪種方法能夠預先阻止其發生或短期根治而永不復發。所以,患者應該正確對待所患的疾病,善待它,既來之則安之。對待這個不速來客,千萬不能心急圖一時痛快,聽信傳言,胡亂使用一些損傷身體的藥物或療法,最終得不償失。銀屑病是一個古老就認識的皮膚病,現有多種安全有效的療法可供醫生根據不同類型、疾病的嚴重程度,綜合考慮進行選用,從而使病情完全控制、直至緩解,達到保證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主要療法概括如下: 全身性系統療法 指口服、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等方法給藥。一般多用于皮疹累及身體面積較大或病情較急、較重的患者。
皮疹局部外用藥 外用藥治療的特點是用藥方便、療效快、副作用小,且容易觀察療效和副作用。 物理療法 包括光療、光化學療法、沐浴療法、礦泉浴療法等,這些療法都比較安全、有效。只要運用得當,可使較大面積的皮疹盡快消退,且不易復發。 中醫中藥療法 銀屑病屬于慢性病,需要進行長期的治療和調理。中醫中藥,按照辨證論治的原則,很適合患者長期服用。(注意:以上療法均需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 銀屑病是一種良性的皮膚病,是常見病、多發病、普通的皮膚病,只要正確對待銀屑病,不影響生命、壽命,患者完全可以基本控制、或者完全控制銀屑病的反復發作,甚至達到完全緩解,很長時期不復發,要學會與銀屑病做朋友。這樣的病例不勝枚舉。所以,對于銀屑病,無論是發病機制、病因、治療處理、臨床轉歸都是良性過程,無需“談銀色變”,更不可輕信、偏信“小廣告”。 來源:《中醫健康養生》雜志2017年3月刊 |
|